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證實阻斷乙肝病毒宮內傳播的關鍵之一是降低母親外周血中病毒含量。替比夫定是一種新型抗乙肝病毒(HBV)藥物,尚未在妊娠婦女中進行研究,也沒有替比夫定對HBV母嬰傳播影響的數據。 本研究應用可高水平表達HBV的轉基因鼠,在妊娠期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療,檢測母血中HBsAg、HBVDNA等感染指標,以及肝功能、病理等變化。同時觀察其對母胎生長發(fā)育的影響,探討藥物降低母血HBV含量的作用和母胎安全性及毒副作用,以及對乙肝病毒母嬰阻斷的影響。 通過評價替比夫定對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療效與安全性的探索性實驗研究,為HBsAg陽性孕婦妊娠期進行抗病毒治療以阻斷宮內傳播提供動物實驗依據。 第1部分替比夫定對乙肝病毒轉基因鼠孕期安全性的實驗研究 目的:探討孕期服用抗病毒藥物對母嬰安全性的影響 材料與方法: 將穩(wěn)定、高水平表達HBsAg抗原和HBV DNA陽性的33只HBV轉基因母鼠隨機分成A組、B組、C組。A組為HBVTg對照組,交配當天至分娩喂以生理鹽水。B組即HBVTg試驗組1,于交配前一天開始口服替比夫定100mg. kg/天,直至分娩。C組即HBVTg試驗組2于交配前一天開始口服替比夫定200mg. kg/天,直至分娩。同時為了觀察HBV轉基因小鼠和普通小鼠在某些觀察指標上是否存在差別,另選11只普通正常C57BL/6J (D組)作為對照組,于交配前一天開始口服替比夫定直至分娩。 各組孕鼠每天專人觀察妊娠期的外觀及活動等一般生理學和反應生育情況的指標;每組母鼠在妊娠18天時隨機取3只,系統(tǒng)解剖,觀察胎鼠。記錄各組母鼠的主要臟器重量,對收集的母鼠主要臟器做病理學和免疫組織化學檢查。 紀錄每組新生鼠出生存活情況,T檢驗統(tǒng)計各組新生鼠存活只數,新生鼠出生后每5天稱重一次,觀察一般發(fā)育情況,記錄張耳天數、出毛天數和開眼天數等指標。各組新生鼠生后28天采用系統(tǒng)解剖觀察法做外觀畸形、內臟畸形及骨骼畸形檢查。對子鼠肝臟做病理學和免疫組化學檢查。 結果: 各組母鼠給藥后,外觀、活動未見異常變化,未見母鼠出現死亡。母鼠體重隨孕期增加均有正常增長,各組間體重增幅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各組間母鼠的飲水量、進食量比較,亦無明顯差異(P0.05)。各組母鼠剖檢均未見異常,未見與藥物毒性相關的其它特征病變。各組新生鼠剖檢未見異;。 各組新生鼠存活只數無顯著差異。新生鼠一般發(fā)育情況,各組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 結論: 研究證明在觀察替比夫定抗病毒作用及母嬰阻斷的同時,從多階段、多方面,用多指標觀察整個妊娠期尤其是妊娠早期,使用藥物對母鼠、胎鼠及新生鼠安全性的影響,并觀察了不同濃度替比夫定對母嬰鼠的毒性影響作用,未發(fā)現對HBV轉基因母鼠毒性反應,亦未見明顯的遲發(fā)性毒性反應,對胎鼠無致畸作用,且不影響新生鼠的早期生長發(fā)育。 本研究應用了可高水平表達HBV的轉基因孕鼠,更加全面的評價這種藥物抗病毒對妊娠合并HBV攜帶狀態(tài)的療效與安全性,對乙型肝炎病毒攜帶孕鼠妊娠期,尤其是在妊娠早期是否選擇抗病毒治療做了初步的實驗研究,為臨床應用打下了一定的動物實驗基礎。 由于人的妊娠期長達40周,如果整個孕期使用替比夫定,對其子代的長期影響還需深入研究。 第2部分替比夫定對乙肝病毒轉基因鼠母嬰阻斷性有效性的實驗研究 目的:研究孕期服用抗病毒藥物對乙肝病毒母嬰阻斷的有效性。 材料與方法: 將穩(wěn)定、高水平表達HBsAg抗原和HBV DNA陽性的33只HBV轉基因母鼠隨機分成A組、B組、C組。A組為HBVTg對照組,交配當天至分娩喂以生理鹽水。B組即HBVTg試驗組1,于交配前一天開始口服替比夫定100mg. kg/天,直至分娩。C組即HBVTg試驗組2于交配前一天開始口服替比夫定200mg. kg/天,直至分娩。 所有試驗組和對照組統(tǒng)一用酶聯免疫方法定量檢測用藥前后母鼠血清HBsAg,用熒光PCR定量分析HBV DNA濃度變化,以及與速率法檢測肝功能變化的相關關系。 新生鼠生長至一月時,抽取血清用ELISA和PCR方法檢測HBsAg和HBV DNA.另檢查肝功能情況。 母鼠、新生鼠肝組織均行免疫組化檢查。 結果: 33只HBVDNA陽性轉基因鼠,在分別用生理鹽水及替比夫定21天后,HBV DNA濃度下降均不明顯,前后對比無差異(P0.05)。 轉基因孕鼠HBsAg定量結果,連續(xù)服用生理鹽水組,用藥前后的血清HBsAg濃度變化不明顯,連續(xù)服用替比夫定組用藥后明顯比用藥前低(P0.05)。新生鼠血清中HBsAg和HBV DNA檢測,結果替比夫定組新生鼠中HBsAg和HBV DNA陽性率經統(tǒng)計學檢驗比生理鹽水組有明顯差異。母鼠肝組織HBsAg顆粒呈強陽性表達。部分新生鼠肝組織無HBsAg顆粒表達,部分新生鼠肝組織HBsAg顆粒呈弱陽性表達。 結論: 本研究通過綜合分析,認為孕期口服替比夫定可以顯著降低乙型肝炎轉基因小鼠體內HBsAg載量,并通過免疫組化證實,提高了母嬰阻斷率,且對母胎鼠均無影響。本研究中用替比夫定在轉基因鼠孕期未觀察到明顯的抑制病毒復制作用,HBVDNA濃度無明顯下降,主要是由于小鼠妊娠期短,以及轉基因孕鼠的種類有關。因此,由于人的妊娠期長達40周,如果孕期使用替比夫定,會降低母體中病毒負荷,進一步提高母嬰阻斷率。 本研究應用了可高水平表達HBV的轉基因孕鼠,更加全面的評價這種藥物抗病毒對妊娠合并HBV攜帶狀態(tài)的療效與安全性,對乙型肝炎病毒攜帶孕鼠妊娠期,尤其是在妊娠早期是否選擇抗病毒治療做了初步的實驗研究,為臨床應用打下了一定的動物實驗基礎。但也正是由于應用HBV轉基因小鼠,孕期應用抗病毒藥物對HBV宮內傳播的直接影響作用無法得到準確的觀察,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HBV轉基因小鼠作為研究HBV宮內傳播機制的動物模型的可行性。
【學位單位】:復旦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9
【中圖分類】:R512.62
【文章目錄】: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1部分 替比夫定對乙肝病毒轉基因鼠孕期安全性的實驗研究
1.1 材料與方法
1.2 結果
1.3 討論
第2部分 替比夫定對乙肝病毒轉基因鼠母嬰阻斷性有效性的實驗研究
2.1 材料與方法
2.2 結果
2.3 討論
結論
參考文獻
綜述
致謝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元桐;;乙型肝炎病毒分子雜交的原理及臨床意義[J];山西醫(yī)藥雜志;1985年04期
2 池云;;乙肝病毒的臨床檢測方法概論及比較[J];中國臨床醫(yī)生;2007年03期
3 樊陜生;丁紅燕;杜斌;;大學新生乙肝病毒感染情況調查分析[J];中國校醫(yī);2005年06期
4 薄春敏;侯雅萍;;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宮內傳播的影響及預防[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0年22期
5 沈再陽,張德文;1720例乙肝病毒前S1蛋白測定結果分析[J];重慶醫(yī)學;2005年03期
6 黃正明;楊新波;曹文斌;;乙型肝炎病毒的傳播[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2年08期
7 連曉蔚;;乙肝病毒HBV-DNA檢測的研究現狀[J];科技資訊;2007年10期
8 姜小建;陸華;;乙型肝炎病毒前S_1抗原檢測的臨床意義[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7年31期
9 羅專;黎德生;郭素菊;張興德;蔡永明;;乙肝病毒有關血清學標志物的微波快速EIA檢測法[J];武警醫(yī)學;1993年03期
10 周莉萍;;仁和區(qū)飲食服務行業(yè)人員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況調查[J];現代預防醫(yī)學;2008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士猛;HBx相互作用蛋白及HBV受體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6年
2 張巖;應用RNAi技術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復制的實驗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5年
3 張秋;TRAIL及其相關分子在HBV感染所致凋亡改變中的機制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4 劉光澤;復制型HBV轉基因小鼠的建立、生物學特性、應用及無免疫耐受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7年
5 彭仙娥;乙型肝炎病毒在非酒精脂肪肝發(fā)生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09年
6 潘金水;乙型肝炎病毒包膜蛋白與跳躍斷裂易位蛋白相互作用的驗證[D];福建醫(yī)科大學;2009年
7 劉曉穎;腫瘤壞死因子α誘導的cIAP_2蛋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復制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8 李進;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反式調節(jié)作用的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6年
9 李發(fā)武;乙型肝炎病毒L60V、I97L變異核殼蛋白對HepG2細胞HLA-A表達和細胞凋亡的影響[D];中南大學;2007年
10 牟勁松;乙型肝炎病毒HBsAg基因穩(wěn)定轉染Chang-Liver肝細胞系差異表達蛋白的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華;人白細胞介素Ⅱ在乙肝病毒DNA疫苗構建中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2 薛璐;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高危因素的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5年
3 姜斌;乙肝病毒前C基因區(qū)1896位點變異的臨床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07年
4 劉博;乙肝免疫球蛋白聯合口服拉米夫定預防肝移植術后患者乙肝病毒復發(fā)的臨床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5 單幼蘭;HBV cccDNA熒光定量PCR檢測方法的建立及初步應用[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5年
6 楊健;RNA干擾體外抑制HBeAg表達的實驗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5年
7 祝美琴;拉米夫定阻斷乙肝病毒母嬰傳播的療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統(tǒng)評價[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0年
8 孫志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的臨床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8年
9 郭龍華;HBeAg陰性血清中乙肝病毒基本核心啟動子和前C區(qū)變異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10 黃潔;綠色熒光蛋白標記的乙肝病毒全基因組真核表達載體的構建與表達分析[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
287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