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鼻竇內(nèi)翻性乳頭狀瘤起源部位的影像學研究進展
[Abstract]:Positive nasal cavity / sinusoidal inverted papilloma (sinonasal inverted papilloma,SNIP) is a mucosal epithelial-derived tumor, accounting for 0.5% (1) of all nasal sinus tumors. Destruction of surrounding anatomical structures and bone remodeling and associated with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The recurrence rate was 15% (2-3), SNIP) and the incidence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was about 10% (4-5). Radical resection is the best method to treat SNIP at present. The clinical recurrence is mostly due to incomplete resection and residual tumor (5). Therefore, the tumor should be judged accurately before operation.
【作者單位】: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yī)院耳鼻咽喉科;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
【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No:7131006) 北京市衛(wèi)生系統(tǒng)高層次衛(wèi)生技術人才培養(yǎng)計劃(No:20113-043) 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No:2007B035) 北京市優(yōu)秀人才培養(yǎng)資助計劃(No:2011D003034000027)
【分類號】:R739.6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趙仁伍;汪永干;史前妹;胡春玖;林忠明;胡聯(lián)國;畢永華;謝芳;周具華;蔡強;;鼻腔鼻竇內(nèi)翻性乳頭狀瘤發(fā)病及復發(fā)與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相關性Meta分析[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2年05期
2 肖武;劉善鳳;王立銀;李慧敏;吳文偉;王振海;;人類乳頭狀瘤病毒與鼻內(nèi)翻性乳頭狀瘤關系的Meta分析[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3年11期
3 劉曉華;黃雪琨;陳婷婷;楊欽泰;;鼻內(nèi)翻性乳頭狀瘤及其腫瘤分級和起源的CT和MRI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3年18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暉萍;黃江成;張榕;;男性患者聲帶息肉形成與血清載脂蛋白A-I相關性研究[J];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年06期
2 劉剛;鄧雅玲;楊海剛;徐黎;侯開書;;鼻內(nèi)鏡下激光、微波和電凝治療頑固性鼻出血有效性的隨機對照試驗[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4年01期
3 鄭迎春;胡雪清;林素娟;;鹽酸氮卓斯汀鼻噴霧劑治療變應性鼻炎的療效觀察[J];福建醫(yī)藥雜志;2014年01期
4 榮全勝;郭曉文;;穴位貼敷合利咽顆粒沖劑治療慢性咽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光明中醫(yī);2014年05期
5 周詩侗;崔振英;陳妮娜;鄧澤海;李靖;后群;;內(nèi)鏡下鼻中隔偏曲矯正術1280例策略探討[J];重慶醫(yī)學;2014年11期
6 林煌;鄧曄;張鵬堅;;鼻內(nèi)鏡下手術治療上頜竇鼻內(nèi)翻乳頭狀瘤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4年05期
7 陳淑金;黃妹英;陳秀萍;;慢性鼻竇炎行鼻內(nèi)鏡手術治療的護理[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4年06期
8 陸鴻略;張宇麗;趙勇杰;康菲;梁曉薇;;程序性細胞死亡因子5、Dickkopf-1及B細胞淋巴瘤-2蛋白在鼻腔鼻竇鱗狀細胞癌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4年06期
9 汪瓊;陳敏;孫群;;首診于眼科的鼻腔鼻竇疾病39例臨床分析[J];國際眼科雜志;2014年07期
10 朱先柏;霍宇;劉英祥;楊樺;梁小軍;王昶;;鼻內(nèi)鏡下行鼻中隔穿孔修補術的技巧與難點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4年2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薛建秀;段潤卿;;高滲海水聯(lián)合鼻噴激素治療急性鼻咽炎的臨床療效觀察[A];全國高血壓防治知識推廣培訓班暨健康血壓中國行福建漳州會論文綜合刊[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于華鵬;TFPI-2、VEGF-A_(165)、血管生成與鼻內(nèi)翻性乳頭狀瘤癌變關系的實驗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2 張建軍;袖狀胃切除術附加改良空回腸旁路術安全性和療效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寧;鱗癌抗原在鼻內(nèi)翻乳頭狀瘤組織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1年
2 段美秀;中藥咽炎飲抗大鼠急性咽炎的實驗研究[D];遼寧醫(yī)學院;2013年
3 尹韜;耳周三穴深刺為主治療主觀性耳鳴的隨機對照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4 余亮;健脾通竅飲治療小兒變應性鼻炎(肺脾兩虛型)的臨床研究[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5 張富兵;通竅沖洗液對CRS伴息肉型FESS后短期療效觀察[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6 郭慶;慢性扁桃體炎與早期腎臟損害的相關性研究[D];青海大學;2013年
7 張凱;自體下頜頦部骨移植修復單側(cè)唇裂術后鼻底凹陷的臨床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4年
8 高圣銳;電子喉鏡窄帶成像技術在診斷喉癌中的價值[D];吉林大學;2014年
9 傅則名;便攜式睡眠監(jiān)測儀與多導睡眠監(jiān)測儀同步監(jiān)測相關指標分析[D];吉林大學;2014年
10 金鵬;EMP1在鼻腔鼻竇內(nèi)翻性乳頭狀瘤中的表達及其與上皮化生的相關性研究[D];山東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翠苓,王笑健,宮恩聰,周玉英;鼻內(nèi)翻性乳頭狀瘤與人類乳頭狀瘤病毒的關系[J];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1998年03期
2 張羅;韓德民;張盛忠;周兵;;鼻腔鼻竇內(nèi)翻性乳頭狀瘤[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8年10期
3 龔堅,陳潔珠,許耀東,李剛海;鼻內(nèi)翻性乳頭狀瘤與人乳頭狀瘤病毒相關性研究[J];廣東醫(yī)學;1998年02期
4 孫玉今;趙志梅;;鼻腔、鼻竇內(nèi)翻性乳頭狀瘤的CT診斷[J];吉林醫(yī)學;2010年26期
5 馬方偉;陳首名;何志兵;左斌;;HRCT及MRI對鼻腔鼻竇內(nèi)翻性乳頭狀瘤的診斷價值探討[J];吉林醫(yī)學;2012年16期
6 王德輝,李玉茹,孫克敏;人乳頭狀瘤病毒與鼻內(nèi)翻性乳頭狀瘤的關系[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1998年03期
7 關亞峰;臧朝平;張重華;;人乳頭狀瘤病毒57感染與鼻內(nèi)翻性乳頭狀瘤發(fā)生的相關性[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2006年20期
8 鐘振華;閆艾慧;姜菲菲;魏宏權;姜學鈞;;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與鼻內(nèi)翻性乳頭狀瘤的發(fā)病及惡變關系的研究[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0年05期
9 林勤,易自翔,楊勁松,林昶,周愛東,林有輝;不同類型鼻內(nèi)乳頭狀瘤與HPV感染的關系[J];山東醫(yī)大基礎醫(yī)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10 林峰;梁勇;盧永田;萬麗霞;;鼻內(nèi)翻性乳頭狀瘤臨床分型和術式選擇[J];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2008年03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臧崇玲;鼻腔及鼻竇內(nèi)翻性乳頭狀瘤的CT及MRI影像學特點與意義[D];中國醫(yī)科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子強;;由12導聯(lián)心電圖診斷室速的起源部位[J];心電學雜志;1986年02期
2 宋培木;郭玉琴;;室性早搏起源部位的臨床意義[J];臨床醫(yī)學;1989年02期
3 陸曉艷;;常規(guī)心電圖對局灶性房性心動過速起源部位的預測價值[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1年18期
4 李素榮;趙成英;;室性早搏的起源部位對有無器質(zhì)性心臟病的診斷意義[J];醫(yī)師進修雜志;1985年01期
5 張建國,嚴寬,馬瑞元;室性早搏起源部位的臨床意義(附285例分析)[J];江蘇醫(yī)藥;1985年04期
6 魯志兵;江洪;;不同起源部位室性早搏的心電圖特點及消融治療[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11年01期
7 仇寶華;張紅雨;曹艷君;;特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的起源部位及心電圖特征[J];醫(yī)學綜述;2012年16期
8 刁青,張樹龍,高連君,楊東輝,劉少穩(wěn),李真,楊延宗,林治湖;特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激動起源部位分區(qū)的臨床研究[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1999年04期
9 H.A.Vargas;O.Akin;C.Moskowitz;R.Soslow;N.Abu-Rustum;焦慧;;起源部位不確定的子宮癌的MR成像價值[J];國際醫(yī)學放射學雜志;2011年03期
10 張強;楊麗紅;喬鵬;徐金義;吳志紅;孔靜;;不同起源部位室性早搏對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經(jīng)穩(wěn)定性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2年1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張樹龍;趙宏偉;高連君;李世軍;林治湖;楊延宗;;特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起源部位對其消融成功率的影響[A];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第八次全國心血管病學術會議匯編[C];2006年
2 張樹龍;趙宏偉;高連君;李世軍;林治湖;楊延宗;;特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起源部位對其消融成功率的影響[A];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第十次全國心血管病學術會議匯編[C];2008年
3 陳曉光;馮嵩;葛薇;安金斗;;兒童病毒性心肌炎不同起源部位室早的預后差異及ECT的臨床價值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七次全國兒科學術大會論文匯編(上冊)[C];2012年
4 邸斌;吳彥橋;李曉明;李軍;單珊;;鼻腔鼻竇內(nèi)翻性乳頭狀瘤的臨床治療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3年
,本文編號:232353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yank/2323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