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黃素眼用脂質(zhì)體的制備及晶狀體抗氧化作用考察
本文選題:姜黃素 + N-三甲基殼聚糖; 參考:《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4年06期
【摘要】:目的:制備N-三甲基殼聚糖(TMC)包覆姜黃素眼用脂質(zhì)體并考察其抑制大鼠硒性白內(nèi)障晶狀體氧化作用。方法: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備姜黃素脂質(zhì)體(Cur-TCL),通過星點設計-效應面法優(yōu)化脂質(zhì)體處方工藝;采用過膜法、透射電鏡、粒徑電位測定儀測定Cur-TCL的理化性質(zhì);建立大鼠硒性白內(nèi)障模型,考察Cur-TCL對白內(nèi)障形成過程中晶狀體氧化的抑制作用。結(jié)果:最佳處方為姜黃素1.41 mg,磷脂質(zhì)量分數(shù)4%,膽固醇-磷脂(1∶5.44)。經(jīng)0.5%TMC溶液包覆后脂質(zhì)體呈球形,粒徑增大,電位顯著提高,藥物包封率基本不變。與未包覆脂質(zhì)體相比,Cur-TCL組大鼠晶狀體中SOD活力提高30.3%,MDA摩爾濃度減少52.4%,GSH含量增加1.29倍。結(jié)論:Cur-TCL可顯著抑制硒性白內(nèi)障導致的晶狀體氧化過程,為該制劑治療白內(nèi)障提供參考。
[Abstract]:Aim: to prepare N-trimethyl chitosan (TMC) coated curcumin liposome and investigate its effect on inhibiting the oxidation of rat selenium-induced cataract lens. Methods: curcumin liposome Cur-TCLL was prepared by ethanol injection. The prescription of curcumin liposome was optimized by star design-effect surface method, and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Cur-TCL were determined by overmembrane metho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particle size potentiometer. To investigate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Cur-TCL on lens oxidation during cataract formation in rats. Results: the best prescription was curcumin 1.41 mg, mass fraction of phospholipid 4 and cholesterol-phospholipid 1: 5.44%. After coated with 0.5%TMC solution, the liposome was spherical, the particle size was increased, the potential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e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of the drug was almost unchanged. Compared with uncoated liposome, the activity of SOD in the lens of rats in Cur-TCL group was increased by 30.3%. The content of SOD in rat lens was decreased by 52.4 times than that in uncoated liposome group, and the content of SOD was increased by 1.29 times. Conclusion 1: Cur-TCL can significantly inhibit the process of lens oxidation induced by selenium cataract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cataract.
【作者單位】: 江西中醫(yī)藥大學現(xiàn)代中藥制劑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江西中醫(yī)藥大學中藥固體制劑制造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江西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1202927) 江西省研究生創(chuàng)新專項基金項目(YC2012-S106) 江西省教育廳青年基金項目(GJJ12535,GJJ12536) 江西省衛(wèi)生廳中醫(yī)藥科研計劃(普通)課題(2012A160,2012A157) 江西省青年科學基金項目(20132BAB215022)
【分類號】:R776.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任瑾;方正杰;印曉星;湯道權;;槲皮素前體脂質(zhì)體的質(zhì)量考察[J];中國現(xiàn)代應用藥學;2013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峻穎,黃羅生;殼聚糖及其衍生物在促進藥物口服吸收中的應用[J];海峽藥學;2004年02期
2 陳勇;周洪琪;;殼聚糖對異育銀鯽生長和飼料消化率的影響[J];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2年02期
3 歐晟;張陽德;;復方一枝蒿-殼聚糖納米藥物的制備及其體外抗菌作用的研究(英文)[J];中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年05期
4 Ranjith K.Krishnankutty;Aju Mathew;Saikiran K.Sedimbi;Shrikumar Suryanarayan;Carani B.Sanjeevi;;Alternative routes of insulin delivery[J];中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9年10期
5 常江,盛京,常津,原續(xù)波;聚乳酸微球表面的氨等離子體表面改性[J];化學工業(yè)與工程;2004年01期
6 王緒敏,劉萬順,賀君,陳西廣,劉成圣,劉心同;殼多糖及其衍生物在動物細胞培養(yǎng)中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海洋藥物;2000年05期
7 李建波;王瑋;凌春生;景恒翠;靳蓉;;殼聚糖在胰島素口服給藥中的作用[J];河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9年02期
8 張光宇;晏語;倪進;王曉青;楊程;張學農(nóng);任偉新;迪理木拉提·巴吾東;顧俊鵬;許曉東;;阿苯達唑-殼聚糖微球的制備及其質(zhì)量指標的考察[J];抗感染藥學;2012年02期
9 仇立干;王茂元;;殼聚糖及其改性衍生物對鋯(Ⅳ)離子的吸附研究[J];離子交換與吸附;2007年06期
10 ;A Novel Chitosan CpG Nanoparticle Regulates Cellular and Humoral Immunity of Mice[J];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黃思玲;凌沛學;;透明質(zhì)酸磷脂復合物的應用[A];山東省藥學會2006年生化與生物技術藥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黃思玲;凌沛學;;透明質(zhì)酸磷脂復合物的應用[A];中國藥學會全國骨科藥物與臨床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劉霏;高永良;;口腔黏膜吸收促進劑的作用機制[A];2008年中國藥學會學術年會暨第八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C];2008年
4 林曉;;用凝膠色譜—柱后水解后熒光衍生法研究麥冬多糖藥代動力學[A];中國當代新醫(yī)藥論叢[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賴玲;三七總皂苷口服腸溶制劑的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1年
2 王文喜;脂質(zhì)體表面的高聚物修飾與細胞轉(zhuǎn)運[D];浙江大學;2011年
3 劉袖洞;膜乳化內(nèi)部凝膠化過程及海藻酸鈣凝膠珠性能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2002年
4 王健;氨基化明膠的性能及在鼻粘膜給藥的應用研究[D];沈陽藥科大學;2002年
5 趙武奇;紅景天苷緩釋微囊技術及其優(yōu)化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6 劉西京;葛根素衍生物4ac納米粒的制備和體內(nèi)外評價[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06年
7 鐘海軍;燈盞花素脂質(zhì)體的研究[D];沈陽藥科大學;2005年
8 張立強;腸溶包衣胰島素—殼聚糖復合物納米粒的研究[D];沈陽藥科大學;2005年
9 蔣秋燕;透明質(zhì)酸口服吸收及其機制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6年
10 鄭永麗;殼聚糖基聚電解質(zhì)復合物納米粒子的制備、表征及其藥物負載性能的初步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薛彩福;黃葵黃酮類成分的吸收與代謝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2 呂望;聚丙烯酸酯脂質(zhì)體復合微粒作為生物技術藥物載體的研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0年
3 周欣穎;去甲斑蝥素固脂分散體肝動脈緩釋栓塞微球的制備與藥效學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4 陳水娟;二甲基-β-環(huán)糊精和殼聚糖提高難溶性藥物BMCP25口服生物利用度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2年
5 李正榮;納米!嚯乃幬镛D(zhuǎn)運Caco-2細胞模型的機理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6 潘研;口服胰島素納米粒的研究[D];沈陽藥科大學;2002年
7 許有威;海藻酸微膠囊作為脂溶性藥物緩(控)釋載體的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03年
8 湯朝暉;幾丁糖和透明質(zhì)酸鈉生物學特性的比較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3年
9 劉超;;瘹ぞ厶堑暮铣杉捌渥越M裝藥用泡囊的研究[D];華僑大學;2004年
10 汪敏;自組裝N,,N-雙十二烷基殼聚糖納米藥用泡囊的研究[D];華僑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建國;周和政;;脂質(zhì)體在青光眼治療中的應用進展[J];醫(yī)藥導報;2006年09期
2 王豐,夏欣,胡宏惠,李凌,田毓華,陳霞芳,黃倩;脂質(zhì)體介導質(zhì)粒DNA轉(zhuǎn)移至視網(wǎng)膜的觀察[J];中華眼科雜志;2002年09期
3 劉宏偉,彭淑玲,王香蘭,陳長喜;bFGF反義寡核苷酸脂質(zhì)體對術后大鼠晶狀體上皮細胞增殖的抑制作用[J];眼科研究;2003年01期
4 吳明星,利華明,李紹珍,潘蘇華;柔紅霉素脂質(zhì)體的制備及兔房水中柔紅霉素及其脂質(zhì)體濃度的測定[J];眼科學報;1998年04期
5 李新宇;李貴剛;劉磊;栗靜;;脂質(zhì)體對人角膜基質(zhì)細胞影響的實驗研究(英文)[J];國際眼科雜志;2008年09期
6 鄧愛軍,姜德詠;HIF-1α反義寡核苷酸脂質(zhì)體的制備和對牛視網(wǎng)膜血管內(nèi)皮細胞HIF-1α表達的影響[J];醫(yī)學臨床研究;2005年03期
7 戴淑真;曾駿文;;哌侖西平脂質(zhì)體抑制近視的初步觀察[J];眼科新進展;2006年04期
8 陳雯,曾水清,蘇德森;丁胺卡那霉素地塞米松復方脂質(zhì)體在兔眼玻璃體內(nèi)的藥代動力學研究[J];眼外傷職業(yè)眼病雜志(附眼科手術);1999年06期
9 孫立群;陳鷗;趙明;韓嵐;;姜黃素誘導Hep-2細胞凋亡及其對細胞周期各時相的影響[J];中國實驗診斷學;2006年01期
10 姚運紅;余健華;熊暉;;姜黃素體內(nèi)外對鼻咽癌的抗癌作用[J];腫瘤防治研究;2006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吳年浪;;年輕者與年老者對毛果蕓番堿縮瞳反應的比較[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屆全國眼科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7年
2 姚運紅;余健華;李飛虹;蔡瓊珍;;姜黃素在體內(nèi)外抑制鼻咽癌細胞的生長[A];中華醫(yī)學會病理學分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3 吳敬波;張振華;;脂質(zhì)體阿霉素熱化療對鼻咽癌細胞株的細胞毒性實驗研究[A];2007第六屆全國放射腫瘤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榮曉花;凌沛學;張?zhí)烀?;卵磷脂脂質(zhì)體滴眼液治療眼干燥癥的研究[A];2007年全國生化與生物技術藥物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范德生;孫寧;;放射殘存細胞CNE-2Z-TR12的生物學特性及姜黃素對其侵襲、轉(zhuǎn)移及凋亡的影響機理[A];中華醫(yī)學會病理學分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6 周希瑗;鄧鑫;王志剛;;超聲微泡增強EGFP質(zhì)粒對視網(wǎng)膜母細胞瘤細胞轉(zhuǎn)染效率的實驗研究[A];第九屆全國超聲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7 張燕香;馬曉霞;肖琴;張家雄;;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合并鼻毛霉病1例[A];第二屆全國深部真菌感染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8 馬慧香;徐錦堂;;TGF-β1基因修飾后板層人工生物角膜的免疫學研究[A];2005年浙江省眼科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9 徐婧;邱元正;唐瑤云;肖健云;田勇泉;趙素萍;;VP3基因?qū)Ρ茄拾┮浦擦鲆至鲂捏w內(nèi)實驗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下)[C];2007年
10 李紅;周雪琴;王劉倩;趙力;閆晶晶;楊樺;;葉酸-納米殼聚糖載體的構(gòu)建及其載靶向[A];2010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青年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余自成;他。夯蚩山档桶變(nèi)障風險[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06年
2 ;維C可防老年性白內(nèi)障[N];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7年
3 呂乃群;視網(wǎng)膜黃斑變性是老年人失明的重要原因[N];衛(wèi)生與生活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杜穎華;姜黃素和維甲酸抑制人視網(wǎng)膜色素上皮細胞移行和重塑人視網(wǎng)膜色素上皮細胞外基質(zhì)的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3年
2 陳陸霞;脈絡膜黑色素瘤微循環(huán)模式及姜黃素聯(lián)合內(nèi)皮抑素對眼內(nèi)移植瘤的影響[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8年
3 閆磐石;腦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及轉(zhuǎn)化生長因子-β_2在形覺剝奪性近視中作用的實驗研究[D];鄭州大學;2005年
4 陸宏;大鼠ECLE術后LECs基因差異表達和Ccnd1-ASON脂質(zhì)體抑制PCO的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6年
5 高春麗;以納米給藥系統(tǒng)為載體的抗癌藥物對喉鱗癌細胞的作用[D];復旦大學;2009年
6 王蕾蕾;視網(wǎng)膜損傷中炎癥發(fā)生的機制研究[D];武漢大學;2013年
7 李兵;bcl-2與c-erbB-2反義寡核苷酸聯(lián)合轉(zhuǎn)染治療鼻咽癌的實驗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4年
8 鄧志宏;NT-3基因轉(zhuǎn)染在防治慶大霉素耳毒性作用的實驗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yī)大學;2003年
9 滕博;酶性DNA靶向切割喉癌eIF4E基因促進喉癌細胞凋亡及抑制其增殖的實驗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10 胡t
本文編號:184536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yank/1845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