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血管造影顯示旋股外側動脈穿支
本文關鍵詞: 旋股外側動脈 旋股外側皮瓣 體層攝影術 X線計算機 出處:《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15年10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目的評價不同CTA掃描方案顯示旋股外側動脈(LCFA)穿支的能力。方法將28例除大腿以外的四肢外傷患者及27名健康志愿者隨機分為3組。對A組(15人,30側大腿)采用雙側大腿低放射劑量掃描方案,B組(15人,30側大腿)采用雙側大腿常規(guī)放射劑量掃描方案,C組(25人,25側大腿)采用單側大腿常規(guī)放射劑量掃描方案進行CTA檢查。記錄輻射吸收劑量,觀察LCFA顯示情況及起源,測量LCFA主干開口內徑、降支開口內徑、降支長度、降支血管分級、降支穿支數量、穿支末端最小內徑。結果 B組中1例(2側大腿)因對比劑滲漏未能完成檢查。3組共83側大腿,LCFA起自股動脈分別為A組7側、B組8側、C組6側,起自股深動脈分別為A組23側、B組20側、C組19側。3組間,輻射吸收劑量、降支長度、降支穿支末端最小內徑、降支血管分級及降支穿支數量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01),LCFA主干及降支開口內徑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結論單側大腿常規(guī)放射劑量CTA顯示LCFA細小穿支的能力優(yōu)于雙側低放射劑量及雙側常規(guī)劑量CTA,而3種掃描方案對較大血管的顯示效果相近。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CTA scan showed the lateral femoral circumflex artery perforator (LCFA). Methods 28 patients with limb trauma in the thigh outside and 27 healthy volunteer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 Group A (15 people, 30 lateral thigh) with bilateral thigh low radiation dose scanning scheme, B group (15 30, lateral thigh) by bilateral thigh conventional radiation dose scanning scheme, C group (25 people, 25 lateral thigh) were examined by CTA with unilateral thigh conventional radiation dose scan scheme. Records of radiation absorbed dose, observe the display of LCFA and origin, measuring LCFA trunk opening diameter, descending opening diameter, descending length. Descending artery grading perforating descending branch number, minimum diameter. The terminal perforator B group 1 patients (2 lateral thigh) by contrast agent leakage check failed to complete the.3 group of 83 lateral thigh, LCFA from femoral artery were A group B group 7 side, 8 side, 6 side group C, since the deep femoral artery respectively. A group B group 23 side, 20 side, 19 side C group.3 group, radiation dose, descending length, perforating descending branch end of minimum diameter, descending vascular grading and descending perforating arteries volum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01), LCFA trunk and descending opening diameter and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the significance (P < 0.05). Conclusion the unilateral thigh conventional radiation dose of CTA showed that LCFA small perforator is better than that of bilateral low radiation dose and conventional dose of bilateral CTA, and 3 kinds of scanning scheme shows the effect of large blood vessels are similar.
【作者單位】: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放射診斷?;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顯微外科;
【分類號】:R658;R816.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永明;;VSD聯(lián)合高壓氧對皮瓣移植患者的療效觀察[J];寧夏醫(yī)學雜志;2014年10期
2 李軍;張大偉;祝勇剛;柴云峰;劉彥溫;吳子祥;裴國獻;趙廣躍;;游離股前外側皮瓣橋接修復小腿軟組織損傷合并主要血管缺損[J];臨床骨科雜志;2015年01期
3 丁茂超;鄭俊;習珊珊;毛以華;王建紅;趙麗娜;唐茂林;陳世新;;穿支血管定位方法文獻在Web of Science數據庫中的計量分析[J];現代實用醫(yī)學;2015年02期
4 羅世洪;肖金剛;孫黎波;張力;曾梁楠;夏德林;周航宇;張磊;;股前外側肌皮瓣及CT血管造影在修復中晚期口底癌術后缺損中的應用[J];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2015年04期
5 黃健;孫堅;;影像學技術在術前評估穿支皮瓣血供構型中的價值[J];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14年01期
6 卿黎明;胡懿惷;唐舉玉;吳攀峰;俞芳;梁捷予;;基于數字化技術的腓腸內側動脈穿支皮瓣血供的三維可視化重建研究[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4年06期
7 徐達傳;;穿支皮瓣的研究進展[J];遵義醫(yī)學院學報;2014年03期
8 郭苓玲;劉元波;;CTA與螺旋槳皮瓣技術在額部皮瓣中的應用[J];組織工程與重建外科雜志;2014年03期
9 沈美華;阿里木江·阿不來提;艾合買提江·玉樹甫;董建;王偉;劉亞飛;;高頻超聲引導下胸背動脈穿支移植皮瓣的設計[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年38期
10 袁宇雯;昝濤;李青峰;;穿支皮瓣術前血管定位技術的研究進展[J];組織工程與重建外科雜志;2014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陳雪松;腓動脈主穿支小腿后外側皮神經營養(yǎng)血管皮瓣:解剖基礎及臨床研究[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3年
2 曾昂;旋髂淺動脈穿支皮瓣的數字化解剖研究及其修復面部缺損的臨床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2年
3 王一村;320排螺旋CT血管造影和三維重建在陰股溝穿支皮瓣臨床設計中的應用[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3年
4 崔懷瑞;腹前外側壁跨區(qū)穿支皮瓣的應用解剖及3D可視化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4年
5 喬羽飛;超聲影像在腹壁下動脈穿支選擇中的應用[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6 袁宇雯;燒傷后頭面部軟組織重建的系統(tǒng)回顧和臨床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7 丁強;逆行股前外側皮瓣的CT血管成像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卿黎明;穿支皮瓣游離移植術后靜脈危象早期TF、TFPI的變化及其意義探討[D];中南大學;2013年
2 歐陽海洋;足內側穿支皮瓣設計的解剖學基礎與臨床應用[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4年
3 沈忠飛;前臂穿支血管的應用解剖學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3年
4 郭苓玲;術前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三維重建技術與螺旋槳皮瓣技術在額部皮瓣中的應用[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4年
5 劉超;游離腓腸內側動脈穿支皮瓣在舌癌術后缺損修復中的應用研究[D];浙江大學;2014年
6 周明明;股前外側穿支皮瓣的三維重建及虛擬解剖學研究[D];南京大學;201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厲孟;高秋明;劉興炎;文益民;;不同穿支供血腓腸神經營養(yǎng)血管皮瓣修復踝周軟組織缺損[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2年06期
2 郭宇;石小田;劉蒙蒙;田豐源;劉婉婷;陳飛;湯賓燕;邱勛永;;臀腰部皮穿支及其相互關系的數字化模型[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14年01期
3 柴益民,林崇正,馬心赤,陳漢東,陳彥X;穿支蒂皮瓣修復臀骶部軟組織缺損[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05年07期
4 周鵬;楊新東;徐象黨;唐茂林;;股前外側區(qū)穿支動脈的形態(tài)學研究及皮瓣設計[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07年03期
5 侯團結;高學宏;寧金龍;李小靜;李平松;;肌皮穿支瓣的研究現狀與進展[J];中國美容醫(yī)學;2006年05期
6 ;新書推介[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3年16期
7 孟朝暉;梁鋼;孫建平;;不同節(jié)段的穿支蒂腓腸神經營養(yǎng)血管皮瓣修復下肢缺損[J];中國骨傷;2013年08期
8 陳雪松;肖茂明;王元山;黃敢;管力;張黎明;周晨;;吻合穿支游離腓腸神經營養(yǎng)血管腓骨皮瓣的臨床應用[J];西南國防醫(yī)藥;2008年06期
9 黃東;孫鋒;吳偉熾;張惠茹;牟勇;黃國英;;縫匠肌穿支肌皮瓣修復膝周軟組織缺損的臨床研究[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12年05期
10 孫敬巖;尹健;;影像學評估腹壁下動脈穿支皮瓣血運的研究進展[J];中國腫瘤臨床;2012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謝松林;;游離超薄穿支皮瓣的臨床研究—如何修薄穿支入皮點?[A];中華醫(yī)學會第10屆全國顯微外科學術會議暨世界首例斷肢再植成功50周年慶典論文集[C];2013年
2 胡瑞斌;王欣;潘家棟;黃耀鵬;周丹亞;滕曉峰;;穿支對穿支吻合的穿支皮瓣移植成活率臨床分析[A];2013年全國激光醫(yī)學學術聯(lián)合會議暨2013年浙江省醫(yī)學會整形美容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3年
3 徐達傳;莊躍宏;;腹前外側部穿支體形態(tài)學及其血供分區(qū)[A];中華醫(yī)學會第10屆全國顯微外科學術會議暨世界首例斷肢再植成功50周年慶典論文集[C];2013年
4 王飛云;周明武;李士民;幸超峰;宋力;王瑞金;熊穎杰;;游離穿支雙葉皮瓣修復手指皮膚缺損[A];中華醫(yī)學會第10屆全國顯微外科學術會議暨世界首例斷肢再植成功50周年慶典論文集[C];2013年
5 周明武;宋力;幸超峰;王飛云;李士民;楊瑞甫;朱杰;熊穎杰;;穿支孿生組織瓣橋式轉移修復患側脛骨上段骨外露骨缺損[A];中華醫(yī)學會第10屆全國顯微外科學術會議暨世界首例斷肢再植成功50周年慶典論文集[C];2013年
6 高偉陽;何智靈;;大鼠背部穿支蒂皮瓣的實驗研究及臨床意義[A];中華醫(yī)學會第10屆全國顯微外科學術會議暨世界首例斷肢再植成功50周年慶典論文集[C];2013年
7 劉楊武;楊曉東;樓旭鵬;楊錦;付尚俊;陳逸民;丁建波;;游離超薄穿支皮瓣移植修復手足部軟組織缺損[A];2012年浙江省骨科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8 林加福;林金堆;鄭和平;;乆窩直接穿支蒂股后皮神經營養(yǎng)血管皮瓣的解剖基礎[A];中國解剖學會2011年年會論文文摘匯編[C];2011年
9 寧金龍;李小靜;張林;高學宏;朱飛;侯團結;李虎;;跖底內側皮穿支V-Y滑行瓣修復足跟缺損[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修復重建外科專業(yè)委員會第十四次全國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10 謝松林;;激光多普勒在優(yōu)化設計游離削薄的股前外側穿支皮瓣中的初步應用[A];中華醫(yī)學會第10屆全國顯微外科學術會議暨世界首例斷肢再植成功50周年慶典論文集[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喬羽飛;超聲影像在腹壁下動脈穿支選擇中的應用[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2 魏建偉;肌間隔穿支蒂與穿支筋膜蒂皮瓣的兔實驗研究及臨床應用[D];中南大學;2013年
3 莊躍宏;穿支體形態(tài)學及跨區(qū)皮瓣存活機制的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2年
4 江奕恒;股前外側區(qū)穿支血管三維重建與修薄皮瓣血供關系的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07年
5 梁曉琴;股后、股前內側區(qū)穿支血管的顯微解剖研究及臨床應用報告[D];山東大學;2013年
6 李海洲;嚴重臉面創(chuàng)傷性毀形治療策略的研究與應用[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范新宇;皮膚軟組織擴張術對穿支血管增生影響的臨床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4年
2 栗翠英;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股前外側皮瓣穿支的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8年
3 沈忠飛;前臂穿支血管的應用解剖學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3年
4 劉偉;前臂尺側穿支動脈皮瓣的顯微解剖學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5 曾昂;穿支島狀皮瓣的臨床應用[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6年
6 朱孜冠;股前外側穿支皮瓣的應用解剖與臨床研究[D];南華大學;2010年
7 陳超勇;前臂近端血管穿支蒂皮神經營養(yǎng)血管皮瓣的應用解剖及補陽還五湯術后應用的研究[D];福建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8 周明明;股前外側穿支皮瓣的三維重建及虛擬解剖學研究[D];南京大學;2013年
9 孫雨鋒;脛后動脈穿支加強筋膜蒂及穿支蒂皮瓣臨床應用的比較[D];中南大學;2011年
10 楊穎;靜脈外增壓肌間隔穿支筋膜皮膚蒂皮瓣的兔實驗研究與臨床應用[D];中南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53757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yundongyixue/1537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