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視眼及角膜屈光手術后散射特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10-26 20:23
【摘要】:目的:旨在分析近視眼人群角膜散射特性指標的正常范圍、分布、影響因素;探討準分子激光角膜前彈力層下磨鑲術(SBK)手術后早期(術后1天-1個月)、機械法準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鑲術(Epi-LASIK)、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LASIK)手術后中長期(術后1-10個月)眼內散射變化特點及可能影響因素。 方法:對近視及近視散光患者224例445眼橫斷面研究,其中男性101例201只眼,女性123例244只眼,年齡18歲~44歲,平均(24.63±5.47)歲;近視球鏡度-0.50~-12.00D,平均在(-5.11±2.11)D;柱鏡度0.00--4.25D,平均為(-0.69±0.69)D;另對近視及近視散光患者138例138只眼進行前瞻性研究,術前近視球鏡度-1.50--10.50D D,平均(-5.36±1.59)D;柱鏡度0.00--4.25DD,平均為(-0.64±0.60)D;其中SBK手術患者46例46只眼,LASIK患者48例48只眼,Epi-LASIK患者44例44只眼。采用C-quant散射光計量儀(Oculus GmbH, Wetzlar,德國)散射測量,Pentacam眼前節(jié)分析系統(tǒng)(Oculus GmbH, Wetzlar,德國)眼前節(jié)測量。SBK手術后1天、1周、1個月,Epi-LASIK、LASIK手術后1個月、4個月、10個月進行隨訪測量。應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對比分析,Pearson直線相關行相關性分析。 結果: 1.近視眼眼內散射呈正態(tài)分布,平均值為(0.93±0.17),范圍為0.38-1.39。眼別:右眼、左眼散射計量值分別平均為(0.94±0.16)、(0.91±0.17),無統(tǒng)計學差異(t=1.64,P=0.10)。性別分布:男性、女性分別平均為(0.91±0.16)、(0.94±0.17),無統(tǒng)計學差異(t=-1.82,P=-0.07)。 2.近視眼按屈光度分組,低度(-3.00D)、中度(-3.00D~-6.00D)、高度(-6.01D~-9.00D)、超高度(-9.00D),眼內散射光計量值在分別為(0.88±0.18)、(0.94±0.15)、(0.94±0.16)、(0.99±0.17),在低度與超高度近視組之間散射分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3)。 3.近視眼眼內散射與術前球鏡度(r=-0.13,P=0.06)、柱鏡度(r=-0.05,P=0.42)、等效球鏡度SE (r=-0.13, P=0.06)、眼壓IOP (r=0.04, P=0.56)、角膜平均曲率Km (r=-0.03, P=0.67)、角膜中央厚度CCT (r=0.11, F=0.12)、前房深度ACD (r=0.10, P=0.15)均無明顯相關性;眼內散射與各項高階像差Zernike系數(shù)及各階高階像差RMS值均無明顯相關性。 4.SBK手術前及手術后1天、1周、1個月散射光計量值分別為(0.91±0.14)、(0.97±0.13)、(0.99±0.10)、(1.01±0.10),均較術前增加,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1,0.00,0.00)。術后各時間段之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38,0.10,0.44)。 5. Epi-LASIK組及LASIK組手術前、手術后1、4、10個月眼內散射光計量值分別為(0.91±0.17)、(1.03±0.16)、(1.11±0.13)、(1.01±0.16)及(0.94±0.14)、(1.05±0.13)、(1.10±0.13)、(0.97±0.14), Epi-LASIK組手術后各時間段與手術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00,0.01);術后4個月較1個月增高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1);10個月時呈現(xiàn)下降趨勢與1個月無差異(P=0.65)。LASIK組手術后1、4個月與手術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00),10個月與手術前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47)。 6. Epi-LASIK手術后4月時散射光計量值與術前等效球鏡度、切削深度AD、切削比(AD/CCT)呈現(xiàn)一定相關性,LASIK手術后10月時散射光計量值變化量與術前角膜厚度呈現(xiàn)一定相關性,其余各個時間段及SBK無此相關性。 7. Epi-LASIK手術后1-4個月期間發(fā)生角膜haze2級1只眼,1級2只眼,0.5級4只眼,其4個月時較手術前眼內散射光計量值變化量分別為0.52,0.37,0.42,0.06,0.09,0.07,0.17。發(fā)生2級haze眼在haze消退后散射值變化量由4個月時的0.52降至10個月時的0.11。 結論: 1.近視眼人群眼內散射分布呈現(xiàn)正態(tài)分布,在性別、眼別無差異。眼內散射與屈光度、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眼內像差無明顯相關。 2.準分子角膜屈光手術后早期均出現(xiàn)散射量增加,隨著對Epi-LASIK及LASIK術后中長期隨訪發(fā)現(xiàn)兩種手術方式后10個月時均出現(xiàn)下降,LASIK'恢復至術前水平,Epi-LASIK下降至與術后1月時水平無差異。 3. Epi-LASIK術后散射光計量值與術前等效球鏡度、切削深度AD、切削比(AD/CCT)呈現(xiàn)一定相關性。表層手術后切削深度和預矯正屈光度數(shù)與愈合反應程度一般呈相關,手術后愈合反應程度可能對散射量產(chǎn)生一定影響。 4. Epi-LASIK術后輕度以上haze眼散射增加較明顯,隨著haze的消退散射可下降,而haze主要為角膜透明性的下降。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R779.6
本文編號:2552990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R779.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付清;LASIK后角膜的愈合反應及發(fā)生機制[J];國外醫(yī)學.眼科學分冊;2003年06期
2 竺向佳;戴錦暉;;準分子激光屈光手術上皮下霧狀混濁的發(fā)生機制[J];國際眼科縱覽;2006年03期
3 馬曉華,李鏡海,畢宏生,周芳,李艷;準分子激光角膜切削術與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角膜創(chuàng)口愈合的對比實驗研究[J];中華眼科雜志;2003年03期
4 陳沖達;周行濤;戴錦暉;褚仁遠;胡敏;于志強;周浩;瞿小妹;;微型角膜刀法與乙醇浸潤法準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鑲術對角膜基質細胞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華眼科雜志;2006年09期
5 黃芳;馬蓉;宋慧洋;;眼老化過程中的視網(wǎng)膜成像特征[J];眼視光學雜志;2009年05期
,本文編號:255299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yank/255299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