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資料聯(lián)合CT建模預測COVID-19普通型肺炎向重型轉化
發(fā)布時間:2021-06-22 16:55
目的:探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由普通型向重癥型轉化相關危險因素并建立有效預測模型,提高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認識和診治水平。方法:分析153例COVID-19患者入院臨床及CT資料,依據第7版新型NCP診療方案將其分為普通型組及重癥型組,普通型肺炎組101例;普通型肺炎轉重型組52例。通過CT表現(xiàn)、臨床癥狀、基礎病、血常規(guī)、肝功及凝血功能行綜合分析,運用logistic回歸建模并繪制ROC曲線。結果:臨床資料中男性、高齡、呼吸困難、納差、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淋巴細胞、C反應蛋白、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計數、白蛋白及纖維蛋白原計數兩組間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T表現(xiàn)肺葉受累數量、病灶形態(tài)、鄰近胸膜情況兩組間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臨床資料建立預測模型靈敏度82.56%,特異度75.00%,曲線下面積0.881;CT表現(xiàn)建立預測模型靈敏度68.18%,特異度47.62%,曲線下面積0.666;結合臨床資料及CT表現(xiàn)綜合建立預測模型靈敏度85.98%,特異度80.43%,曲線下面積0.922。結論:CT結合臨床特征、實驗室檢查在早期預測COV...
【文章來源】:放射學實踐. 2020,35(10)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5 頁
【部分圖文】:
普通型肺炎轉重型,男,62歲。
普通型肺炎轉重型,男,41歲。
圖2 普通型肺炎轉重型,男,41歲。CT 檢查不僅可早期敏感發(fā)現(xiàn)包括輕微滲出在內幾乎所有肺部病變,而且還在COVID-19患者治療隨訪中觀察病變轉歸及療效評估等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7]。文獻報道 COVID-19患者雙側肺部受累情況及肺內表現(xiàn)為磨玻璃、實變影、大片鋪路石樣改變、實變及纖維條索影胸部 CT 特點[8-9]。本研究大部分患者(104例)在出現(xiàn)臨床癥狀0-7d即可出現(xiàn)肺部病變,普通型肺炎組受累肺葉數量較轉重型肺炎組更少,與呂志彬[10]近期研究結果相一致。因武漢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醫(yī)療擠兌致部分患者入院時已進入病情進展高峰期,此時病變累及肺葉數量較多,病變范圍較大,表現(xiàn)為大片鋪路石樣改變,部分病變表現(xiàn)為吸收與進展并存(即表現(xiàn)為磨玻璃病變、實變與纖維灶共存)[11]。轉重型組患者可出現(xiàn)雙肺多個肺葉、內中外帶廣泛受累并多個病灶共存,短期內復查CT見多個病灶融合、胸膜增厚或牽拉,進展期病變發(fā)生實變與纖維變并存,病變吸收緩慢,影像表現(xiàn)多樣,后期多殘留間質增生及纖維化。COVID-19重癥及危重癥患者最常見致命并發(fā)癥是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12];學者研究報道COVID-19患者尸體解剖病理結果顯示患者雙肺出現(xiàn)了彌漫性肺泡損傷,伴細胞纖維黏液樣滲出物,可見肺細胞脫落和肺透明膜形成[13],提示患者出現(xiàn)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然后是間質纖維化。此外,各種臨床分型COVID-19患者CT上出現(xiàn)胸腔積液與淋巴結腫大情況均較少見。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CT在預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臨床分型轉變中的價值[J]. 呂志彬,關春爽,閆鑠,崔濤,周安,謝汝明,陳步東. 中華放射學雜志. 2020(06)
[2]9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T演變特征[J]. 汪漢林,梁奕,王佳,李自凱,李貞,凡娜,范文輝. 放射學實踐. 2020(06)
[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不同時期CT表現(xiàn)及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T淋巴細胞亞群變化[J]. 侯可可,張娜,李桃,周覓,石雪梅,趙果城. 放射學實踐. 2020(03)
[4]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死亡尸體系統(tǒng)解剖大體觀察報告[J]. 劉茜,王榮帥,屈國強,王云云,劉盼,朱英芝,費耿,任亮,周亦武,劉良. 法醫(yī)學雜志. 2020(01)
[5]“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特稿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臨床影像學特征[J]. 管漢雄,熊穎,申楠茜,樊艷青,邵劍波,李宏軍,李小明,胡道予,朱文珍,金征宇. 放射學實踐. 2020(02)
[6]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的胸部CT表現(xiàn)與臨床特點[J]. 劉發(fā)明,丁惠玲,龔曉明,宋璐,李航,魯植艷. 放射學實踐. 2020(03)
本文編號:3243199
【文章來源】:放射學實踐. 2020,35(10)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5 頁
【部分圖文】:
普通型肺炎轉重型,男,62歲。
普通型肺炎轉重型,男,41歲。
圖2 普通型肺炎轉重型,男,41歲。CT 檢查不僅可早期敏感發(fā)現(xiàn)包括輕微滲出在內幾乎所有肺部病變,而且還在COVID-19患者治療隨訪中觀察病變轉歸及療效評估等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7]。文獻報道 COVID-19患者雙側肺部受累情況及肺內表現(xiàn)為磨玻璃、實變影、大片鋪路石樣改變、實變及纖維條索影胸部 CT 特點[8-9]。本研究大部分患者(104例)在出現(xiàn)臨床癥狀0-7d即可出現(xiàn)肺部病變,普通型肺炎組受累肺葉數量較轉重型肺炎組更少,與呂志彬[10]近期研究結果相一致。因武漢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醫(yī)療擠兌致部分患者入院時已進入病情進展高峰期,此時病變累及肺葉數量較多,病變范圍較大,表現(xiàn)為大片鋪路石樣改變,部分病變表現(xiàn)為吸收與進展并存(即表現(xiàn)為磨玻璃病變、實變與纖維灶共存)[11]。轉重型組患者可出現(xiàn)雙肺多個肺葉、內中外帶廣泛受累并多個病灶共存,短期內復查CT見多個病灶融合、胸膜增厚或牽拉,進展期病變發(fā)生實變與纖維變并存,病變吸收緩慢,影像表現(xiàn)多樣,后期多殘留間質增生及纖維化。COVID-19重癥及危重癥患者最常見致命并發(fā)癥是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12];學者研究報道COVID-19患者尸體解剖病理結果顯示患者雙肺出現(xiàn)了彌漫性肺泡損傷,伴細胞纖維黏液樣滲出物,可見肺細胞脫落和肺透明膜形成[13],提示患者出現(xiàn)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然后是間質纖維化。此外,各種臨床分型COVID-19患者CT上出現(xiàn)胸腔積液與淋巴結腫大情況均較少見。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CT在預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臨床分型轉變中的價值[J]. 呂志彬,關春爽,閆鑠,崔濤,周安,謝汝明,陳步東. 中華放射學雜志. 2020(06)
[2]9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T演變特征[J]. 汪漢林,梁奕,王佳,李自凱,李貞,凡娜,范文輝. 放射學實踐. 2020(06)
[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不同時期CT表現(xiàn)及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T淋巴細胞亞群變化[J]. 侯可可,張娜,李桃,周覓,石雪梅,趙果城. 放射學實踐. 2020(03)
[4]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死亡尸體系統(tǒng)解剖大體觀察報告[J]. 劉茜,王榮帥,屈國強,王云云,劉盼,朱英芝,費耿,任亮,周亦武,劉良. 法醫(yī)學雜志. 2020(01)
[5]“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特稿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臨床影像學特征[J]. 管漢雄,熊穎,申楠茜,樊艷青,邵劍波,李宏軍,李小明,胡道予,朱文珍,金征宇. 放射學實踐. 2020(02)
[6]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的胸部CT表現(xiàn)與臨床特點[J]. 劉發(fā)明,丁惠玲,龔曉明,宋璐,李航,魯植艷. 放射學實踐. 2020(03)
本文編號:324319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yundongyixue/324319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