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性血管炎的臨床特征及與實驗室相關指標關系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6-08 18:32
目的 收集蕁麻疹性血管炎患者臨床資料及相關實驗室指標,了解其患病的臨床特征;探討蕁麻疹性血管炎異常實驗室指標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分析異常指標與臨床癥狀之間的相關性。方法 將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華北理工大學附屬醫(yī)院皮膚科住院治療的55例蕁麻疹性血管炎患者作為病例組,選取我院同時期體檢中心的健康體檢者30例作為對照組。研究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學特征、初發(fā)年齡、病程、發(fā)病特征、病因與誘因、病情發(fā)展和演變、伴隨癥狀、家族過敏性疾病史、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凝血系列、免疫系列、血沉、hs-CRP結果等)。采用單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分析實驗室指標與蕁麻疹性血管炎的關系。結果 1臨床特征:1)蕁麻疹性血管炎各臨床特征間性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男女比例約為1:3.58,平均年齡43.04±12.26歲。男性以正常補體血癥性蕁麻疹性血管炎為主,女性低補體血癥性蕁麻疹性血管炎和正常補體血癥性蕁麻疹性血管炎比例相同;3)病程多在5周以上;4)皮疹數(shù)量以20~50個居多;形態(tài)以類圓形和地圖狀居多;風團最大直徑多在2~10cm之間;自覺瘙癢程度以中度瘙癢為主;除...
【文章頁數(shù)】:7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英文縮略表
引言
第1章 臨床研究
1.1 對象與方法
1.1.1 研究對象
1.1.2 研究因素
1.1.3 資料收集方法
1.1.4 統(tǒng)計學方法
1.1.5 質(zhì)量控制
1.2 結果
1.2.1 蕁麻疹性血管炎臨床特征分析
1.2.2 實驗室相關指標與蕁麻疹性血管炎的關系分析
1.3 討論
1.3.1 蕁麻疹性血管炎臨床特征
1.3.2 實驗室相關指標和蕁麻疹性血管炎的關系
1.4 小結
1.5 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結論
第2章 綜述 蕁麻疹性血管炎的臨床研究進展
2.1 前言
2.2 血管炎的分類
2.2.1 概述
2.2.2 皮膚血管炎的分類
2.2.3 小結
2.3 發(fā)病機制
2.3.1 補體系統(tǒng)
2.3.2 自身抗體
2.3.3 DNASE1L3 基因突變
2.4 臨床特點
2.4.1 組織學特征
2.4.2 臨床表現(xiàn)
2.5 治療
2.6 相關系統(tǒng)性疾病
2.6.1 結締組織病
2.6.2 腎小球腎炎
2.6.3 多發(fā)性硬化癥
2.6.4 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
2.6.5 伴發(fā)蕁麻疹的自身炎癥性疾病
2.6.6 肺組織胞漿菌病
2.6.7 惡性腫瘤
2.6.8 小結
參考文獻
附錄 A 蕁麻疹性血管炎病例收集表
附錄 B 部分患者的臨床照片
致謝
在學期間研究成果
本文編號:3832273
【文章頁數(shù)】:7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英文縮略表
引言
第1章 臨床研究
1.1 對象與方法
1.1.1 研究對象
1.1.2 研究因素
1.1.3 資料收集方法
1.1.4 統(tǒng)計學方法
1.1.5 質(zhì)量控制
1.2 結果
1.2.1 蕁麻疹性血管炎臨床特征分析
1.2.2 實驗室相關指標與蕁麻疹性血管炎的關系分析
1.3 討論
1.3.1 蕁麻疹性血管炎臨床特征
1.3.2 實驗室相關指標和蕁麻疹性血管炎的關系
1.4 小結
1.5 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結論
第2章 綜述 蕁麻疹性血管炎的臨床研究進展
2.1 前言
2.2 血管炎的分類
2.2.1 概述
2.2.2 皮膚血管炎的分類
2.2.3 小結
2.3 發(fā)病機制
2.3.1 補體系統(tǒng)
2.3.2 自身抗體
2.3.3 DNASE1L3 基因突變
2.4 臨床特點
2.4.1 組織學特征
2.4.2 臨床表現(xiàn)
2.5 治療
2.6 相關系統(tǒng)性疾病
2.6.1 結締組織病
2.6.2 腎小球腎炎
2.6.3 多發(fā)性硬化癥
2.6.4 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
2.6.5 伴發(fā)蕁麻疹的自身炎癥性疾病
2.6.6 肺組織胞漿菌病
2.6.7 惡性腫瘤
2.6.8 小結
參考文獻
附錄 A 蕁麻疹性血管炎病例收集表
附錄 B 部分患者的臨床照片
致謝
在學期間研究成果
本文編號:383227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xxg/383227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