頸源性頭痛頸部陽性反應點短刺臨床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6-29 13:03
本文關鍵詞:頸源性頭痛頸部陽性反應點短刺臨床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本課題以頸源性頭痛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針刺手法為干預手段,采用隨機對照試驗,將短刺、常規(guī)針刺作用于頸部陽性反應點,觀察比較兩種針法在治療頸源性頭痛中所起的作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作、生活各層面壓力的增加,頸源性頭痛發(fā)病率逐漸增高,也更趨于年輕化。 本病在頭痛發(fā)作的同時,還可伴有惡心嘔吐、頭昏眩暈、頸部僵硬、視物模糊、耳鳴、上肢麻木、肢體運動異常等癥狀表現(xiàn)。這不僅會影響了人們的正常工作,也極大的降低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因此本病也漸漸成為中、西醫(yī)學界研究的對象。在目前治療中,西醫(yī)內服西藥與手術均存在一定的風險和副作用,也并非是最有效的治療選擇。而中醫(yī)針灸憑著安全、經濟、毒副作用小、鎮(zhèn)痛效果顯著等優(yōu)勢,已成為眾多學者新的臨床科研方向。 1研究目的 (1)尋找頸源性頭痛頸部陽性反應點及其分布規(guī)律; (2)觀察比較短刺與常規(guī)針刺頸部陽性反應點對緩解頭痛、改善頸椎活動度及其伴隨癥狀、改善椎動脈供血等方面的療效。 2研究方法 2.1病例來源 所有頸源性頭痛患者均來自于2012年6月到2013年4月間來中國中醫(yī)科學院針灸醫(yī)院門診咨詢和就診的患者。 2.2實驗設計方法 本研究嚴格遵循科研設計方法和原則,采用目前公認臨床試驗中論證強度較高的隨機對照試驗設計。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尋找頸部陽性反應點分布規(guī)律并評價運用頸部陽性反應點短刺這一思路在治療頸源性頭痛方面的療效及安全性。 2.3診療標準 2.3.1參照頸源性頭痛國際研究組診斷標準,擬診斷標準內容如下: (1)頸部癥狀和體征: ①頸部活動和(或)頭部維持異常體位時,或按壓頭痛側的上頸部或枕部時頭痛癥狀加重; ②頸部活動范圍受限; ③同側的頸、肩或上肢非根性疼痛(定位不明確),或偶有上肢根性痛; ④頸椎椎體棘突偏歪,壓痛陽性。 (2)診斷性麻醉阻滯可明確診斷。 (3)單側頭痛,不向對側轉移;頸椎椎體棘突偏歪,壓痛陽性。臨床上符合上述兩項即可確診。 2.3.2根據國際頭痛協(xié)會(IHS)發(fā)布的疼痛程度分級法(2004): 0級:不痛; Ⅰ級:輕度頭痛不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 Ⅱ級:中度頭痛,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 Ⅲ級:重度頭痛,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并需臥床休息。 本研究將研究對象限定為中、重度頸源性頭痛(相當于Ⅱ級、Ⅲ級)患者。療效評價采用: (1)每周頭痛總VAS積分; (2)伴隨癥狀總積分; (3)頸椎活動度(reduced range of the motion in the neck, ROM); (4)超聲經顱多普勒血流分析(Transcranial Doppler, TCD)。對治療前、首次治療后、治療1周后、治療2周,各時點的前3項指標,及TCD治療前、治療2周后進行采集資料并分析。 2.4治療方法 觀察組:短刺治療組。 治療方法:短刺頸部陽性反應點。 取穴:(1)頸項部觸診;(2)頸部X光片。 針具:0.25x40mmm華佗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 操作:在C1-C7之間尋找敏感陽性反應點,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在該陽性反應點正中向下直刺一針,緩慢進針,如遇阻力,搖動針體深入,使針尖直抵骨面,用針尖仔細探查陽性反應物,至針下沉緊感驟增,進針0.8~1.2寸(適用于膀胱經,督脈不同),得氣后捻轉提插;行震、摩、搓法,腕關節(jié)不斷震顫在近骨處行小幅度提插1min;然后調整針體使之稍斜,針尖在陽性反應物下的骨面上行提插法(摩骨)1min;至患者感覺酸脹為度。 療程:隔日1次,每周3次,兩周為1個療程;共1個療程。 對照組:常規(guī)針刺組。 治療方法:常規(guī)針刺頸部陽性反應點。 取穴:(1)頸項部觸診;(2)頸部X光片。 針具:0.25×40mm華佗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 操作:尋找陽性反應點與常規(guī)消毒同觀察組,采用快速小幅度捻轉手法不提插,進針0.8~1.2寸(適用于膀胱經,督脈不同),以局部酸脹感為度;留針15min,每5min行針1次,以得氣為度。 療程:隔日1次,每周3次,兩周為1個療程;共1個療程。 2.5數據處理及統(tǒng)計分析 應用EpiData3.1建立數據庫,使用SPSS17.0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首先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在按照隨機對照試驗要求,對試驗結果進行分析。 3研究結果 3.1頭部痛點分布特點 頭痛的痛點(頸部陽性反應點)多分布于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此兩經循行經頸部,且頭痛的發(fā)作與頸神經受到的壓迫密切相關。兩組病例共60例,經統(tǒng)計分析,在C1-C7段尋找頸部陽性反應點統(tǒng)計分析得出C1(32次)、C2(40次)、C3(46次)、C4(30次)、C5(26次)、C6(18次)、C7(2次),其中以C3處頸部陽性反應點分布最高。 3.2頭痛緩解結果 3.2.1VAS結果 從兩組VAS值隨時間變化趨勢圖可以看出,首次治療后無明顯效果,從治療一周后開始顯效,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從VAS值得出,隨著時間與治療量的增加,治療開始顯效,說明短刺是優(yōu)于常規(guī)針刺的。 3.3頸椎活動度評分結果 兩組在首次治療后均有效果,且兩組的效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隨治療時間與治療量的增加,兩組在改善頸椎活動度方面的優(yōu)勢在治療兩周顯得更加突出。 3.4頭痛伴隨癥狀總積分結果 通過頭痛伴隨癥狀總積分可以得出兩組在首次治療后、治療1周后、治療2周后癥狀總積分即有明顯改善,有意義。短刺緩解頭痛伴隨癥狀療效與常規(guī)針刺療效無顯著差異;隨著時間的延長、治療量的累積,短刺組有優(yōu)于常規(guī)針刺組的趨勢。 3.5TCD結果 頸源性頭痛患者TCD檢查,多顯示雙側或單側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低于正常值范圍,也有部分患者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高于正常值范圍,通過短刺或常規(guī)針刺均能明顯改善椎-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短刺對于治療右側椎動脈有效,而常規(guī)針刺無效。故短刺組在改善椎動脈供血效果優(yōu)于常規(guī)針刺。 4研究結論 1.頭部痛點多沿足太陽膀胱經、督脈分布,其中以C3處頸部陽性反應點分布最高。 2.短刺能有效治療頸源性頭痛的伴隨癥狀,如:頸部僵硬、上肢麻木、肩痛。 3.短刺能有效改善右側椎動脈供血。 4.短刺能有效改善頸椎活動度。 5.短刺能有效緩解頸源性頭痛,且遠期療效優(yōu)于常規(guī)針刺。 6.短刺能有效改善局部肌肉痙攣、改善腦供血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松解黏連,消除炎癥。 本研究對頸源性頭痛頸部陽性反應點與經絡分布關系進行統(tǒng)計,并對短刺緩解頸源性頭痛、改善頸椎活動度、治療頸源性頭痛的一些伴隨癥狀以及改善雙側椎動脈及基底動脈供血均做相關研究和討論,對臨床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由于樣本量小,治療時間短,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針刺的作用機理。
【關鍵詞】:短刺 頸源性頭痛 陽性反應點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中醫(yī)科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R246.6
【目錄】:
- 中文摘要6-10
- ABSTRACT10-12
- 文獻綜述12-22
- 綜述一 頸源性頭痛的西醫(yī)學臨床研究概況12-15
- 綜述二 頸源性頭痛的中醫(yī)藥臨床研究概況15-22
- 前言22-24
- 臨床資料24-32
- 1 病例來源24
- 2 診療標準24-25
- 2.1 診斷標準24
- 2.2 納入標準24-25
- 2.3 排除標準25
- 2.4 剔除、脫落、中止標準25
- 3 試驗設計方法25-26
- 3.1 樣本量估算25
- 3.2 隨機方案及隨機隱藏25-26
- 4 治療方案26-27
- 4.1 觀察組26
- 4.2 對照組26-27
- 5 療效評價標準27-29
- 5.1 疼痛指標27-28
- 5.2 療效評價標準28-29
- 6 安全性指標29
- 7 一般資料29-30
- 7.1 一般人口學資料29
- 7.2 疾病相關資料29-30
- 8 病例完成情況30
- 9 完成病例一般情況基線可比性分析30
- 10 數據處理及統(tǒng)計分析方法30-32
- 結果32-44
- 1 人口學資料32-35
- 1.1 基線水平32-35
- 2 療效35-43
- 2.1 臨床指標35-41
- 2.2 TCD41-42
- 2.3 有效率的比較42-43
- 3 安全性43-44
- 討論44-50
- 1 發(fā)病特點分析44-46
- 1.1 流行病學統(tǒng)計分析44-45
- 1.2 發(fā)作特點45
- 1.3 影像學特點45-46
- 2 頸部陽性反應點短刺法的理論依據46-47
- 2.1 短刺依據46
- 2.2 頸部陽性反應點依據46-47
- 3 療效47-50
- 3.1 鎮(zhèn)痛結果分析47
- 3.2 頸椎活動度評分結果分析(reduced range of the motion in the neck,ROM)47
- 3.3 伴隨癥狀47-48
- 3.4 TCD48
- 3.5 小結48-50
- 參考文獻50-54
- 結論54-56
- 致謝56-58
- 個人簡歷58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陳培芳;;針刺治療頸源性頭痛150例療效觀察[J];福建醫(yī)藥雜志;2006年05期
2 彭玉生;;柴葛解肌湯加減治療頸源性頭痛100例[J];光明中醫(yī);2007年06期
3 郭彥軍;郭丁選;郭強;;針刺加手法治療頸源性頭痛166例[J];人民軍醫(yī);2008年05期
4 施陽;;頸源性頭痛的中西醫(yī)治療進展[J];江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5 陳建坤;;推拿配合電針治療頸源性頭痛28例[J];云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本文關鍵詞:頸源性頭痛頸部陽性反應點短刺臨床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9794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zhxiyjh/49794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