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男子田徑運動員成熟度對運動損傷率影響的研究
本文選題:青少年男子田徑運動員 + 運動損傷 ; 參考:《科技通報》2015年01期
【摘要】:目的:描述青少年田徑運動員經(jīng)常受傷的類型和嚴重程度,同時調(diào)查成熟度對損傷發(fā)生的影響。方法:采用人體測量法,測定骨齡來判斷成熟狀態(tài);采用追蹤調(diào)查法,連續(xù)4年記錄13~16歲男子田徑運動員受傷情況。結(jié)果:田徑運動中短跑和跨欄組的運動員受傷率最高,達94.7%;受傷部位主要發(fā)生在足/踝/小腿,達39.42%;損傷中輕度損傷占的比例最高,達46.2%;與早成熟EM(0.656)和正常成熟NM(0.281)的青少年運動員相比,晚成熟(LM)運動員的受傷率(1.45)有明顯的增加。結(jié)論:在田徑運動中,青少年男子運動員中LM或EM的運動員受傷率都比NM運動員高,尤其是晚成熟的運動員受傷率最高。建議在預防田徑運動損傷時應該考慮成熟狀態(tài)的影響。
[Abstract]: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type and severity of Juvenile Track and field athlete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maturity on the injury. Methods: using the anthropometry to determine the bone age to judge the mature state. The injury situation of 13~16 year old men and field athletes was recorded for 4 years by tracing investigation. Results: sprint and span in track and field. The injury rate of the athletes in the column group was the highest, up to 94.7%; the injured part mainly occurred in the foot / ankle / leg, reaching 39.42%, the proportion of the injury in the mild injury was the highest, reaching 46.2%. Compared with the young athletes of the early mature EM (0.656) and the normal mature NM (0.281), the injury rate (1.45) of the late matured (LM) athletes increased obviously. Among young male athletes, LM or EM athletes have higher injuries than NM athletes, especially those with late maturity.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effects of maturity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prevention of track and field injuries.
【作者單位】: 樂山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基金】: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課題(YZWH1221)
【分類號】:R87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彥秋;方環(huán)海;;青少年田徑運動員個性人格因素特征的測定[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年30期
2 姜起立,楊午鳴,于建興,李少華;少年田徑運動員靜態(tài)心臟收縮時間間期的探討[J];溫州醫(yī)學院學報;1983年01期
3 姜起立,楊午鳴,杜友愛,李少華;少年田徑運動員心電圖的分析[J];溫州醫(yī)學院學報;1983年02期
4 周接富,朱慧芬,王郁文,譚兵,孫亮忠,黃敏,秦風云;少年田徑運動員鐵營養(yǎng)狀況分析[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1992年02期
5 曹國義,張守升;對山西省大學生優(yōu)秀田徑運動員焦慮問題研究[J];張家口醫(yī)學院學報;1996年03期
6 張巖;對少年田徑運動員傷病早期預防初探[J];少年體育訓練;2004年01期
7 任保蓮,王德平,強大平,萬文君;女子田徑運動員免疫機能對模擬比賽的應答及恢復特征觀察[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2年01期
8 曹淼孫,閆秀榮;田徑運動員下肢的損傷及預防[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9 王安利;田徑運動員膝關節(jié)損傷原因與預防②[J];田徑;2002年08期
10 廖冠群,雷薌生,廖菲菲,陳秋月,丘小龍,張守元,葉槐菁,鄭永忠,江國平,王海洲,湯麗清;田徑運動員集訓期間服用活血皇漿后運動能力的變化[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3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馬云;;優(yōu)秀田徑運動員心電圖多年追蹤分析[A];2002年第9屆全國運動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2年
2 曲淑華;趙文姜;許濱;;中國青少年田徑運動員科學化訓練體系的初步構(gòu)想[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7年
3 朱耀康;;中醫(yī)藥對消除田徑運動員運動性疲勞的影響[A];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訓練學分會第六屆全國田徑運動發(fā)展研究成果交流會論文集[C];2013年
4 王永盛;王超;;中、美大學高水平田徑運動員培養(yǎng)的比較[A];第十七屆全國高校田徑科研論文報告會論文專輯[C];2007年
5 李雙成;徐永生;;田徑運動員臨戰(zhàn)心理調(diào)控探索[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4年
6 朱曉蘭;;我國青年田徑運動員不同載荷下的足部外形特征[A];第五屆全國青年體育科學學術會議、第二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8年
7 曲淑華;;論青少年田徑運動員科學化訓練[A];第五屆全國青年體育科學學術會議、第二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8年
8 朱耀康;;田徑運動員身體機能生化指標檢測與評定[A];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訓練學分會第五屆全國田徑運動發(fā)展研究成果交流會論文集[C];2012年
9 詹建國;周文福;;我國優(yōu)秀大學生田徑運動員成績分析與訓練研究[A];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訓練學分會第六屆全國田徑運動發(fā)展研究成果交流會論文集[C];2013年
10 薛筱龍;;田徑運動員賽前心理特征與調(diào)控的研究[A];第十七屆全國高校田徑科研論文報告會論文專輯[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韓顯陽;希望在北京奧運會再創(chuàng)輝煌[N];光明日報;2008年
2 本報記者 蘇勇;我州代表團實現(xiàn)歷史性突破[N];涼山日報(漢);2010年
3 葛會忠;馮樹勇:低齡化趨勢須高度警惕[N];中國體育報;2006年
4 薛原邋趙婀娜;世界共享同一個家園[N];人民日報;2008年
5 羅華山;全國殘運會我省奪5金1銀8銅[N];貴州日報;2007年
6 韓冰;志愿者的期待[N];人民日報;2006年
7 劉若辰;“我要去當志愿者”[N];四川日報;2008年
8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莎拉·李爾 黃U喥,
本文編號:180270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yundongyixue/1802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