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冠狀動脈迂曲與心肌缺血的相關性研究
本文關鍵詞:雙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冠狀動脈迂曲與心肌缺血的相關性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雙能量CT心肌灌注掃描 單能量成像 線束硬化偽影 圖像質(zhì)量 雙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 冠狀動脈迂曲 心肌碘含量 冠狀動脈迂曲 DSA SPECT
【摘要】:第一部分雙源雙能量CT心肌灌注掃描單能量成像對線束硬化偽影的校正研究背景:雙能量CT成像逐漸運用于臨床,但由于對比劑濃度、組織均勻性等因素,常出現(xiàn)特殊的線束硬化偽影。在雙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中,因線束硬化偽影的形態(tài)特點與缺血心肌的灌注缺損類似,易導致誤診降低診斷的準確率,故在應用雙能量CT進行心肌灌注掃描前應先優(yōu)化掃描技術減少偽影。國內(nèi)外研究表明,不同的組織均有其特征性的千電子伏特X射線,吸收了特征性千電子伏特X射線的組織在CT影像上線束硬化偽影最少,圖像質(zhì)量最好;谏鲜隼碚。本部分擬先完成雙能量CT心肌灌注掃描的參數(shù)優(yōu)化。目的:觀察雙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中線束硬化偽影的好發(fā)部位,比較不同單能量成像的圖像質(zhì)量和對線束硬化偽影的校正效果。方法:2013年10月~2014年3月期間對84例擬診或確診為冠心病需行心臟CT增強檢查的患者行雙源雙能量CT (100/Sn140kVp)心肌灌注掃描,經(jīng)Dual-energy Monoenergy軟件后處理得到心肌碘分布圖和65keV、75keV、85keV、95keV、105keV單能量圖像,以自動加權生成的M圖像(混合能量120kV)為對照,觀察線束硬化偽影的發(fā)生部位和數(shù)量,偽影CT值和碘含量,根據(jù)偽影糾正效果、圖像背景噪聲(SD)、信噪比(SNR)、對比噪聲比(CNR)和圖像質(zhì)量評分綜合評價雙能量CT心肌灌注掃描后單能量成像的價值。結果:X線束硬化偽影計數(shù):274 (65keV)246 (75keV)235 (105keV)225 (120kV)211 (95keV)207 (85keV) (F=21.56, p0.05),左心室的基底段36.5%(100/274)最明顯,其次為間隔壁25.91%(71/274)、上腔靜脈旁段24.82%(68/274)、后壁12.77%(35/274);心肌偽影區(qū)碘含量(-2.37±0.84)mgI/g小于非偽影區(qū)碘含量(3.5±0.92)mgI/g(t=-19.36,p=0.000);85keV的非偽影心肌CT值(93.52±18.52)HU與120kV(96.06±16.32)HU最接近,CT值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85keV的SD最小(12.98±3.16)(p=0.000),非偽影心肌的SNR:75keV(6.89±1.79)與85keV(6.5±1.7)較高,二者無明顯差別(t=1.5,p=0.14),CNR:75keV最高(18.79±6.76)(p=0.000)85keV(15.4±5.67).與65keV(15.53±4.56)之間無明顯差別(t=0.27,p=0.79);圖像質(zhì)量評分:85keV最高,兩名診斷醫(yī)生對六組圖像進行評分一致性高度一致(Kappa=0.79, p0.05)。結論:左心室的基底段、間隔壁和上腔靜脈旁依次易出現(xiàn)線束硬化偽影;心肌密度在85keV與混合能量120kV最接近,85keV能在最有效糾正線束硬化偽影的同時保證較好的圖像質(zhì)量。第二部分雙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冠狀動脈迂曲與心肌碘含量的相關性研究背景:國內(nèi)外DSA, CTA等多種影像研究表明,冠狀動脈迂曲在心前區(qū)不適的患者中較常見,此類患者的動態(tài)心電圖、超聲心動圖也常表現(xiàn)為S-T段異常、左室心功能下降,上述特點均提示冠狀動脈迂曲的患者可能存在心肌缺血。雙能量CT心肌灌注掃描技術同時完成冠狀動脈CTA及心肌碘灌注成像,后處理生成的碘分布圖和碘含量分別代表了血流在心肌中分布的范圍及流量,其準確性與SPECT核素心肌灌注成像的符合率較高。本部分擬在優(yōu)化了掃描參數(shù)的基礎上,通過研究冠狀動脈迂曲程度和迂曲血管支配的心肌碘分布情況了解冠狀動脈迂曲是否導致心肌缺血。目的:探討雙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冠狀動脈迂曲與心肌碘含量的相關性。方法:連續(xù)收集本院2014年3月~2014年11月98例(男48/女50)心前區(qū)不適的患者行雙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后處理獲得冠狀動脈CTA圖、心肌碘分布偽彩圖和加權混合能量120kV灰度圖。按照AHA標準的冠狀動脈15段、心肌17段分段法,計數(shù)迂曲的冠狀動脈段數(shù),計算迂曲指數(shù)(TI),測量迂曲血管的夾角、心肌碘含量、CT值,比較冠狀動脈迂曲組與非迂曲組的心肌碘含量差異、分析冠狀動脈迂曲與心肌碘含量的相關性。結果:冠狀動脈迂曲組共58.例,迂曲血管502段,其中93.23%無狹窄。迂曲血管的分布比率:左前降支或?qū)侵д?0.9%,回旋支占23.5%,右冠狀動脈占15.6%;冠狀動脈迂曲數(shù)目1104個,平均迂曲夾角(109.08±20.9)°。非迂曲組40例,迂曲組的平均迂曲指數(shù)(TI=1.51±0.14)大于非迂曲組(TI=1.21±0.04),無狹窄的冠狀動脈支配的心肌平均碘含量和平均CT值(-1.04±0.38mg/ml,63.84±7.92HU)均低于非迂曲組(4.52±0.21mg/ml,98.55±6.41HU),兩組間迂曲指數(shù)(t1)、碘含量(t2)、CT值(t3)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23.1,t2=-3.03,t3=7.28,p=0.000);心肌碘含量與冠狀動脈迂曲指數(shù)呈明顯負相關(R=-0.86,p=0.000);迂曲組中伴發(fā)心絞痛者96.55%(X12),S-T段異常者82.76%(X22),左室心功能下降者72.41%(X32),與非迂曲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12=20.47,X22=15.35,X22=15.32,p=0.000)。結論:冠狀動脈迂曲好發(fā)于左前降支或?qū)侵?回旋支,較少合并狹窄;無狹窄的冠狀動脈迂曲程度與心肌碘含量呈明顯負相關。第三部分冠狀動脈迂曲的DSA與SPECT心肌灌注成像對照研究背景:冠狀動脈造影被公認為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SPECT核素心肌灌注成像是確診心肌缺血的金標準。國內(nèi)外已有不少研究聯(lián)合兩種方法對冠狀動脈狹窄性心肌缺血進行研究,其診斷準確率90%,本部分擬聯(lián)合兩種金標準方法,對冠狀動脈迂曲而無狹窄患者的心肌血供情況進行研究。目的:通過DSA、SPECT聯(lián)合研究冠狀動脈迂曲與心肌血流狀況的相關性。方法:回顧性分析2010年~2013年期間本院17例(男9/女8)同時完成冠狀動脈DSA及SPECT核素心肌灌注顯像患者的影像學資料,平均間隔時間(0.97±0.06)月。將冠狀動脈分為15段,心肌分為17段法,計算冠狀動脈迂曲指數(shù)(TI=L曲/L直),計數(shù)灌注缺損灶,血管迂曲數(shù)目和迂曲夾角,根據(jù)供血血管和供應心肌的解剖關系匹配研究無狹窄性冠狀動脈迂曲與心肌缺血的相關性。結果:17例患者中存在灌注減低的心肌共計36段,其中94.44%(34/36)所對應的冠狀動脈迂曲。迂曲的血管數(shù)為71段,左前降支53.52%、回旋支28.17%、右冠狀動脈18.31%。迂曲數(shù)目293個,迂曲的平均夾角(113.5±17.1)°,TI=1.42±0.27,非迂曲的冠狀動脈走形自然,平均夾角(172.71±8.7)°,TI=1.18±0.01。迂曲與非迂曲血管的迂曲夾角(t1)、TI(t2)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12.44,t2=7.57,p0.05)。迂曲夾角、TI與灌注缺損灶的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R1=0.70、R2=0.79(t1=0.21,t2=0.34,p0.05)。結論:冠狀動脈迂曲的血管支配的心肌可能存在缺血,心肌缺血程度與冠狀動脈的迂曲夾角、迂曲指數(shù)呈正相關。
【關鍵詞】:雙能量CT心肌灌注掃描 單能量成像 線束硬化偽影 圖像質(zhì)量 雙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 冠狀動脈迂曲 心肌碘含量 冠狀動脈迂曲 DSA SPECT
【學位授予單位】:重慶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542.2;R816.2
【目錄】:
- 英漢縮略語名詞對照5-7
- 中文摘要7-12
- 英文摘要12-21
- 前言21-25
- 參考文獻23-25
- 第一部分 雙源雙能量CT心肌灌注掃描單能量成像對線束硬化偽影的校正研究25-36
- 1 材料與方法25-27
- 2 結果27-31
- 3 討論31-33
- 4 小結33
- 參考文獻33-36
- 第二部分 雙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冠狀動脈迂曲與心肌碘含量的相關性研究36-44
- 1 材料與方法36-37
- 2 結果37-40
- 3 討論40-41
- 4 小結41-42
- 參考文獻42-44
- 第三部分 冠狀動脈迂曲的DSA與SPECT心肌灌注成像對照研究44-50
- 1 材料與方法44-45
- 2 結果45-47
- 3 討論47-48
- 4 小結48
- 參考文獻48-50
- 文獻綜述:雙能量CT心臟成像臨床研究進展50-57
- 參考文獻54-57
- 致謝57-58
-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及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58
- 參加重要學術會議5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解好群,金遠林,王蘭娣,牟玉蘭;胸片、CT對惡性彌漫性胸膜間皮瘤的診斷價值[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00年S1期
2 高相偉,張育德;自發(fā)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CT顯示的出血與癥狀性腦血管痙攣的關系[J];洛陽醫(yī)專學報;2000年03期
3 孫西河,王濱,周茂義,常光輝,李麗新;腰椎后緣軟骨結節(jié)的CT探討[J];濰坊醫(yī)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4 張?zhí)m玉;腦彌漫性軸索損傷的CT表現(xiàn)[J];鎮(zhèn)江醫(yī)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5 呂慶才,段成州,袁永方,蔣明;巨大腔外型胃平滑肌瘤的CT表現(xiàn)[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0年01期
6 曹相華,王會明;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CT征象[J];山東醫(yī)藥;2001年07期
7 王進銓,陳啟展;52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臨床與CT表現(xiàn)[J];福建醫(yī)藥雜志;2001年02期
8 何健垣,吳曉媚;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的腦CT[J];廣東醫(yī)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9 張流忠,杜濤,余可恩;皮質(zhì)下動脈硬化性腦病的臨床與CT[J];貴州醫(yī)藥;2001年04期
10 劉紅,楊德琪;20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CT表現(xiàn)分析[J];浙江臨床醫(yī)學;2001年1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石明國;;新CT 新技術 新思考[A];2010中華醫(y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第十八次全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2 葛培林;劉仁忠;易偉;楊振興;連海偉;邵靈敏;;外傷性遲發(fā)性顱內(nèi)血腫臨床特點及首次CT的影像學特征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外科學分會第九次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3 李惠章;潘紀戍;方芳;李威;李偉;姜蕾;陳啟航;周誠;;良性轉移性平滑肌瘤的CT表現(xiàn)[A];中華醫(yī)學會放射學分會第八屆全國心胸影像學術大會暨河南省第十二次放射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4 孫燦輝;李子平;孟悛非;范淼;馮仕庭;彭振鵬;;周圍型肝內(nèi)膽管細胞癌的CT和超聲雙期增強的比較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屆全國放射學大會論文匯編(下冊)[C];2006年
5 關建中;;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的CT表現(xiàn)[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屆全國放射學大會論文匯編(下冊)[C];2006年
6 舒艷艷;韓志江;孫承;;CT在原發(fā)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中的診斷價值[A];2012年浙江省放射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7 周海生;許崇永;鄭漢朋;邱乾德;;原發(fā)性巨球蛋白血癥肺內(nèi)浸潤CT表現(xiàn)[A];2013年浙江省放射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8 趙峰;何健;王高峰;江峰;徐霽;章士正;;隱源性機化性肺炎31例CT征象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16次全國放射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9年
9 姚志文;唐立勇;滕紅;賈天舒;張帆;;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現(xiàn)及治療方法[A];第十一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術研討會暨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研究進展學習班資料匯編[C];2010年
10 張琳;湯光宇;陳云燕;劉勇;姚建華;;腮腺基底細胞腺瘤的CT表現(xiàn)[A];第十一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術研討會暨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研究進展學習班資料匯編[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竹;歐洲CT市場逆流而動[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12年
2 敢言;醫(yī)院濫用CT病人可能致癌[N];廣東科技報;2004年
3 通訊員 賈洪濤;市區(qū)出租車牌照全部使用吉CT專用號段[N];四平日報;2009年
4 中國醫(yī)保商會 蔡天智;今年1~4月CT出口反彈[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10年
5 本版編輯邋韓其成 游敏常 閆錚;水泥行業(yè)“CT”報告:美好與現(xiàn)實的反差[N];證券日報;2008年
6 祁鳴邋曾強 周宇;微陣列—比較基因組雜交技術:給人體基因組做“CT”[N];中國醫(yī)藥報;2007年
7 張小磊 陳輝 廖懷凌;醫(yī)院濫用CT病人可能致癌[N];中國消費者報;2004年
8 記者 劉如春 通訊員 劉文祥;地震CT技術洞悉巖溶變化[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08年
9 記者 胡其峰;胡大一(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心臟中心主任):中青年女性過度做CT是花錢買風險[N];光明日報;2011年
10 李旭;醫(yī)院濫用CT風當剎[N];市場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廣麗;非小細胞肺癌CT能譜成像與VEGF、MVD及Ki-67表達的相關性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2 張智栩;640層CT全腫瘤灌注成像在直腸癌灌注測量及生物學行為評估中的應用研究[D];鄭州大學;2014年
3 尤小芳;CT對彌漫性泛細支氣管炎診斷及療效評價的臨床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2年
4 左一智;肺段間平面的解剖學實質(zhì)與CT表現(xiàn)[D];山東大學;2013年
5 蔡肯;基于雙源CT的全心臟圖像配準與自動分割算法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6 陳俊;多功能CT/熒光納米分子探針的制備以及其應用[D];華中科技大學;2014年
7 李國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臨床評估新方法及肺氣腫表型的CT肺功能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2年
8 刁楠;雙源CT心肌灌注成像的實驗和臨床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4年
9 賴凱;基于CT體數(shù)據(jù)的人體肺氣道樹數(shù)學模型建立[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10 范亞;基于高分辨率顱腦CT體數(shù)據(jù)的病變自動檢出方法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呂娟;超聲、CT對卵巢原發(fā)性惡性腫瘤的診斷價值[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1年
2 王銳;能譜CT在中心氣道原發(fā)腫瘤診斷中的應用研究[D];河北聯(lián)合大學;2014年
3 王玉婕;寶石CT能譜成像在診斷非小細胞肺癌淋巴結轉移狀態(tài)中的應用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5年
4 車傳東;CT與MRI診斷急性期缺血性腦梗塞的比較[D];泰山醫(yī)學院;2014年
5 宋娟;雙低掃描技術聯(lián)合自適應統(tǒng)計迭代重建技術在能譜CT冠狀動脈成像中的應用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5年
6 趙瑜;錐形束CT技術在肝癌介入診斷治療中的應用[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7 高繼平;腰椎行雙源CT連續(xù)動態(tài)掃描評價腰椎不同曲度對椎間孔和椎間盤的影響[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8 杜鵬;CT引導下納米刀消融血管周圍組織安全性及有效性評價的實驗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5年
9 萬正國;能譜CT動態(tài)增強在肝硬化分級中的臨床應用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5年
10 邢靜靜;能譜CT在胃癌T分期診斷及早期胃癌顯示中的應用價值[D];鄭州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58798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xxg/587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