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西他濱對伴核型異常的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預后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9-05-11 11:08
【摘要】:目的:觀察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MDS)染色體核型異常對去甲基化(地西他濱)治療的療效及預后并分析可能影響其預后的相關(guān)因素。方法:回顧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6年3月就診于青島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青島市中心醫(yī)院血液科的63例接受地西他濱治療的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MDS)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2012年MDS預后國際工作組修訂的IPSS評分系統(tǒng)(IPSS-R)中細胞遺傳學預后等級不同,將MDS患者分為三組,其中1組為染色體核型預后較好組(極好+好組)29例,2組為染色體核型預后中等組18例,3組為染色體核型預后較差組(差+極差組)16例。分析比較三組MDS患者的臨床療效及預后。結(jié)果:63例MDS患者應(yīng)用地西他濱治療后,CR19例,PR7例,HI18例,PD8例,NR11例,總反應(yīng)率為69.8%。染色體核型較好組完全緩解(CR)6例(20.7%),部分緩解(PR)5例(17.2%),血液學改善(HI)9例(31%),細胞遺傳學完全緩解(c CR)1例(20%),疾病進展(PD)4例(13.8%),治療無效(NR)5例(17.2%),總有效率為69.0%;核型中等組CR3例(16.7%),PR2例(11.1%),HI5例(27.8%),c CR4例(22.2%),PD2例(11.1%),NR6例(33.3%),總有效率為55.6%;核型較差組CR10例(62.5%),HI4例(25%),c CR9例(56.3%),PD2例(12.5%),總有效率為87.5%。三組ORR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37)。核型較差組比較好組和中等組總有效率高,后者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41)。核型較差組比較好組和中等組CR率高,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差異(P=0.005;P=0.006),核型較差組比較好組和中等組c CR率高,后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33)。核型較差組MDS患者中伴有7號染色體異常的患者CR率和c CR率比不伴有7號染色體異常的患者高(P=0.210;P=0.018)。隨訪截止至2016年7月1日,63例MDS患者轉(zhuǎn)化為白血病者15例(23.8%),中位轉(zhuǎn)白時間為8(5-18)個月。核型較好組29例患者轉(zhuǎn)白3例(10.3%),中位轉(zhuǎn)白時間10(8-12)個月;核型中等組18例患者轉(zhuǎn)白5例(27.8%),中位轉(zhuǎn)白時間7(5-18)個月;核型較差組16例患者轉(zhuǎn)白7例(43.8%),中位轉(zhuǎn)白時間2(1-18)個月。63例MDS患者中死亡22例(34.9%),存活41例(65.1%)。核型較好組MDS患者死亡11例(37.9%);核型中等組MDS患者死亡6例(33.3%);核型較差組MDS患者死亡5例(31.3%),三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683)。三組MDS患者的中位OS分別為18.5(2-44)個月、12.0(1-55)個月、17.0(2.5-24)個月,1年總生存率分別為80%、48%、61%,2年總生存率分別為56%、46%、34%。三組患者OS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兩兩比較發(fā)現(xiàn)核型較差組與較好組有相似的OS(17.0vs.18.5個月,P=0.228),核型中等組比較好組OS縮短(12.0vs.18.5個月,P=0.371)。63例MDS患者中染色體異;颊呖偣39例,39例異常染色體核型患者,根據(jù)獲c CR和未c CR分為2組,獲c CR患者中位OS明顯長于未c CR患者(19vs.9個月,P=0.020)。對不同組別患者的OS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發(fā)現(xiàn)初發(fā)病時無血小板減少患者較有血小板減少患者的中位OS長;地西他濱治療3個或3個以上療程的患者比3個療程以下的患者中位OS長;地西他濱治療后ORR者中位OS較未ORR者長(P值分別為0.019、0.024、0.032),通過多因素COX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患者初發(fā)病時有無血小板減少、細胞遺傳學預后等級及治療后是否ORR是影響OS的預后因素(血小板減少P=0.002,Exp(B)6.131;細胞遺傳學P=0.011,Exp(B)2.448;治療后是否ORR P=0.003,Exp(B)0.113)。結(jié)論:染色體核型預后較差MDS患者比染色體核型預后較好和染色體核型預后中等的MDS患者去甲基化治療的臨床療效和細胞遺傳學完全緩解率高。染色體核型預后較差MDS患者中伴有7號染色體異常的患者比不伴有7號染色體異常的患者去甲基化治療緩解率高,提示7號染色體的參與而非異常染色體核型的數(shù)量能夠預測對地西他濱的治療反應(yīng)。隨著染色體核型預后等級的下降,轉(zhuǎn)白率逐漸升高,轉(zhuǎn)白時間逐漸縮短;染色體核型預后較差的MDS患者與核型預后較好的MDS患者去甲基化治療后可獲得相似的生存時間,異常染色體核型患者獲得細胞遺傳學完全緩解者其生存情況優(yōu)于未完全緩解者;地西他濱可以改善不良染色體核型的MDS患者的不良預后。患者初發(fā)病時有無血小板減少、治療后是否ORR及細胞遺傳學危險分層是影響地西他濱治療MDS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異常染色體核型是影響MDS患者去甲基化治療效果和預后的重要參數(shù)。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青島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551.3
本文編號:2474445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青島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551.3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8條
1 孫耘玉;陳寶安;丁家華;高沖;;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2011 NCCN診療指南解讀[J];臨床血液學雜志;2012年02期
2 曲士強;劉旭平;徐澤鋒;張悅;秦鐵軍;張?zhí)熨?崔蕊;郝玉書;肖志堅;;不同細胞遺傳學預后分組對原發(fā)性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預后意義的研究[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1年12期
3 賈慶瑞;葛祥花;徐_g;李長龍;劉志勝;;地西他濱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臨床觀察[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1年15期
4 郭學松;莊培英;;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28例細胞形態(tài)學的觀察[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1年03期
5 陸英;王文文;羅聰;劉加軍;黃仁魏;;地西他濱治療乳腺癌合并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一例并文獻復習[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1年01期
6 崔晶;王景文;劉復強;;阿扎胞苷治療急性髓系白血病療效探討[J];臨床血液學雜志;2010年04期
7 王化泉;邵宗鴻;曹燕然;施均;劉鴻;白潔;涂梅峰;邢莉民;崔振珠;劉世和;孫娟;賈海蓉;楊天楹;;染色體異常核型數(shù)量與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進展和預后相關(guān)性研究[J];中華血液學雜志;2006年01期
8 于明華,劉世和,邵英起,郝玉書,肖志堅;原發(fā)性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染色體核型與IPSS危度分組:FAB與WHO分型比較[J];中華血液學雜志;2004年08期
,本文編號:247444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xxg/247444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