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嗜酸性粒細胞變化的臨床意義
發(fā)布時間:2020-04-09 15:19
【摘要】:研究背景及目的:嗜酸性粒細胞(EG)是骨髓來源的粒細胞,通過各種細胞機制在粘膜固有免疫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嗜酸性粒細胞通過促炎介質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細胞因子和抗原呈遞功能調節(jié)免疫系統(tǒng)。炎癥性腸病(IBD)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的胃腸道炎性疾病,由各種免疫細胞介導,包括中性粒細胞、漿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等。人們研究IBD和嗜酸性粒細胞水平增加之間的關系已有50余年的歷史。嗜酸性粒細胞主要與UC有關。然而,UC中嗜酸性粒細胞的確切功能仍在爭論中。本研究對UC患者血液及結腸粘膜中的EG進行分析,了解EG與UC患者的一般情況及疾病相關指標的關系,從而明確EG變化在UC中的臨床意義。材料與方法:選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胃腸內科確診的潰瘍性結腸炎住院患者共182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根據(jù)2012年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學組制定的《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1])中有關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標準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排除標準:排除寄生蟲感染、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等患者。分組:血液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升高和(或)結腸病理活檢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的患者為A組,既無血液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升高,也無結腸病理活檢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的患者為B組。收集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共存疾病、發(fā)病時間、病變范圍、消化道手術史(截至到2017年12月)、疾病活動程度評價及UC治療藥物等,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1、A組hsCRP和ESR平均水平均高于B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jīng)相關性分析,hsCRP和ESR分別與EG呈正相關,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161和0.184,P均0.05。2、A組發(fā)病時間較B組長(P0.05),且兩組在消化道手術史方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c~2=3.933,P=0.047)。3、UC常見并存疾病是肝臟疾病、高血壓和風濕性疾病,其中兩組在肝臟疾病和風濕性疾病方面有差異(P0.05)。A組患者中有過敏史的占到23.9%,高于B組的11%,A組與B組在過敏史方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c~2=4.660,P0.05)。結論:1、嗜酸性粒細胞增高的UC患者,包括血液嗜酸性粒細胞升高和結腸粘膜浸潤,提示存在疾病活動。2、UC常見的并存疾病是肝臟疾病、高血壓和風濕性疾病。并存有肝臟疾病和風濕性疾病的UC患者更易發(fā)生血液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升高及結腸病理活檢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嗜酸性粒細胞增高的UC患者行消化道手術治療的發(fā)生率更高,這部分患者應進行更積極的治療。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R574.62
本文編號:2620927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R574.6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梁家銀;張守貞;趙海英;張勇;;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水平對抗結核藥物引起肝損傷的預測價值[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3年16期
2 ;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2年·廣州)[J];胃腸病學;2012年12期
3 Yasushi Umehara;Masatoshi Kudo;Masanori Kawasaki;;Endoscopic findings can predict the efficacy of leukocytapheresis for steroid-naive patients with moderately 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8年34期
4 鐘英強,黃花榮,曾志勇,幸連春;嗜酸性粒細胞分級在活動期潰瘍性結腸炎嚴重性評價中的應用[J];中華消化雜志;2004年09期
5 ;Key role of mast cells and their major secretory product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4年03期
6 金呈強;劉仿;;轉錄因子GATA-1的研究進展[J];國際免疫學雜志;2009年01期
,本文編號:262092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xiaohjib/262092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