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羥基膽固醇在神經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共培養(yǎng)中的毒性作用
本文選題:-羥基膽固醇 + 神經細胞 ; 參考:《毒理學雜志》2017年01期
【摘要】:目的探討在神經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共培養(yǎng)條件下,27-羥基膽固醇(27-OHC)的神經毒性作用。方法先將神經細胞(SH-SY5Y細胞系)和星形膠質細胞(C6細胞系)分別單獨培養(yǎng),經不同劑量的27-OHC處理不同時間后,用CCK-8實驗檢測細胞活力;繼而采用SH-SY5Y細胞和C6細胞共同培養(yǎng),實驗分為4組:對照組、27-OHC低劑量組(5μmol/L組)、27-OHC中劑量組(10μmol/L組)和27-OHC高劑量組(20μmol/L組);用光學顯微鏡觀察細胞形態(tài)改變,用化學比色法檢測乳酸脫氫酶(LDH)活性水平,用流式細胞儀對SH-SY5Y細胞和C6細胞的線粒體膜電位(MMP)進行檢測。結果隨著27-OHC濃度升高,各組細胞數量逐漸下降,細胞出現萎縮、形態(tài)不規(guī)則;LDH活性逐漸升高(P0.05),細胞線粒體膜電位降低(P0.05)。結論 27-OHC引起神經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的形態(tài)發(fā)生改變、細胞數量減少、細胞膜破損及線粒體膜電位降低,且這種毒性作用顯示出一定的劑量反應關系。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eurotoxic effects of 27 - hydroxycholesterol ( 27 - OHC ) under co - culture conditions of neural cells and astrocytes . After treatment with different doses of 27 - OHC for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 the cell viability was detected by CCK - 8 assay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27 - OHC group ( 5 渭mol / L ) , 27 - OHC group ( 10 渭mol / L ) and 27 - OHC high - dose group ( 20 渭mol / L ) .
【作者單位】: 首都醫(yī)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環(huán)境毒理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330065)
【分類號】:R11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項紅兵,田玉科;星形膠質細胞與疼痛敏化調控[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3年09期
2 劉慧,王小軍,胡榮,楊忠,蔡文琴;星形膠質細胞[J];生理科學進展;2004年01期
3 張敬軍;;星形膠質細胞的研究[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6年07期
4 陳彬;劉寬;王偉;;成年大鼠神經元和星形膠質細胞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抑制因子表達的差異研究[J];卒中與神經疾病;2007年05期
5 沈維高;何欣;王振江;;星形膠質細胞的生物學功能及其與疾病的關系研究進展[J];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6期
6 ;英國科學家確定星形膠質細胞新功能[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0年27期
7 靳哲;趙忠新;;星形膠質細胞在癲癇發(fā)病中的作用研究[J];世界臨床藥物;2012年01期
8 李軍杰,張致身;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后海馬區(qū)星形膠質細胞形態(tài)學研究[J];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1998年04期
9 解旭東,田國紅;星形膠質細胞與癲癇[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1999年01期
10 莫永炎,姜勇,陳瑗;腦星形膠質細胞生物學功能研究進展[J];生理科學進展;200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慶瑩;趙珠峰;朱長庚;;星形膠質細胞在癲癇復發(fā)中的作用[A];解剖學雜志——中國解剖學會2002年年會文摘匯編[C];2002年
2 唐愛輝;王同飛;王世強;;星形膠質細胞鈣活動:腦細胞網絡中的第二興奮系統?[A];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第六屆學術會議暨學會成立十周年慶祝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3 池美珠;陳超;錢燕;李劍敏;吳步猛;;產前重復激素治療對星形膠質細胞發(fā)育的影響[A];浙江省圍產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4 魏爾清;;半胱氨酰白三烯受體對星形膠質細胞功能的調節(jié)作用[A];中國藥理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國藥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5 吳建云;王鮮忠;王劍;諶劍波;范光麗;張家驊;;大腦皮質星形膠質細胞培養(yǎng)及鑒定[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動物解剖學及組織胚胎學分會第十五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趙玉武;程曉娟;;星形膠質細胞與腦水腫的形成[A];山東省2013年神經內科學學術會議暨中國神經免疫大會2013論文匯編[C];2013年
7 董其平;柴真;;谷氨酸對培養(yǎng)的星形膠質細胞的鈣活動的影響[A];“基因、進化與生理功能多樣性”海內外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生理學會第七屆比較生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C];2009年
8 曾俊;李康生;;柯薩奇病毒感染星形膠質細胞及細胞因子變化研究[A];新發(fā)和再發(fā)傳染病防治熱點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9 鮑歡;徐曉云;顧曉波;徐霞紅;胡暉;;缺氧后水通道蛋白4在體外培養(yǎng)星形膠質細胞表達變化的實驗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10 熊加祥;白云;宋敏;王艷艷;楊曉亞;;星形膠質細胞表達免疫分子維持大腦免疫穩(wěn)態(tài)[A];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第六屆學術會議暨學會成立十周年慶祝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記者 胡德榮;星形膠質細胞由“天使”變“魔鬼”原因找到[N];健康報;2012年
2 記者 劉海英;星形膠質細胞可調節(jié)呼吸強度[N];科技日報;2010年
3 劉霞;腦內星形膠質細胞在實驗室培育成功[N];科技日報;2011年
4 汪敏華;大腦星形膠質細胞有兩種新功能[N];解放日報;2003年
5 吳一福;黃芪可調節(jié)星形膠質細胞“時間模式”[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6 南方日報記者 曹斯 實習生 趙莞 張寧 通訊員 鄒瑩 張淼;用ATP對抗不快樂[N];南方日報;2013年
7 記者 班瑋;德國腦細胞再生研究取得新進展[N];人民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曾招;離子通道TRPM7調節(jié)細胞生理的分子機制研究[D];蘇州大學;2014年
2 黃維一;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旁分泌因子對缺血性腦卒中后星形膠質細胞活性及功能的影響[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5年
3 楊俊華;星形膠質細胞來源的ATP促進丘腦中的突觸刪除[D];浙江大學;2015年
4 鄧雅婷;龍膽苦苷鎮(zhèn)痛與抗抑郁的中樞作用及機制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5年
5 李新;星形膠質細胞NDRG2在七氟烷預處理神經保護作用中的機制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5年
6 鐘志宏;亞鐵離子對星形膠質細胞的損傷作用及香芹酚在實驗性腦出血中的神經保護作用[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7 張建成;星形膠質細胞來源的IL-17A對缺血性腦卒中神經再生和功能恢復的影響及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5年
8 洪洋;孕酮對Aβ所致星形膠質細胞炎癥反應的調節(jié)作用及機制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6年
9 凌云志;帕瑞昔布減輕過氧化氫誘導的大鼠星形膠質細胞氧化應激損傷的作用及機制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5年
10 徐進;腦出血后星形膠質細胞AQP4內化及其機制的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龔佩佩;磷酸化MSK1在星形膠質細胞炎癥活化過程中的作用的研究[D];南通大學;2013年
2 何潔玉;糖皮質激素對星形膠質細胞分泌GnRH的調控機制[D];西南大學;2015年
3 張麗麗;脂肪基質細胞誘導分化為星形膠質細胞過程中線粒體凋亡與自噬的關系[D];河北聯合大學;2014年
4 燕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致ApoE~(-/-)小鼠腦血管、星形膠質細胞及神經元損傷作用研究[D];寧夏醫(yī)科大學;2015年
5 米鵬霞;P物質對星形膠質細胞的活化作用及機制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5年
6 楊志奇;小鼠皮層內移植膠質細胞形態(tài)及功能重建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5年
7 陳雅南;敲除星形膠質細胞的dicer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D];杭州師范大學;2015年
8 馬輝;星形膠質細胞上酸敏感離子通道1a在顳葉癲癇發(fā)生中的作用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5年
9 周亞蘭;IFN-γ介導T細胞參與炎性痛慢性化機制的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5年
10 鄧子輝;瘦素抑制星形膠質細胞縫隙連接蛋白-43表達改善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機制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5年
,本文編號:187919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yufangyixuelunwen/1879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