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細胞遺傳學特征與預后的相關性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2-01-15 19:43
目的:分析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細胞遺傳學特征與預后的相關性,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方法:回顧性收集我院2014-02~2017-04收治的49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病人臨床資料,所有病人入組后均取其骨髓血2mL,以短期培養(yǎng)法制備染色體標本,并對其染色體核型進行分析,其后對確診病人予以我院臨床常規(guī)治療,且在治療結(jié)束后進行為期3年康復隨訪,統(tǒng)計所有病人預后情況,分析不同染色體核型、不同亞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與預后相關性。結(jié)果:入選49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病人經(jīng)染色體核型分析得知,其染色體核型異常例數(shù)為26例,其中13例為單純數(shù)目異常,7例為單純結(jié)構(gòu)異常,6例為復雜核型;異常染色體主要為-7、7q-、5q-、+8、add (1)、-17、i(17q)、del(13q)等;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不同亞型中,RAEB-Ⅰ、RAEB-Ⅱ型異常率最高,分別為81.82%、66.67%,RA、RARS型異常率最低,分別為22.22%、20.00%;隨訪3年內(nèi),49例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病人共死亡21例,其中染色體核型異常者16例;死亡21例病人中,RA死亡1例,RARS死亡2例,RAMD死亡3例,RAEB-Ⅰ死亡...
【文章來源】:疾病監(jiān)測與控制. 2020,14(04)
【文章頁數(shù)】:4 頁
【部分圖文】:
不同染色體核型生存曲線
圖1 不同染色體核型生存曲線隨著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診斷的規(guī)范化,WHO對該病提出了具體分型標準,而參照不同分型表現(xiàn),可提高臨床診斷準確性,同時也利于予以個性化干預措施,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而有學者研究指出,染色體核型于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及其不同亞型的發(fā)生、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且其核型與病人預后存在一定相關性[8,9]。但此觀點尚無較多報道證實,故本研究對我院49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病人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jié)果顯示,入選49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病人中26例存在染色體核型異常,且其異常染色體主要為-7、7q-、5q-、+8等,而于不同亞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中,RAEB-Ⅰ、RAEB-Ⅱ型異常率最高,同時經(jīng)生存曲線分析得知,染色體異常、RAEB-Ⅰ、RAEB-Ⅱ型病人中位生存期較低,表明染色體核型異常提示病人預后較差。分析原因在于,整條染色體、染色體臂或其臂上片段丟失或增加易引發(fā)受累基因劑量改變,導致機體腫瘤抑制基因功能丟失,誘發(fā)惡性腫瘤,進而導致病人預后差,且有研究顯示,位于5號染色長臂部分的IRF-1、PRS14等基因異常是導致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轉(zhuǎn)白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染色體異常改變易導致單倍基因功能下降,進而推進疾病發(fā)展,加重病情嚴重程度,增加臨床治療難度,影響病人預后[10~12]。此外,8號染色體異常易導致受累基因擴增,上調(diào)相關粘附基因,下調(diào)相關凋亡基因,進而影響阿糖胞苷治療效果,促使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轉(zhuǎn)白,影響預后[13,14]。而臨床針對染色體異常病人,需及時行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并于病人入院后早期進行染色體核型檢驗,以便于掌握疾病變化情況,扼制疾病發(fā)展,改善病人預后[15]。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減低劑量地西他濱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伴單系發(fā)育不良患者的療效觀察[J]. 龔輝,陳姣,杜芳,周凌云,劉丹波,康春香. 內(nèi)科急危重癥雜志. 2019(02)
[2]合并8號染色體四體和20號染色體異常的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一例[J]. 李蔚,程煥臣,劉宇,林曉燕,劉生偉,趙雪飛,邱林,馬軍. 中華醫(yī)學遺傳學雜志. 2018 (06)
[3]單倍型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伴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相關特征急性髓系白血病臨床分析[J]. 費倩,黃曉軍,劉揚,許蘭平,張曉輝,劉開彥,陳歡,陳育紅,王昱. 中華血液學雜志. 2018 (07)
[4]多指標檢測在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診斷中的應用評估[J]. 吳蔚,顧健,倪軍,孫幸,王紅,馬莉,方悅之. 中華全科醫(yī)學. 2017(12)
[5]單中心550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臨床特點、細胞遺傳學特征及預后分析[J]. 張彤彤,孫愛寧,潘金蘭,吳德沛,仇惠英,唐曉文,苗瞄,陳蘇寧. 中華血液學雜志. 2016 (10)
[6]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骨髓微環(huán)境的改變[J]. 沈娜,李青,程范軍. 國際腫瘤學雜志. 2016 (09)
[7]流式細胞術(shù)檢測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免疫表型分析及臨床應用前景[J]. 王斐,徐淑琴,崔巍. 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 2016 (05)
[8]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染色體核型及兩種治療方案的比較分析[J]. 蔣慧,曾慶曙,阮敏,陳瑩瑩. 安徽醫(yī)藥. 2016(04)
[9]122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的染色體核型分析及熒光原位雜交檢測[J]. 荊源,林樉,姜鳳,王芳婷,方美云. 中華醫(yī)學遺傳學雜志. 2016 (02)
[10]人類細胞遺傳學的國際命名體制(ISCN)[J]. 喬旭剛. 優(yōu)生與遺傳. 1989(01)
本文編號:3591214
【文章來源】:疾病監(jiān)測與控制. 2020,14(04)
【文章頁數(shù)】:4 頁
【部分圖文】:
不同染色體核型生存曲線
圖1 不同染色體核型生存曲線隨著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診斷的規(guī)范化,WHO對該病提出了具體分型標準,而參照不同分型表現(xiàn),可提高臨床診斷準確性,同時也利于予以個性化干預措施,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而有學者研究指出,染色體核型于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及其不同亞型的發(fā)生、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且其核型與病人預后存在一定相關性[8,9]。但此觀點尚無較多報道證實,故本研究對我院49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病人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jié)果顯示,入選49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病人中26例存在染色體核型異常,且其異常染色體主要為-7、7q-、5q-、+8等,而于不同亞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中,RAEB-Ⅰ、RAEB-Ⅱ型異常率最高,同時經(jīng)生存曲線分析得知,染色體異常、RAEB-Ⅰ、RAEB-Ⅱ型病人中位生存期較低,表明染色體核型異常提示病人預后較差。分析原因在于,整條染色體、染色體臂或其臂上片段丟失或增加易引發(fā)受累基因劑量改變,導致機體腫瘤抑制基因功能丟失,誘發(fā)惡性腫瘤,進而導致病人預后差,且有研究顯示,位于5號染色長臂部分的IRF-1、PRS14等基因異常是導致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轉(zhuǎn)白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染色體異常改變易導致單倍基因功能下降,進而推進疾病發(fā)展,加重病情嚴重程度,增加臨床治療難度,影響病人預后[10~12]。此外,8號染色體異常易導致受累基因擴增,上調(diào)相關粘附基因,下調(diào)相關凋亡基因,進而影響阿糖胞苷治療效果,促使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轉(zhuǎn)白,影響預后[13,14]。而臨床針對染色體異常病人,需及時行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并于病人入院后早期進行染色體核型檢驗,以便于掌握疾病變化情況,扼制疾病發(fā)展,改善病人預后[15]。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減低劑量地西他濱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伴單系發(fā)育不良患者的療效觀察[J]. 龔輝,陳姣,杜芳,周凌云,劉丹波,康春香. 內(nèi)科急危重癥雜志. 2019(02)
[2]合并8號染色體四體和20號染色體異常的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一例[J]. 李蔚,程煥臣,劉宇,林曉燕,劉生偉,趙雪飛,邱林,馬軍. 中華醫(yī)學遺傳學雜志. 2018 (06)
[3]單倍型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伴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相關特征急性髓系白血病臨床分析[J]. 費倩,黃曉軍,劉揚,許蘭平,張曉輝,劉開彥,陳歡,陳育紅,王昱. 中華血液學雜志. 2018 (07)
[4]多指標檢測在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診斷中的應用評估[J]. 吳蔚,顧健,倪軍,孫幸,王紅,馬莉,方悅之. 中華全科醫(yī)學. 2017(12)
[5]單中心550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臨床特點、細胞遺傳學特征及預后分析[J]. 張彤彤,孫愛寧,潘金蘭,吳德沛,仇惠英,唐曉文,苗瞄,陳蘇寧. 中華血液學雜志. 2016 (10)
[6]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骨髓微環(huán)境的改變[J]. 沈娜,李青,程范軍. 國際腫瘤學雜志. 2016 (09)
[7]流式細胞術(shù)檢測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免疫表型分析及臨床應用前景[J]. 王斐,徐淑琴,崔巍. 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 2016 (05)
[8]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染色體核型及兩種治療方案的比較分析[J]. 蔣慧,曾慶曙,阮敏,陳瑩瑩. 安徽醫(yī)藥. 2016(04)
[9]122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的染色體核型分析及熒光原位雜交檢測[J]. 荊源,林樉,姜鳳,王芳婷,方美云. 中華醫(yī)學遺傳學雜志. 2016 (02)
[10]人類細胞遺傳學的國際命名體制(ISCN)[J]. 喬旭剛. 優(yōu)生與遺傳. 1989(01)
本文編號:359121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xxg/359121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