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瘡相關性血小板減少的病程特點及臨床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4-02-24 15:55
目的回顧性分析不同病程的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LE)相關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ITP)的臨床特點。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7年10月在西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門診隨訪及住院的SLE患者的人口學資料,以及SLE相關性急性和慢性ITP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急性組與慢性組相比,腎臟病變、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變、抗dsDNA抗體陽性、補體C3/C4下降更常見,SELDAI更高(P <0.05);治療反應良好。慢性組中,重度血小板減少及使用TPO治療比急性組更常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療效欠佳。Logistic回歸分析中,合并感染(OR 7.998,P=0.048)或內臟出血(OR 11.898,P=0.049)影響SLE相關的ITP的預后;重度血小板減少與其預后的相關性在統(tǒng)計學上無顯著差異。結論 SLE相關的ITP具有明顯的病程特點,SLE相關的急性ITP組與SLE相關的慢性ITP組的臨床表現(xiàn)及預后明顯不同,伴發(fā)感染和內臟出血是SLE相關的ITP的獨立危險因素。
【文章頁數(shù)】:4 頁
【文章目錄】: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1.2 方法
1.3 觀察指標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SLE相關性ITP的人口學特征及臨床特點
2.2 SLE相關性急性ITP組與慢性ITP組的臨床比較
2.3 SLE相關性急性ITP組與慢性ITP組的治療與預后
2.4 SLE相關性ITP的死亡組及存活組的預后分析
3 討論
本文編號:3909249
【文章頁數(shù)】:4 頁
【文章目錄】: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1.2 方法
1.3 觀察指標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SLE相關性ITP的人口學特征及臨床特點
2.2 SLE相關性急性ITP組與慢性ITP組的臨床比較
2.3 SLE相關性急性ITP組與慢性ITP組的治療與預后
2.4 SLE相關性ITP的死亡組及存活組的預后分析
3 討論
本文編號:390924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xxg/390924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