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醫(yī)學顱面復原技術的研究進展及展望
發(fā)布時間:2021-06-14 04:45
顱面復原是在未識別的顱骨基礎上,基于解剖學、人類學、藝術以及計算機技術等學科,進行軟組織復原以期恢復面部形態(tài)的一種方法,在法醫(yī)學、口腔整形外科學和考古學等領域均有一定的應用,尤其對法醫(yī)學中無名尸體的尸源認定具有重要作用。顱面復原是在其他方法(如DNA比對、影像學匹配或齒學信息比對等)都無法識別個體身份情況下的補充鑒別手段。面部軟組織厚度資料是進行顱面復原的基礎,隨著影像學和計算機科學的發(fā)展,面部軟組織的測量方法有了快速的進展。本文對顱面復原在法醫(yī)學中的應用、不同方法的準確性以及此領域的研究進展進行概述,以期對該領域研究提供參考。
【文章來源】:法醫(yī)學雜志. 2020,36(05)CSCD
【文章頁數(shù)】:8 頁
【文章目錄】:
1 顱面復原方法
1.1 人工顱面復原技術
1.2 計算機輔助的顱面復原技術
2 軟組織厚度測量方法
2.1 軟組織穿刺法
2.2 X線片測量
2.3 超聲影像測量
2.4 計算機體層成像
2.5 磁共振成像
2.6 放射影像結合光學掃描儀進行測量
3 軟組織測量的常用標志點
4 顱面部軟組織形態(tài)影響因素
4.1 種族差異
4.2 性別與年齡差異
4.3 BMI差異
5 不同測量及重建方法的準確性分析
5.1 不同測量方法的可靠性分析
5.2 顱面復原效果評估
6 展望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生成式對抗網絡及其計算機視覺應用研究綜述[J]. 曹仰杰,賈麗麗,陳永霞,林楠,李學相. 中國圖象圖形學報. 2018(10)
[2]下頜骨頦部骨皮質增齡性變化的錐形束CT研究[J]. 林后學,郭松松,何佳宜,胡韶光,殷俏瑋,江宏兵. 中國CT和MRI雜志. 2016(09)
[3]面部軟組織厚度測量及其在面貌復原中的應用[J]. 稅午陽,周明全,紀元,殷榮超. 人類學學報. 2013(03)
[4]應用超聲波檢測活體頭面部軟組織厚度的研究[J]. 依偉力,孫雙龍,姚雅文,王慶豐. 中國法醫(yī)學雜志. 1994(02)
博士論文
[1]基于分區(qū)的顱骨面貌復原技術與真實感處理方法研究[D]. 李康.西北大學 2013
碩士論文
[1]基于分區(qū)的三維顱骨面貌復原算法研究[D]. 李兆真.西北大學 2016
[2]基于分區(qū)的顱面統(tǒng)計重建算法研究與實現(xiàn)[D]. 張彥飛.西北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229096
【文章來源】:法醫(yī)學雜志. 2020,36(05)CSCD
【文章頁數(shù)】:8 頁
【文章目錄】:
1 顱面復原方法
1.1 人工顱面復原技術
1.2 計算機輔助的顱面復原技術
2 軟組織厚度測量方法
2.1 軟組織穿刺法
2.2 X線片測量
2.3 超聲影像測量
2.4 計算機體層成像
2.5 磁共振成像
2.6 放射影像結合光學掃描儀進行測量
3 軟組織測量的常用標志點
4 顱面部軟組織形態(tài)影響因素
4.1 種族差異
4.2 性別與年齡差異
4.3 BMI差異
5 不同測量及重建方法的準確性分析
5.1 不同測量方法的可靠性分析
5.2 顱面復原效果評估
6 展望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生成式對抗網絡及其計算機視覺應用研究綜述[J]. 曹仰杰,賈麗麗,陳永霞,林楠,李學相. 中國圖象圖形學報. 2018(10)
[2]下頜骨頦部骨皮質增齡性變化的錐形束CT研究[J]. 林后學,郭松松,何佳宜,胡韶光,殷俏瑋,江宏兵. 中國CT和MRI雜志. 2016(09)
[3]面部軟組織厚度測量及其在面貌復原中的應用[J]. 稅午陽,周明全,紀元,殷榮超. 人類學學報. 2013(03)
[4]應用超聲波檢測活體頭面部軟組織厚度的研究[J]. 依偉力,孫雙龍,姚雅文,王慶豐. 中國法醫(yī)學雜志. 1994(02)
博士論文
[1]基于分區(qū)的顱骨面貌復原技術與真實感處理方法研究[D]. 李康.西北大學 2013
碩士論文
[1]基于分區(qū)的三維顱骨面貌復原算法研究[D]. 李兆真.西北大學 2016
[2]基于分區(qū)的顱面統(tǒng)計重建算法研究與實現(xiàn)[D]. 張彥飛.西北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22909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yundongyixue/322909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