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胃腸動力分型障礙模型探索研究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odel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 in mice. Methods: the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of normal mice was analyzed.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were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gastric emptying rate and small intestinal propulsive rate of mice. The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of mice wa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inhibition, stability and hyperactivity. The model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 in mice was established by comprehensive modeling method. The mice were killed after 2,4,6,8 days, respectively. The gastric remnant rate and small intestinal propulsion rate of mice were measured, and the time of establish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 model was determined, and the time of establish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 model was determined by measuring the gastric remnant rate and small intestinal propulsive rate of mice. The evaluation indexes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model in mice were selected. Results: the standard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in normal mice was established. The gastric remnant rate was (60.00 鹵15.86)% as stable type and (98.39 鹵2.71)% as inhibitory type, and the gastric remnant rate was evaluated by using gastric remnant rate as standard, and the gastric residual rate was (98.39 鹵2.71)% as inhibitory type. The gastric residual rate was (21.86 鹵9.13)%. The gastric remnant rate was (56.93 鹵21.89)%, the gastric residual rate was (8.48 鹵7.20)%, and the gastric residual rate was (97.30 鹵3.12)%, the gastric remnant rate was (97.30 鹵3.12)%, which was the stable type, the inhibitory type was (8.48 鹵7.20)%, and the gastric residual rate was (97.30 鹵3.12)%. The model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 in mice was established. The time of 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l was taken as the time of 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l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 in mice on the 2nd, 4th and 6th day,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 model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of small intestinal propulsive rat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method of establishing the model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 in mice. Conclusion: there are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s in normal mice.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s in mice were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gastric remnant rate and the small intestinal propulsive rate, respectively. The model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small intestine propulsive rat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model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 in mice.
【作者單位】: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四川好醫(yī)生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0973713)
【分類號】:R57;R-33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顧喜明;郭呂;;我國中醫(yī)藥胃腸動力基礎實驗方法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年02期
2 黃碩;王湘英;;胃腸動力障礙的檢測方法及應用[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1年30期
3 稅典奎;謝勝;;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的發(fā)病機制認識及診治進展[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2013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洪艷;顧鑫;;米氮平對慢性胃炎大鼠胃腸動力、胃泌素及胃黏膜影響[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5年16期
2 李玉潔;蔡光先;劉柏炎;;中醫(yī)藥對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腸動力調節(jié)的研究概況[J];湖南中醫(yī)雜志;2011年01期
3 張蔚屏;李正紅;;絞股藍總皂苷對家兔離體十二指腸平滑肌收縮活動的影響[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08年04期
4 朱寬明;;B超檢測胃動力指導危重癥病人腸內(nèi)營養(yǎng)的應用[J];影像技術;2013年05期
5 鄒多武;張玲;;慢性便秘腸功能檢查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3年11期
6 王瑞菊;趙文軍;王錦;;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發(fā)病機制及中西醫(yī)治療研究進展[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4年12期
7 王郁金;周永學;謝培;閆曙光;滿思藝;;硝菔通結方對功能性便秘大鼠排便及胃腸動力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4年17期
8 徐萌;王吉娥;張慧慧;黃秀深;陳繼蘭;;川藿香對胃腸動力障礙模型小鼠胃腸動力吸收及有氧代謝影響的相關性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4年06期
9 李艷平;;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療效觀察[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年14期
10 丁曼;周福軍;華潔;侯文彬;;中藥治療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的研究進展[J];藥物評價研究;2015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周思遠;針刺天樞穴雙向調節(jié)腸道功能的中樞響應機制研究[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鎮(zhèn);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萃取白術(炒)中脂溶性成分及其藥效學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2 朱飛葉;樂胃飲提取物對胃腸運動的作用及機制研究[D];浙江中醫(yī)藥大學;2009年
3 諸鳳丹;三葉蟲茶飲茶習俗及其對鼠胃腸運動和血糖代謝的影響[D];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09年
4 楊怡;豬健顆粒的研制及藥效毒性初步考察[D];西南大學;2010年
5 李天明;小承氣合劑促進大鼠結腸吻合術后胃腸動力恢復的實驗研究[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6 李玉潔;四磨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及對肝脾氣滯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D];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7 孫潔;不同血糖濃度糖尿病大鼠結腸動力研究[D];蘭州大學;2013年
8 黃心潔;耳穴壓丸對體外循環(huán)術后胃動素和血管活性腸肽的影響[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9 黃順;電針胃俞募穴對胃擴張模型大鼠胃內(nèi)壓影響的神經(jīng)機制研究[D];安徽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10 葉元林;清腑顆粒灌腸促進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臨床觀察[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守志,盛寶軍;疏肝理氣活血法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臨床觀察[J];安徽中醫(yī)臨床雜志;2002年05期
2 王少根,陳俠英,王立基,汪昌榮,王永杰;黨參對小鼠Ⅲ度燙傷早期胃腸動力的影響[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99年06期
3 孫維峰,徐偉,王小春,韋嵩,羅曉艷,肖登巖;升降湯對小鼠胃腸蠕動及胃腸激素的影響[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4 郭金秀;劉孟安;王連文;孫喜靈;;中藥胃腸舒片對胃腸動力障礙大鼠血漿胃動素、P物質和生長抑素的影響[J];濱州醫(yī)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5 敬興果;古賽;雷成明;;核素~(99m)Tc-DTPA液體胃排空測定法的臨床價值探討[J];重慶醫(yī)學;2008年03期
6 朱金照,冷恩仁,陳東風,史洪濤,桂先勇;15味中藥促胃腸動力作用的篩選研究[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0年05期
7 鄒百倉;董蕾;;5-羥色胺7受體與功能性胃腸病[J];國際消化病雜志;2007年02期
8 胡建英;;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發(fā)病機制及其藥物研究概況[J];海峽藥學;2008年11期
9 朱金照,桂先勇,冷恩仁;中藥砂仁提取液對胃腸激素的影響[J];華西藥學雜志;2001年06期
10 梁志平;楊冬生;李向民;;不透X線標志物法對胃排空及胃腸通過時間的測定[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雜志;2006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秦新裕,雷勇;胃腸動力的研究現(xiàn)狀和進展[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2年01期
2 魏睦新,鄒百倉;胃腸動力中藥的調節(jié)機理研究進展[J];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2年07期
3 魏睦新;;促胃腸動力中藥研究概況[J];江蘇中醫(yī)藥;2007年03期
4 宋加友;許媛;;胃腸動力的檢測方法進展[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半月刊);2008年09期
5 楊建省;黎曉敏;王秋菊;羅永煌;;胃腸動力中藥研究進展[J];飼料博覽;2010年01期
6 顧媛媛;李春婷;;中醫(yī)藥促胃腸動力作用的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2010年03期
7 索靜宇;徐華;;胃腸動力的影響因素[J];臨床消化病雜志;2013年04期
8 柯美云;常見胃腸動力疾病的診斷和治療[J];中華內(nèi)科雜志;1995年04期
9 范仲麟;胃腸動力疾病的研究現(xiàn)狀[J];青海醫(yī)藥雜志;1998年09期
10 趙民望;試論胃腸動力與臟腑的關系[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8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甘淳;龔瓊模;龔蔚;萬義鵬;;中西醫(yī)結合胃腸動力性疾病的診斷及治療[A];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第十六次全國消化系統(tǒng)疾病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4年
2 錢可大;姒健敏;呂賓;;浙江省胃腸動力研究回顧[A];中華醫(yī)學會2001年全國胃電圖和胃腸動力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3 王邦茂;陳鑫;;干細胞與胃腸動力疾病[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消化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上冊)[C];2007年
4 王寶西;田姣;;促胃腸動力藥物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A];第十屆全國兒童消化系統(tǒng)疾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4年
5 厲蘭娜;;中藥促胃腸動力作用的研究[A];浙江省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專業(yè)委員會2005年年會暨繼續(xù)教育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6 齊清會;;中藥對胃腸動力作用研究進展[A];第十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普通外科學術會議暨膽道胰腺疾病新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C];2006年
7 李巖;;中藥對胃腸動力影響的基礎與臨床研究[A];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第十八次全國消化系統(tǒng)疾病學術會議暨2006年全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系統(tǒng)疾病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C];2006年
8 李小蘭;任光榮;;胃腸神經(jīng)遞質及其受體信號傳導與胃腸動力及中藥干預研究進展[A];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第十八次全國消化系統(tǒng)疾病學術會議暨2006年全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系統(tǒng)疾病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C];2006年
9 任東林;蘇丹;陳經(jīng)寶;;“脾胃學說”在腹部外科術后胃腸動力恢復中的應用[A];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圍手術期專業(yè)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二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圍手術期醫(yī)學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許媛;;超聲檢測技術在胃腸動力評價中的應用[A];中國病理生理學會危重病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第八屆全國大會暨中華呼吸病學會呼吸生理和重癥監(jiān)護學組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朱國旺;胃腸動力疾病診治規(guī)范化待提高[N];中國醫(yī)藥報;2010年
2 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 王筱靜;胃腸動力檢測檢出障礙所在[N];健康報;2013年
3 余琳芳;市首臺胃腸動力治療儀投付使用[N];安慶日報;2010年
4 江蘇省建湖縣中醫(yī)院 施永連;促胃腸動力的中藥[N];民族醫(yī)藥報;2003年
5 胡獻國;中藥也可促進胃動力[N];中國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導報;2002年
6 陶春祥;影響胃腸動力藥物的應用[N];中國醫(yī)藥報;2004年
7 副主任醫(yī)師 胡獻國;促進胃動力 也可用中藥[N];大眾衛(wèi)生報;2001年
8 周前進 余文龍 柯育萍;功能性胃腸動力病原因揭曉[N];中國醫(yī)藥報;2003年
9 毛吉云;紅霉素的胃腸動力作用[N];農(nóng)村醫(yī)藥報(漢);2005年
10 董飛俠;中藥中的“嗎叮啉”[N];上海中醫(yī)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劉蔚雯;枳實、白術促胃腸動力作用的配伍及枳術飲作用機理的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2 任東林;小承氣合劑促進結腸吻合術后胃腸動力恢復的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3 邱新建;柴胡疏肝散促胃腸動力成分的藥效學和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4 鐘小生;吳茱萸熱熨改善門奇斷流術后胃腸動力、腸粘膜屏障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蘇丹;小承氣合劑早期灌服促進結腸吻合術后胃腸動力恢復的安全性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2 李玉珠;海星醇提取物對胃腸動力的研究及機制初探[D];沈陽藥科大學;2008年
3 余欣;半夏瀉心湯調節(jié)胃腸動力作用的實驗研究[D];湖北中醫(yī)學院;2004年
4 郭金秀;中藥胃腸舒片促胃腸動力作用機制的實驗研究[D];濱州醫(yī)學院;2011年
5 肖開春;半夏瀉心湯調節(jié)胃腸動力的物質基礎及作用機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3年
6 劉春紅;半夏瀉心湯對胃腸動力雙向調節(jié)機制的實驗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06年
7 常健菲;半夏瀉心湯對胃腸動力雙向調節(jié)機制的實驗研究(Ⅱ)[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8 田明;術愈通顆粒治療腹部非胃腸吻合術后早期腸麻痹的臨床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9 葛洪霞;通里攻下法防治食管癌術后胃腸動力低下的臨床研究[D];泰山醫(yī)學院;2011年
10 吳健瑜;電針胃經(jīng)合穴對腹部術后胃腸動力恢復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46026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xiaohjib/2460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