錐形束CT掃描判斷肝腫瘤病灶與供血動脈的臨床應用與價值
本文關鍵詞:錐形束CT掃描判斷肝腫瘤病灶與供血動脈的臨床應用與價值
【摘要】:目的:探討錐形束CT肝動脈造影與碘油平掃圖像對判斷初診的肝癌病灶以及腫瘤供血動脈的敏感度,以及改進經動脈化療栓塞術治療方案的價值。材料和方法:回顧性分析2015年9月到2016年1月,54例連續(xù)于就診我科的初次確診為不能手術切除的肝癌并行TACE術患者的臨床與影像學資料。所有患者術前1周內行對比增強CT檢查;颊咝g中行數字剪影血管造影術,錐形束CT動脈增強掃描,應用碘化油栓塞后行碘油錐形束CT掃描。術后1-3月通過對比增強CT進行影像學隨訪。所有病人的圖像保存記錄并對相應圖像進行后處理,包括患者初次介入治療的術前術后檢查圖像由2名有經驗的介入科醫(yī)師共同分析。采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以Wilcoxon符號秩和檢驗,比較螺旋CT與錐形束CT以及DSA與錐形束CT發(fā)現的病灶數量。以卡方檢驗比較CBCT肝動脈造影與DSA肝動脈造影對腫瘤供血動脈的鑒別的靈敏度,以雙側α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將錐形束CT與CT或DSA相比,在發(fā)現腫瘤病灶以及評估預后兩個方面對其提供的額外信息對改進治療方案的價值進行評分,如果錐形束CT沒有獲得額外的信息,或錐形束CT獲得額外的信息但是不改變治療過程或對預后沒有明顯影響的病例,則評價為0分;如果錐形束CT獲得多個有助于改善治療方案或患者預后的信息的病例,則定義為1分。結果:共43例患者納入分析,11例患者被排除。(1)術前MDCT共發(fā)現57例腫瘤病灶,術中DSA共發(fā)現59例腫瘤病灶,術中CBCT肝動脈造影共發(fā)現84例腫瘤病灶。MDCT與CBCT肝動脈造影發(fā)現腫瘤病灶例數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16.146,p0.001);DSA與CBCT肝動脈造影發(fā)現腫瘤病灶例數的差異也有統(tǒng)計學意義(Z=-16.127,p0.001)。(2)84個腫瘤病灶納入分析,其中DSA肝動脈造影共發(fā)現了49例腫瘤的陽性供血動脈,CBCT肝動脈造影共發(fā)現了71例腫瘤的明確供血動脈。CBCT肝動脈造影檢測腫瘤供血動脈敏感性為84.5%(71/84),DSA檢測腫瘤供血動脈敏感性為44.0%(37/84)。二者差異χ2=4.449,p=0.035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3)綜合評分為0分的患者為16例,綜合評分為1分的患者為24例,綜合評分2分的患者為3例,共27例患者的治療方案在術中或術后發(fā)生了改變,占所有患者的62.8%(27/43)。結論:1.CBCT對初次治療的肝癌病灶的檢出率優(yōu)于MDCT和DSA。2.CBCT對初次治療的肝癌供血動脈的檢出率優(yōu)于DSA。3.CBCT對TACE對治療方案的改進有較高價值。
【關鍵詞】:肝細胞癌 錐形束CT 供血動脈 肝動脈造影
【學位授予單位】: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735.7;R730.44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中英文縮略詞10-11
- 前言11-13
- 材料與方法13-19
- 1 一般資料13-14
- 2 設備與器材14-15
- 3 操作15-19
- 結果19-23
- 附圖23-27
- 討論27-36
- 結論36-37
- 參考文獻37-41
- 綜述 錐形束CT成像技術在肝癌介入診斷與治療的臨床應用41-56
- 參考文獻53-56
- 個人簡歷、在校期間發(fā)表的論文56-57
- 致謝5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慶余;陳建宇;梁碧玲;李海剛;高明;林笑豐;;軟組織韌帶樣型纖維瘤病的影像表現及其病理特征[J];癌癥;2008年12期
2 婷婷;森森;;抗癌系列漫畫——抗癌攻略[J];抗癌之窗;2006年01期
3 先靜;警惕一種特殊形式的肺癌[J];家庭中醫(yī)藥;1994年04期
4 何其舟;郭永萍;蘭永樹;李文歡;唐光才;;肝腎間隙巨大腫瘤病灶的MSCT診斷價值[J];瀘州醫(yī)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5 陳虞梅;黃鋼;孫曉光;劉建軍;施一平;萬良榮;;PET/CT在惡性腫瘤病灶診斷中的增益價值[J];上海第二醫(yī)科大學學報;2005年12期
6 陳晉峰;;PET-CT檢查有必要嗎?[J];抗癌之窗;2012年11期
7 賈如寶;注意預防惡性腫瘤的醫(yī)源性擴散[J];新醫(yī)學;1978年Z1期
8 鄭向黎;冷凍綜合治療難治腫瘤病灶15年經驗[J];國外醫(yī)學(腫瘤學分冊);1984年03期
9 王小松;;16層螺旋CT在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診斷價值(附23例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2年10期
10 張慧瑋;趙軍;左傳濤;華逢春;黃U哸\;管一暉;;TrueX與OSEM重建方法對腫瘤病灶SUV測量的比較[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10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路又可;汪芳裕;金鑫鑫;陸恒;袁柏思;;內鏡下胃腸腫瘤病灶的屏幕測量方法初探[A];第二十四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系統(tǒng)疾病學術會議專題報告及論文集[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余寧寧;一米外操縱手術刀 內鏡下剝離癌病灶[N];健康報;2006年
2 北京腫瘤醫(yī)院消化腫瘤內科副主任醫(yī)師 張小田;40歲以上3~5年做一次腸鏡[N];健康報;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卜文哲;DynaCT在肝癌TACE術中的臨床應用價值[D];濟南大學;2015年
2 張萌帆;錐形束CT掃描判斷肝腫瘤病灶與供血動脈的臨床應用與價值[D];鄭州大學;2016年
3 柴奕;生物熱效應治療系統(tǒng)中的腫瘤病灶識別和計算[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4 李麗華;Mimics系統(tǒng)肺癌患者影像學庫的建立和療效評估初探[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82262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yundongyixue/822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