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K-i內鏡對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斷價值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4-17 21:40
【摘要】:目的:探討EPK-i內鏡對慢性萎縮性胃炎(CAG)黏膜形態(tài)的診斷價值。 方法:對PentaxEG2990i內鏡診斷為CAG的400例患者的鏡下與病理診斷符合程度進行研究,比較普通白光模式與特殊模式對典型表現的發(fā)現率,并計算各種黏膜形態(tài)對CAG診斷的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 結果:400例標本普通模式下發(fā)現血管顯露103例,V模式發(fā)現血管顯露169例,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4.265,P=0.0000.05)。普通模式下發(fā)現黏膜粗糙157例,P模式發(fā)現黏膜粗糙198例,G模式發(fā)現黏膜粗糙211例,三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938,P=0.0000.05)。其中普通模式與G模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4.674,P=0.0000.05);普通模式與P模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513,P=0.040.05);P模式與G模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845,P=0.3580.05)。在普通白光下,400例CAG標本中病理診斷為CAG者279例,慢性淺表性胃炎(CSG)者121例,其診斷符合率為69.75%,內鏡下的各種表現對CAG診斷的敏感性為5.02%~35.13%,一種表現的特異性與陽性預測值低,兩種表現共存的特異性和陽性預測值分別為93.39%、95.87%和79.49%、89.36%,三者同時存在時,特異性、陽性預測值均為100%。黏膜粗糙伴淡黃色結節(jié)、瓷白色結節(jié)、魚鱗狀改變者,病理診斷腸上皮化生的準確率分別為91.43%、86.36%、100%。 結論:特殊模式對典型黏膜形態(tài)的發(fā)現具有指導意義,通過多模式結合提高CAG診斷率。鏡下兩種及以上表現并存對CAG診斷準確率高,黏膜粗糙伴淡黃色結節(jié)、瓷白色結節(jié)、魚鱗狀改變對發(fā)現腸上皮化生具有指導意義。
【學位授予單位】:青島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R573.3
本文編號:2631328
【學位授予單位】:青島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R573.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王青;許琳;李凌燕;;在青島韓國人胃炎內鏡檢查結果分析[J];青島大學醫(yī)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2 張素桂,劉秀琴,蓋志敏,于凌翔,崇梅,初建芳;兒童消化性潰瘍與幽門螺桿菌感染[J];齊魯醫(yī)學雜志;2002年03期
,本文編號:263132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xiaohjib/263132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