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表面活性蛋白D與IL-16在變應性鼻炎及鼻息肉中的表達及意義
本文關鍵詞:肺表面活性蛋白D與IL-16在變應性鼻炎及鼻息肉中的表達及意義
更多相關文章: 肺表面活性蛋白D 白介素16 變應性鼻炎 鼻息肉 免疫組織化學
【摘要】:背景和目的 變應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即過敏性鼻炎,是機體接觸變應原后主要由IgE介導的鼻粘膜非感染性炎癥性疾病。鼻息肉(nasal polyps,NP)是鼻腔和鼻竇黏膜的常見慢性疾病,為多種致病因素作用下的鼻黏膜慢性持續(xù)性炎癥,其發(fā)病機制則至今尚不清楚,其病因可能與變態(tài)反應性因素關系較為密切。 肺表面活性蛋白(surfactant protein,SP)主要覆蓋在肺泡表面,由4種表面活性蛋白構成:親水性SP-A、SP-D為大分子蛋白;具有疏水作用SP-B、SP-C是小分子蛋白;它們在肺臟承擔各種重要作用。肺表面活性蛋白D(surfactant protein D,SP-D)具有顯著的肺特異性,在維持肺泡表面的穩(wěn)定性及參與肺組織局部免疫具有重要作用。SP-D主要表達于肺部下呼吸道,但最近研究發(fā)現(xiàn)在機體其它組織均可發(fā)現(xiàn)其存在。隨著上、下呼吸道炎癥相關性及一致性研究的不斷進展,SP-D在整個呼吸道變應性炎性發(fā)病中可能存在的作用機制得到廣泛的關注。白細胞介素-16(Iinterleukin-16,IL-16)是由多種細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種前炎癥細胞因子,在機體炎癥性疾病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并且廣泛參與機體免疫性疾病如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本文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方法(SP法)檢測SP-D和IL-16在變應性鼻炎及鼻息肉中的表達及分布情況,探討二者在變應性鼻炎和鼻息肉發(fā)病中的作用及意義。 材料和方法 本實驗對象共分為三組:變應性鼻炎組共15例,取自鼻內鏡手術中變應性鼻炎患者部分下鼻甲組織標本;鼻息肉組共15例,取自鼻內鏡手術中鼻竇炎并鼻息肉患者中鼻道息肉組織,術后均經(jīng)病理診斷確診為鼻息肉;對照組共15例,為單純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大患者的部分下鼻甲黏膜組織。以免疫組化檢測SP-D及IL-16在病變組和對照組表達,使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包及相關統(tǒng)計學方法分析實驗結果。 結果 1、蘇木精-伊紅染色結果變應性鼻炎組及息肉組可見炎性細胞浸潤(以嗜酸性粒細胞為主),粘膜組織腺體增生及部分毛細血管擴張。對照組少見炎性細胞浸潤。 2、免疫組織化學結果光學顯微鏡下陽性細胞為棕黃色。變應性鼻炎組中SP-D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尤其以鼻黏膜纖毛細胞、黏膜下腺體分泌細胞及致炎細胞多見;鼻息肉組SP-D以細胞質顯著表達,但以黏膜上皮細胞、腺體及其周圍血管及浸潤的炎性細胞中多見;對照組SP-D的表達少量分布于間質中,并呈現(xiàn)弱陽性。同理,在變應性鼻炎組IL-16多集中表達于細胞質中,黏膜表面腺細胞和多種浸潤的炎性細胞為主;鼻息肉組IL-16也是表達于細胞質中,但以上皮層及其下層多見;對照組弱陽性表達。 3、統(tǒng)計學結果以SP-D及IL-16陽性細胞中的吸收度(A值)為統(tǒng)計學指標。SP-D吸收度(A值)在變應性鼻炎組為167.69±±4.79,在鼻息肉組為164.044±4.50,而在對照組為95.91±5.61,故SP-D在變應性鼻炎組和鼻息肉組的表達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IL-16吸收度(A值)在變應性鼻炎組為172.07+3.62,在鼻息肉組為170.37+3.31,而在對照組為105.12±±4.42,故IL-16在變應性鼻炎組和鼻息肉組的表達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SP-D和IL-16在變應性鼻炎組和鼻息肉組中的表達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1、SP-D及IL-16在正常組織和病變組織中均有表達。 2、SP-D可能參與了在變應性鼻炎和鼻息肉炎性反應過程。IL-16是變應性鼻炎和鼻息肉病變中重要的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并增強了嗜酸性粒細胞的局部作用,參與了變應性鼻炎和鼻息肉病變過程。 3、本研究可能為將來治療變應性鼻炎及鼻息肉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
【關鍵詞】:肺表面活性蛋白D 白介素16 變應性鼻炎 鼻息肉 免疫組織化學
【學位授予單位】: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R765.21
【目錄】:
- 摘要4-7
- Abstract7-10
- 英文縮略詞表10-12
- 前言12-16
- 材料與方法16-20
- 結果20-22
- 討論22-34
- 結論34-35
- 參考文獻35-38
- 綜述38-51
- 參考文獻47-51
- 附圖51-52
- 個人簡歷52
- 在研究生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52-53
- 致謝53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羅;韓德民;;關注變應性鼻炎[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7年01期
2 張文靜;吳玉瑛;;變應性鼻炎和變應性哮喘大鼠淋巴細胞T-bet和GATA-3 mRNA的表達[J];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年06期
3 趙玉林;趙琳;;鼻息肉組織中肝細胞生長因子及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表達[J];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9年03期
4 殷明德;;變應性鼻炎對耳鼻咽喉科的影響[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7年17期
5 陳建軍;孔維佳;周月;項濟生;舒宏;施秋梅;檀慧芳;;IL-10,12,13,16在變應性鼻炎及血管運動性鼻炎患者血清中的表達[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7年20期
6 吉曉濱;杜洪;臧林泉;李雯;謝軍;王磊;;豚鼠變應性鼻炎模型鼻黏膜的病理改變[J];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2007年04期
7 閆舒;李娜;楊艷華;姜長青;;鼻息肉的組織病理學特征及其發(fā)病機制[J];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2008年01期
8 劉文龍;夏立軍;;白細胞介素-12和16在鼻息肉組織中的表達及意義[J];山西醫(yī)藥雜志;2009年04期
9 張志鋼,鄭億慶;嗜酸性粒細胞與鼻息肉術后復發(fā)和預后的初步探討[J];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04年05期
10 顧之燕;呼吸道炎癥反應[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1年05期
,本文編號:68443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yank/684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