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MIC實驗診斷研究
本文關鍵詞: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MIC實驗診斷研究 出處:《承德醫(yī)學院》2015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細胞形態(tài)學 細胞遺傳學 骨髓活組織病理檢查 流式細胞術 免疫表型
【摘要】:目的: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是一組獲得性造血干細胞克隆性疾病,主要表現為無效造血、病態(tài)造血和易進展為急性白血病。目前MDS發(fā)病率在我國約為4/10萬人口,并呈逐年增高傾向,已成為嚴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惡性造血系統腫瘤。因為MDS極大的異質性,其診斷尚未有一致性的金標準,所以MDS的診斷迄今為止仍是血液病診斷的重點和難點。本研究探討了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流式細胞免疫分型、細胞遺傳學(Morphology、Flow Cytometric Immunophenotype、Cytogenetics,MIC)在MDS診斷中的作用,以期望減少MDS的誤診和漏診,為臨床提供診斷依據。方法:以2006年維也納最低診斷標準及2008年WHO的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診斷分型標準為主要參考,對41例確診的MDS患者和18例疑似MDS患者的骨髓細胞涂片,骨髓病理學檢查,細胞遺傳學及細胞流式免疫分型的特點進行回顧性研究。選擇同期就診的30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AA)作為對照組。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結果:1臨床資料59例患者中,35例患者有頭暈、乏力、面色蒼白;24例伴有發(fā)熱;6例有出血現象;6例肝脾腫大;1例淋巴結腫大。2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2.1血常規(guī)59例患者中,紅細胞平均數為2.13×1012/L;白細胞平均數2.74×109/L;血紅蛋白平均數82g/L;血小板平均數91×109/L;平均紅細胞體積(MCV)100.6fl。網織紅細胞百分比平均數為0.5%。單系血細胞減少患者2例,兩系血細胞減少患者14例,全血細胞減少患者43例。油鏡分類計數200個白細胞,59例患者中,原始細胞百分比平均數為2.7%,35例患者檢測到幼稚粒細胞,其中出現原始粒細胞、早幼粒細胞、中幼粒細胞及晚幼粒細胞的病例數分別為23(65.7%)例、1(2.9%)例、10(28.6%)例、1(2.9%)例。相應各階段幼稚粒細胞所占數值范圍分別為(0~15個)、(0~1個)、(0~18個)、(0~24個)。23例成熟粒細胞胞質顆粒減少,21例假Pelger-Huet畸形。13例患者外周血檢測到有核紅細胞,數值范圍為(0~18個)。27例成熟紅細胞出現明顯的異形性,可見靶形、橢圓形、淚滴形以及巨型紅細胞。未見巨核細胞,17例可見巨大血小板。2.2骨髓涂片檢查59例患者中,骨髓增生活躍或明顯活躍者55例,4例增生減低。紅系病態(tài)造血比例占66.1%。12例幼紅細胞出現胞質空泡。39例幼紅細胞出現雙核,7例幼紅細胞出現三核,3例出現花瓣核、不規(guī)則核。粒系病態(tài)造血的比例占40.7%。17例患者早期階段粒細胞顆粒明顯減少或缺如,6例胞漿內顆粒明顯增多。24例觀察到假Pelger-Huet畸形,2例分葉過多。3例出現Auer小體。巨核系病態(tài)造血比例為20.3%。10例為低分葉的小巨核、單圓核巨核和淋巴樣巨核。2例患者出現多圓核巨核細胞。18例患者糖原染色幼紅細胞陽性。27例鐵染色外鐵陽性(++~+++),23例內鐵升高,出現環(huán)鐵的患者共8例,并且各亞型均有出現。3骨髓病理檢查所有患者中,骨髓病理檢查顯示細胞增生程度為活躍或明顯活躍的共46例。2例網硬蛋白增多。17例小血管增生明顯。8例出現幼稚前體細胞異常定位(ALIP)。15例CD34+細胞增多。32例檢測到微巨核細胞。4常規(guī)染色體核型分析所有59例患者染色體檢查結果顯示核型異常者25例,其中復雜染色體核型異常占36.0%,亞型分布為RCUD 1例,MDS-RCMD 4例,MDS-RAEB-I 3例,MDS-RAEB-Ⅱ1例。簡單染色體核型異常的亞型分布以MDS-RCMD為主。8號染色體異常2例。-5、5q-各2例,-7、7q-各2例,20q-1例。5 FCM分析5.1髓系前體細胞免疫表型異常應用CD34、CD117、HLA-DR、CD11b、CD15單克隆抗體組合分析MDS患者髓系前體細胞免疫表型。MDS組檢測到CD34+原始細胞免疫表型的異常分別為:23例原始細胞比例增高,呈聚集性分布;11例CD45表達減低;7例表達粒細胞成熟階段抗原CD11b、CD15;12例表達淋巴細胞相關抗原。5.2粒細胞免疫表型異常選擇CDl3/CDl6及CD11b/CDl6單克隆抗體組合檢測分析粒細胞分化成熟期間出現的免疫表型異常。MDS患者39例SSC減低;34例CD13/CD16、CD11b/CD16關系模式異常;28例CD56陽性表達;未檢測到淋巴系相關抗原異常表達。5.3單核細胞免疫表型異常59例MDS患者中,12例出現CD56異常表達;5例異常表達CD34;11例CD33表達減少;19例CD14表達減低;1例表達淋巴系相關抗原。5.4紅細胞免疫表型異常采用CD71、Gly A單克隆抗體組合檢測紅細胞群。MDS患者中28例CD45表達減弱;10例CD71表達異常;9例Gly A表達異常;1例異常表達CD117。結論:細胞形態(tài)學、細胞遺傳學、骨髓病理學和細胞流式免疫分型對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診斷均具有重要意義,但其對MDS的診斷又各具特點,各有側重,相互補充。細胞形態(tài)學是MDS診斷和分型的關鍵和基礎。常規(guī)染色體核型檢查在MDS患者特別是疑似MDS患者的初診及隨訪診斷中起著重要作用。骨髓活檢對于評價骨髓組織結構、骨髓增生程度、網狀纖維增生和巨核細胞的病態(tài)造血改變發(fā)揮獨特作用。流式細胞免疫分型對于評估造血細胞的異常具有靈敏度高,重復性好的特點,而且較少受到標本質量和檢測人員主觀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對于缺乏典型形態(tài)學和遺傳學異常的長期不明原因血細胞減少的疑似MDS患者的鑒別診斷具有顯著價值。但形態(tài)學上的病態(tài)造血,染色體及流式檢測異常并非MDS所特有,而且MDS患者并不一定出現上述所有異常改變,MIC的綜合診斷有助于MDS的確診和除外診斷。
【學位授予單位】:承德醫(yī)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551.3;R446.1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范瑛,黃仲義;鹽酸左旋氧氟沙星對臨床分離細菌的MIC測定及藥敏實驗總結[J];四川生理科學雜志;1998年03期
2 李倩;滕寧燕;杜兵;孫川;劉國均;;35例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MIC研究[J];醫(yī)學研究雜志;2007年10期
3 杜云蕙,唐尚杰;MIC-Ⅰ型12導聯同步心電圖儀用于食管調搏[J];實用心電學雜志;2004年06期
4 胡喜梅,樊志榮,周水陽,韋薇,陸翠,曹云芳;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IC異常和臨床特點[J];臨床血液學雜志;2005年06期
5 寧建玲;;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IC異常和臨床特點[J];中原醫(yī)刊;2006年17期
6 范怡梅;綠茶中表兒茶素沒食子酸酯顯著降低β-內酰胺對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制濃度(MIC)的作用[J];國外醫(yī)學(中醫(yī)中藥分冊);2000年05期
7 黃育清,白敬羽;甲型副傷寒沙門菌次MIC時生長曲線的觀察[J];臨床檢驗雜志;1997年05期
8 陳明,李菁華,馬琳,關顯智,關鍵;45株念珠菌對抗真菌藥物MIC動態(tài)變化及臨床意義[J];微生物學雜志;1999年03期
9 吳笑春,,李罄,劉海水,彭仕優(yōu),余愛榮,曹軍皓;4種抗菌藥物梯度試條法與瓊脂稀釋法測定MIC的比較[J];中國藥房;1996年04期
10 武英;;萬古霉素和達托霉素對2002-2006年分離自美國9家醫(yī)學中心耐甲氧西林金葡菌的MIC蠕變研究[J];國外醫(yī)藥(抗生素分冊);2010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齊顯龍;孫東杰;高劍;徐修禮;林琨;李春英;高天文;;外傷后細菌性致死性肉芽腫病原體生物膜構建及長期亞MIC林可霉素對其病原體形成生物膜能力影響研究[A];2006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2 陳衍;俞云松;祝進;陸軍;;甲氧西林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萬古霉素MIC分布及不同藥敏試驗方法比較[A];2011年浙江省醫(yī)學會醫(yī)學病毒學分會、醫(yī)學微生物與免疫學分會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連于慧 DigiTimes;MIC規(guī)格倒計時[N];電子資訊時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劉丹丹;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MIC特點及相關性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2 郝慶;幽門螺桿菌對克拉霉素耐藥的分子基礎[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滿秋紅;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MIC的診斷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4年
2 陳亞寧;MIC總線控制器的設計及應用[D];南京理工大學;2013年
3 王坤;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MIC實驗診斷研究[D];承德醫(yī)學院;2015年
4 陳靜;MIC分檔設備的設計[D];山東大學;2012年
5 唐曉微;以MIC做致密擴散層極限電流型氫傳感器的研究[D];河北理工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31182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xxg/1311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