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癥性腸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現(xiàn)狀及干預研究
【學位單位】:安徽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R574
【部分圖文】:
其中輕度 3 例,中度 22 例,重度 4 例;CD 患者均處于活動期,其中輕度 14 例,中度 19 例,重度 18 例。7 例 UC 男性患者有吸煙史(43.8%),無女性 UC 患者有吸煙史,22 例 CD 男性患者有吸煙史(58.9%),無女性 CD 患者有吸煙史。1 例 UC 患者自訴其母親有腹瀉、血便家族史,但未能就醫(yī)確診,1例 UC 患者的兒子確診為風濕性關節(jié)炎,1 例 CD 患者的父親確診強制性脊柱炎。51 例 CD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其中有 19 例肛周病變, (肛瘺 11 例,肛周膿腫 8 例);8 例腸瘺 ;2 例腸梗阻。1 例 UC 患者(3.4%)行回腸造瘺術,28 例CD 患者(54.9%)有手術史,其中 8 例肛周膿腫手術,10 例肛瘺手術,部分腸段切除術 8 例(其中回腸造瘺術 4 例),腸梗阻手術 2 例。大部分 UC 患者表現(xiàn)為腹痛、腹瀉、血便或黏液膿血便(27/29 例),有少數(shù)患者表現(xiàn)為便秘(2/29 例),1 例有關節(jié)腸外表現(xiàn)。 NRS2002 評分調查結果表明 UC 營養(yǎng)風險不多見,29 例 UC 患者中有 2 例有營養(yǎng)風險(NRS2002 總評分≥3);CD 患者營養(yǎng)風險多見,51 例 CD 患者中有 33 例有營養(yǎng)風險(NRS2002 總評分≥3),其中 30 例給予了營養(yǎng)支持治療。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丹艷;周云仙;;炎癥性腸病患者過渡期護理研究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9年07期
2 孟慶陽;王志強;陳天星;梁銳;;干細胞在炎癥性腸病治療中的研究進展[J];生命的化學;2019年02期
3 馮鞏;彌曼;李雪萍;劉曼玲;范立萍;牛春燕;;炎癥性腸病的治療與管理進展[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9年08期
4 宗曄;;常拉肚,警惕炎癥性腸病[J];江蘇衛(wèi)生保健;2019年07期
5 陳友生;陳東;謝大澤;周南進;;2007—2016年中文期刊炎癥性腸病文獻的計量分析[J];南昌大學學報(理科版);2017年06期
6 周文鵬;白愛平;;炎癥性腸病常見基因多態(tài)性[J];胃腸病學;2018年03期
7 宣姣;;炎癥性腸病整體護理效果觀察[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年08期
8 吳娜;孫劍經(jīng);陳文婷;袁殿寶;;自噬相關16樣蛋白1、半乳凝集素9在炎癥性腸病患者中的表達及相關性[J];山東醫(yī)藥;2018年17期
9 田雨;李俊霞;王化虹;;炎癥性腸病的營養(yǎng)相關疾病[J];臨床薈萃;2018年08期
10 滕靜;;微信在炎癥性腸病延續(xù)性護理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8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俞靜華;單國棟;樓濱;陳洪潭;胡鳳玲;楊銘;陳文果;陳李華;許國強;;血清學抗微生物抗體檢測對炎癥性腸病的臨床意義[A];2014年浙江省內科學學術年會青年醫(yī)師論壇暨內科常見病規(guī)范化診療國家級學習班論文匯編[C];2014年
2 歐陽欽;;頑固性炎癥性腸病的治療進展[A];第二十一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系統(tǒng)疾病學術會議暨國家級中西醫(yī)結合消化系統(tǒng)疾病新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C];2009年
3 夏冰;;炎癥性腸病遺傳學研究進展[A];第九次全國消化系統(tǒng)疾病學術會議專題報告論文集[C];2009年
4 鄭家駒;;炎癥性腸病診斷中的困惑與挑戰(zhàn)[A];第九次全國消化系統(tǒng)疾病學術會議專題報告論文集[C];2009年
5 歐陽欽;鄭淑梅;;炎癥性腸病的過去、現(xiàn)在與將來[A];第九次全國消化系統(tǒng)疾病學術會議專題報告論文集[C];2009年
6 高永健;朱峰;錢家鳴;陳偉;;112例炎癥性腸病患者的營養(yǎng)風險評估[A];第九次全國消化系統(tǒng)疾病學術會議專題報告論文集[C];2009年
7 周峰;姜挺;葛柳青;蔣益;陳志濤;趙杰;夏冰;沈駿;冉志華;錢家鳴;;腫瘤壞死因子超家族15基因與炎癥性腸病的相關性研究[A];第九次全國消化系統(tǒng)疾病學術會議專題報告論文集[C];2009年
8 曹倩;雷敏;姒健敏;;中國炎癥性腸病流行病學特點分析—基于醫(yī)院為基礎的411例患者分析[A];第二屆浙江省消化病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9年
9 曹倩;朱琴;姒健敏;;硫嘌呤甲基轉移酶多態(tài)性與酶活性檢測在漢族炎癥性腸病患者中的價值研究[A];第二屆浙江省消化病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9年
10 歐陽欽;;頑固性炎癥性腸病的治療策略[A];第二十二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系統(tǒng)疾病學術會議暨消化疾病診治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常劍;炎癥性腸病治療須多方關注[N];健康報;2019年
2 本報記者 葉陽歡;反復腹瀉 警惕“炎癥性腸病”[N];中國醫(yī)藥報;2018年
3 株洲市中心醫(y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yī)師 周紅兵;腹瀉久不愈 當心炎癥性腸病[N];大眾衛(wèi)生報;2018年
4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yī)院西院 主治醫(yī)師 高輝;炎癥性腸病為什么需要隨訪[N];家庭醫(yī)生報;2016年
5 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腸病中心 張發(fā)明 何植;糞菌移植會顛覆傳統(tǒng)治療觀嗎[N];健康報;2017年
6 通訊員 李曉姍 楊雋瑩;讓炎癥性腸病不再被視為”綠色癌癥“[N];家庭醫(yī)生報;2017年
7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yī)院消化內科 張敏;炎癥性腸病愛糾纏年輕人[N];保健時報;2016年
8 通訊員 李曉姍;不可小覷拉肚子 當心炎癥性腸病損健康[N];家庭醫(yī)生報;2016年
9 本報記者 朱國旺;當心炎癥性腸病來襲[N];中國醫(yī)藥報;2014年
10 通訊員 高翔;炎癥性腸病患者增多[N];湖北日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翁一潔;炎癥性腸病患者腸道菌群失調分析及其與飲食關系的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9年
2 葉菊風;金針菇多糖預防炎癥性腸病的作用機制及其主要成分的鑒定和功能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9年
3 李晨;Cdc42對炎癥性腸病中Thl7細胞作用的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5年
4 王波;血漿激肽釋放酶-激肽系統(tǒng)在炎癥性腸病發(fā)病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D];蘇州大學;2017年
5 馮爵榮;英夫利西單抗治療炎癥性腸病原發(fā)性不應答的分子機制及預測因子[D];武漢大學;2018年
6 張虹;電針調控內源性大麻素受體介導炎癥性腸病的機制研究[D];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9年
7 王曉兵;NPSR1在炎癥性腸病中的基因多態(tài)性和表達及其對人CD4+T淋巴細胞調控作用的研究[D];武漢大學;2015年
8 周長玉;炎癥性腸病動物模型的建立及外源性IL-10和益生菌誘導粘膜免疫耐受治療炎癥性腸病的效應探討[D];吉林大學;2004年
9 王麗英;炎癥性腸病家系調查和HLA以及NOD2/CARD15基因多態(tài)性與炎癥性腸病遺傳易感關系的分析[D];吉林大學;2004年
10 曹倩;中國人群炎癥性腸病遺傳易感基因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冰心;維多珠單抗治療活動性炎癥性腸病療效和安全性系統(tǒng)性評價與Meta分析[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9年
2 朱丹玲;炎癥性腸病患者自我管理體驗的質性研究[D];浙江中醫(yī)藥大學;2019年
3 黃華新;炎癥性腸病患者異常肺部CT表現(xiàn)的臨床意義[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8年
4 金爽;低劑量抗生素對幼年小鼠腸道菌群及炎癥性腸病發(fā)病易感性的影響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6年
5 李俊;211例炎癥性腸病臨床特征的回顧性分析[D];蘭州大學;2019年
6 王忠偉;炎癥性腸病患者腸道菌群區(qū)域化特征和診斷模型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9年
7 胡興;炎癥性腸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現(xiàn)狀及干預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9年
8 袁靜靜;炎癥性腸病患者中血小板mtDNA水平檢測的臨床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9年
9 張鳴;多孔硅納米粒載藥體系在炎癥性腸病小鼠模型中的藥效評價[D];廈門大學;2018年
10 沈羽嘉;金蕎麥片對DSS誘導的小鼠炎癥性腸病的改善作用[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9年
本文編號:283116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xiaohjib/2831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