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侵襲性真菌性鼻—鼻竇炎與慢性鼻—鼻竇炎局部骨質(zhì)的對比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非侵襲性真菌性鼻—鼻竇炎與慢性鼻—鼻竇炎局部骨質(zhì)的對比研究
【摘要】:目的觀察非侵襲性真菌性鼻-鼻竇炎(non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tis, NIFRS)患者和慢性鼻-鼻竇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患者篩竇骨質(zhì)的病理形態(tài)學改變,研究二者之間有無相關(guān)性,探討骨質(zhì)重塑在鼻竇炎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 方法在鼻內(nèi)鏡手術(shù)中收集30例NIFRS患者、28例CRS患者的篩竇黏膜標本,16例上頜竇囊腫、外傷性視神經(jīng)病和外傷性眶壁骨折的患者篩竇黏膜標本作為對照組,均采用HE染色、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和堿性磷酸酶染色。所有患者均大于18周歲,且排除代謝性骨病。光鏡下觀察篩竇黏膜及骨質(zhì)的病理學改變,分別對篩竇黏膜炎癥、黏骨膜及篩骨的組織病理學改變和骨質(zhì)重新塑形活動性進行評分。 結(jié)果NIFRS組患者篩竇標本的黏膜炎癥平均分為1.73±0.74,CRS組患者篩竇標本的黏膜炎癥平均分為2.50±0.75,顯著高于對照組平均分1.13±0.72(F=18.86,P0.05); NIFRS組患者篩竇標本的黏骨膜和骨組織病理學平均分為1.47±0.63,CRS組患者篩竇標本的黏骨膜和骨組織病理學平均分為1.82±0.67,顯著高于對照組平均分0.94±0.57(F=9.93,P0.05);NIFRS組患者篩竇標本的骨質(zhì)重塑活性平均分為2.07±0.74,CRS組患者篩竇標本的骨質(zhì)重塑活性平均分為2.43±0.69,顯著高于對照組平均分1.38±0.81(F=18.01,P0.05)。NIFRS組患者的篩竇黏膜炎癥評分與黏骨膜和骨組織病理評分(R=0.796,P0.01)、骨組織的重新塑型活性評分(R=0.790,P0.01)具有相關(guān)性;CRS組患者的篩竇黏膜炎癥評分與黏骨膜和骨組織病理評分(R=0.779,P0.01)、骨組織的重新塑型活性評分(R=0.864,P0.01)也具有相關(guān)性。 結(jié)論非侵襲性真菌性鼻-鼻竇炎患者其篩竇骨質(zhì)發(fā)生了與慢性鼻-鼻竇炎患者篩竇骨質(zhì)相似的病理學改變:骨吸收、新骨形成和纖維化。NIFRS患者與CRS患者的篩竇黏膜炎癥浸潤程度與黏骨膜及骨組織的病理改變、骨質(zhì)的重塑活性具有明顯的相關(guān)性。對于合并篩竇慢性阻塞性炎性病變NIFRS患者應協(xié)同相應的抗炎治療,而真菌性鼻-鼻竇炎混合性感染病理演變機制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青島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R765.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鐘誠,張學淵,魏運軍,朱瑾,袁偉,黃茂華;60例成人慢性鼻竇炎真菌初步研究[J];重慶醫(yī)學;2003年11期
2 劉銘,劉華超,韓德民;鼻及鼻竇的霉菌性疾病[J];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0年04期
3 趙悹蘭,李同英;變應性真菌性鼻-鼻竇炎研究進展[J];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2年03期
4 范爾鐘;王彤;;鼻竇篩骨成骨細胞及破骨細胞染色方法比較[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6年08期
5 谷京城;李玉霞;孫旭云;穆蘭;劉振華;;慢性鼻及鼻竇炎中篩骨病理學分析和CT的診斷價值[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0年09期
6 董懌;周兵;范爾鐘;李穎;牛延濤;王振常;;兔鼻竇炎模型骨質(zhì)重塑組織學觀察及CT評估[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1年10期
7 劉銘,,劉華超,周兵,韓德民,王毓新,張誠忠;鼻內(nèi)窺鏡技術(shù)在霉菌性鼻竇炎的診斷及治療[J];耳鼻咽喉頭頸外科;1996年05期
8 吳敏曼,孫虹;鼻息肉復發(fā)的免疫病理因素分析[J];國外醫(yī)學.耳鼻咽喉科學分冊;2005年02期
9 朱冠龍,沈小華,江德勝,周水淼,李兆基;侵襲性上頜竇真菌病16例報告[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1999年11期
10 張青俊;李學佩;朱麗;;應用PCR技術(shù)研究真菌在鼻息肉及鼻竇炎發(fā)病中的作用[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2005年23期
本文編號:126761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yank/1267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