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極儲備對室性心動過速高;颊叩念A測價值
發(fā)布時間:2021-07-26 15:54
【目的】復極儲備是指復極過程中的代償能力,是人體心肌細胞或組織的一種保護性調節(jié)功能。本研究通過測定復極指數(shù)和復極震蕩參數(shù)評價室性心動過速(簡稱室速)患者的復極儲備功能;隨訪室性心動過速高危患者并進行危險分層,與心率減速力、心率變異性、射血分數(shù)比較復極儲備的預后價值!痉椒ā窟x擇2010年9月2012年12月在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接受12導聯(lián)24小時動態(tài)心電圖(Holter)檢查的1683例受試者資料,確診為室性心動過速患者73例作為研究組。其中男性40例,平均年齡(60.3511.68)歲;女性33例,平均年齡(58.2610.79)歲。選取年齡、性別相匹配的64例健康人分別作為對照組。記錄入選者的相關臨床資料和超聲心動圖。測量不同心率下(60、75、90次/分)和室性早搏前后的QT、RR、Tpe間期,計算復極指數(shù)(QT/RR)和復極震蕩參數(shù)QT震蕩、Tpe震蕩值,同時測定心率減速力、心率變異性。隨訪6個月,按照是否發(fā)生終點事件分為室性心動過速高危組和低危組,分析復極儲備的預后價值!窘Y果】1、室性心動過速組的24小時平均復極指數(shù)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P<...
【文章來源】:山西醫(yī)科大學山西省
【文章頁數(shù)】:4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英文縮寫詞索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資料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2.2 研究方法
2.3 隨訪
2.4 統(tǒng)計學方法
第三章 結果
3.1 室速組與對照組各指標比較
3.2 不同心率下室速組與對照組復極指數(shù)比較
3.3 室早前后兩組連續(xù) 7 個心搏 QT 和 TPE 復極震蕩數(shù)據的比較
3.4 AMI 室速組和非 AMI 室速組各指標比較
3.5 室速事件組與室速非事件組各指標比較
3.6 室速組復極指數(shù)與其它危險預測指標間的相關性分析
3.7 各危險因素對室速后再發(fā)心臟性事件的影響
3.8 室速組與對照組震蕩前 QT 間期、QTP 間期、TPE 間期和 T 波振幅比較
3.9 室速組與對照組 PVC 后 5 個心搏 QT 間期與 PVC 前心搏 QT 間期差值的比較
3.10 室速組與對照組 PVC 后 5 個心搏 RR 間期與 PVC 前心搏 RR 間期差值的比較
3.11 室速組與對照組 PVC 后 5 個心搏 QTP 間期與 PVC 前心搏 QTP 間期差值的比較
3.12 室速組與對照組 PVC 后 5 個心搏 TPE 間期與 PVC 前心搏 TPE 間期差值的比較
3.13 室速組與對照組 PVC 后 5 個心搏 T 波振幅(TWA)與 PVC 前心搏 TWA 差值的比較
第四章 討論
4.1 室性心動過速患者的復極儲備功能
4.2 復極儲備對發(fā)生室性心動過速后高危患者的預測價值
4.3 心室復極儲備與其它傳統(tǒng)預測心臟性猝死指標的相關性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綜述
參考文獻
個人簡歷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Tp-Te間期[J]. 王紅宇. 臨床心電學雜志. 2013(03)
[2]復極儲備[J]. 郭繼鴻. 臨床心電學雜志. 2010(04)
本文編號:3303863
【文章來源】:山西醫(yī)科大學山西省
【文章頁數(shù)】:4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英文縮寫詞索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資料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2.2 研究方法
2.3 隨訪
2.4 統(tǒng)計學方法
第三章 結果
3.1 室速組與對照組各指標比較
3.2 不同心率下室速組與對照組復極指數(shù)比較
3.3 室早前后兩組連續(xù) 7 個心搏 QT 和 TPE 復極震蕩數(shù)據的比較
3.4 AMI 室速組和非 AMI 室速組各指標比較
3.5 室速事件組與室速非事件組各指標比較
3.6 室速組復極指數(shù)與其它危險預測指標間的相關性分析
3.7 各危險因素對室速后再發(fā)心臟性事件的影響
3.8 室速組與對照組震蕩前 QT 間期、QTP 間期、TPE 間期和 T 波振幅比較
3.9 室速組與對照組 PVC 后 5 個心搏 QT 間期與 PVC 前心搏 QT 間期差值的比較
3.10 室速組與對照組 PVC 后 5 個心搏 RR 間期與 PVC 前心搏 RR 間期差值的比較
3.11 室速組與對照組 PVC 后 5 個心搏 QTP 間期與 PVC 前心搏 QTP 間期差值的比較
3.12 室速組與對照組 PVC 后 5 個心搏 TPE 間期與 PVC 前心搏 TPE 間期差值的比較
3.13 室速組與對照組 PVC 后 5 個心搏 T 波振幅(TWA)與 PVC 前心搏 TWA 差值的比較
第四章 討論
4.1 室性心動過速患者的復極儲備功能
4.2 復極儲備對發(fā)生室性心動過速后高危患者的預測價值
4.3 心室復極儲備與其它傳統(tǒng)預測心臟性猝死指標的相關性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綜述
參考文獻
個人簡歷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Tp-Te間期[J]. 王紅宇. 臨床心電學雜志. 2013(03)
[2]復極儲備[J]. 郭繼鴻. 臨床心電學雜志. 2010(04)
本文編號:330386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xxg/330386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