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探討缺血性心肌病室性早搏起源部位與心肌缺血部位的關系

發(fā)布時間:2017-07-26 08:20

  本文關鍵詞:探討缺血性心肌病室性早搏起源部位與心肌缺血部位的關系


  更多相關文章: 室性早搏 缺血性心肌病 起源部位 心律失常


【摘要】:目的:探討缺血性心肌病室性早搏起源部位與心肌缺血部位之間的關系方法:(1)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新疆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經詳細詢問病史、仔細體格檢查、常規(guī)實驗室檢查、心電圖、胸片、心臟超聲等檢查,依據冠脈造影、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結果并結合我國相關疾病診斷標準,分為缺血性心肌病組及非心肌缺血組各150例,分別記錄室性早搏起源部位,多源性室性早搏分別記錄起源部位,缺血性心肌病組共340個,非心肌缺血組180個;缺血性心肌病組記錄與心肌缺血相關血管(2)采用北京世紀金科醫(yī)療器械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12導聯(lián)同步動態(tài)心電圖系統(tǒng)進行24 h心電監(jiān)測、分析,由心內科、心電圖科兩名中級以上職稱醫(yī)師進行人工分析、矯正。(3)所有數(shù)據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7.0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數(shù)據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x?)表示,兩組間比較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1)缺血性心肌病組多源性室性早搏占85.3%,非心肌缺血組早搏多為單源性室性早搏占89.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缺血性心肌病組左室、左室前壁、左室心尖室性早搏發(fā)生率分別為55%、21.2%、14.7%,與非心肌缺血組對應部位相比P值均小于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3)缺血性心肌病組左室前壁、左室心尖分別與右室前壁、右室心尖相比,P值均小于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4)比較室性早搏起源部位(除外流出道)與缺血相關性冠狀動脈的關系,LAD+LCX、LAD+RCA、LCX+RCA組分別與LAD+LCX+RCA組相比,P值均小于0.05,差異有意義;(5)對多源性室性早搏(除外流出道起源)在不同冠狀動脈病變支數(shù)時進行比較,1支與2支、1支與3支、2支與3支分別比較P值均小于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1.缺血性心肌病室性早搏多為多源性,主要分為兩類:(1)起源于流出道的肌袖性室性早搏;(2)起源于心肌缺血部位的室性早搏。2.隨冠狀動脈病變支數(shù)增加,多源性室性早搏發(fā)生率增加。3.非心肌缺血組室性早搏多為單源性,起源部位主要位于流出道。
【關鍵詞】:室性早搏 缺血性心肌病 起源部位 心律失常
【學位授予單位】:石河子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542.2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9
  • 主要符號及縮略詞9-10
  • 前言10-14
  • 材料與方法14-18
  • 1.研究對象14-15
  • 2.研究方法15-16
  • 3.技術路線16-18
  • 結果18-20
  • 1.入組資料基線特征18
  • 2.兩組室性早搏起源部位比較18-19
  • 3.ICM組內相關比較19-20
  • 討論20-23
  • 結論23-24
  • 參考文獻24-26
  • 文獻綜述 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療進展26-35
  • 參考文獻32-35
  • 致謝35-36
  • 作者簡介36-37
  • 導師評閱表3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李向農,曹雪濱,和朝平;多普勒超聲心動圖對老年性缺血性心肌病及擴張性心肌病的比較研究[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00年10期

2 黃建可;擴張性心肌病與缺血性心肌病的超聲心動圖對比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1年01期

3 張福生,王學忠,韓玉平,劉蘇平,靳風紀;缺血性心肌病87例臨床分析[J];中國急救醫(yī)學;1990年04期

4 張翔,烏若丹,,徐小南;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對擴張性及缺血性心肌病的對比分析[J];云南醫(yī)藥;1996年02期

5 孫永柱;缺血性心肌病的聽覺腦干誘發(fā)電位研究[J];醫(yī)學信息;1996年07期

6 張育君;缺血性心肌病的診斷和治療進展[J];新醫(yī)學;2000年07期

7 李曙光,李大偉;老年原發(fā)性擴張型心肌病與缺血性心肌病臨床鑒別分析[J];醫(yī)師進修雜志;2000年01期

8 林閩溪,沈慶樂,張黎明,林美明,李培英;缺血性心肌病血清內皮素、一氧化氮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0年11期

9 賈國良;缺血性心肌病治療進展[J];海南醫(yī)學;2002年12期

10 姚鳳臣 ,李景林 ,周秀華 ,柳兢;缺血性心肌病的臨床特征[J];遼寧醫(yī)學雜志;2002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王麗君;崔廣凱;;心梗后心功能的變化與缺血性心肌病關系[A];第四屆全國心功能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1994年

2 劉建榮;;二維彩色多普勒對擴張性心肌病與缺血性心肌病鑒別診斷的分析報告[A];中國心臟大會(CHC)2011暨北京國際心血管病論壇論文集[C];2011年

3 李恒青;郭順華;姚楠;韋建端;;缺血性心肌病左室舒張功能障礙與死亡的相關分析[A];慶祝中國超聲醫(yī)學工程學會成立20周年——第八屆全國超聲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4 邵獨婧;許靜;吳冬燕;;非缺血性心肌病與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臟再同步治療療效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第十次全國學術年會會議匯編[C];2012年

5 史浩穎;汪芳;孫寶貴;舒先紅;潘翠珍;葛均波;陳灝珠;;缺血性心肌病與非缺血性心肌病的左室延遲收縮的比較研究[A];第九屆全國超聲心動圖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6 徐海鷹;王寧夫;張邢煒;徐堅;李佩璋;;缺血性心肌病的介入治療和藥物治療的療效對比分析[A];2004年浙江省心血管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4年

7 王影;田家瑋;;缺血性與非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左室內不同步的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超聲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8 陳健;何怡華;李治安;韓建成;谷孝艷;馮天鷹;王林林;;經食管實時三維超聲分析缺血性心肌病伴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時二尖瓣瓣環(huán)形態(tài)變化[A];第十屆全國超聲心動圖學術會議論文[C];2010年

9 田家瑋;王影;;缺血性與非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左室內不同步的研究[A];慶祝中國超聲診斷50年暨第十屆全國超聲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10 徐和平;陳莉;吳英;;缺血性心肌病急性心力衰竭臨床治療分析[A];2012年浙江省內科學年會論文集[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本報記者 王雪敏;缺血性心肌病:外科醫(yī)生能做什么[N];醫(yī)藥經濟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7條

1 馮天捷;左心功能不全的缺血性心肌病預后[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4年

2 田月琴;擴張性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心肌灌注、代謝及功能的綜合評價[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1999年

3 李厚懷;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自體移植治療缺血性心肌病的實驗研究[D];蘇州大學;2005年

4 孔燁;轉染HRE-VEGF基因的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自體移植治療缺血性心肌病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5 侯予龍;轉染TIMP-1-shRNA基因的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大鼠缺血性心肌病的實驗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6 柴文祥;臍血CD133~+細胞對于裸鼠缺血性心肌病治療作用的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5年

7 祝曉;GCA-HIF-1α-GCC提高移植骨髓干細胞存活率及治療缺血性心肌病的實驗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萬超;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臟收縮同步性研究[D];青島大學;2015年

2 高士超;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漿BNP水平測定與LVEF值預后的相關性[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6年

3 樓莉峰;康心飲對缺血性心肌病大鼠心肌纖維化的影響[D];福建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

4 劉偉;冠脈介入治療對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循環(huán)內皮祖細胞、缺血修飾蛋白及心功能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16年

5 姜元鵬;探討缺血性心肌病室性早搏起源部位與心肌缺血部位的關系[D];石河子大學;2016年

6 陳安清;缺血性心肌病的外科治療—兩種治療策略比較[D];復旦大學;2009年

7 廖嘉;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與冠心病傳統(tǒng)危險因素的比較[D];吉林大學;2008年

8 羅明晶;國產雷帕霉素藥物涂層支架置入術對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近中期預后影響的臨床研究[D];桂林醫(yī)學院;2012年

9 吳黨潔;3.0T磁共振對缺血性心肌病心肌活性和心室功能的評價[D];青海大學;2014年

10 王霞;曲美他嗪對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的臨床觀察[D];河北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57549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xxg/57549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8b2f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