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失敗的影響因素
本文選題:幽門螺桿菌感染 + 根除治療。 參考:《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年01期
【摘要】:正幽門螺桿菌(Hp)自發(fā)現至今已有30余年,全球人口感染率高達50%〔1〕,且有隨年齡增長而升高的趨勢,老年人組織器官衰老、血管硬化以及全身免疫功能衰退,致使胃黏膜上皮腺體萎縮、血供減少、對細菌清除率下降,導致Hp感染率高。Hp與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胃黏膜相關淋巴樣組織淋巴瘤、胃癌的發(fā)生及進展密切相關。由于諸多原因尤其是細菌菌株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Hp根除成功率逐年下降,現就老
[Abstract]:It has been more than 30 years since the discovery of Helicobacter pylori (HP). The global infection rate is as high as 50% and has a tendency to increase with age. The elderly have aged tissues and organs, sclerosis of blood vessels, and the decline of systemic immune function.The gastric mucosal epithelium shrinks, blood supply decreases, bacteria clearance decreases, HP infection rate is high. HP is associated with peptic ulcer, chronic gastritis with indigestion, gastric mucosal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 gastric mucosal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 gastric 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The occurrence and progression of gastric cancer are closely related.Due to many reasons, especially the resistance of bacterial strains to antimicrobial agents, the success rate of HP eradication is decreasing year by year.
【作者單位】: 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胃腸內科;
【分類號】:R573.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蕭樹東,劉文忠,胡品津,歐陽欽,王家龍,周麗雅,程能能,全國幽門螺桿菌協(xié)作組;短程三聯(lián)療法根除幽門螺桿菌的多中心臨床研究[J];胃腸病學;2000年01期
2 成虹;胡伏蓮;謝勇;胡品津;王吉耀;呂農華;張建中;張桂英;周曾芬;吳克利;張玲霞;彭孝偉;戴寧;唐國都;姜葵;李巖;侯曉華;白文元;王明春;葉紅軍;劉玉蘭;許樂;;中國幽門螺桿菌耐藥狀況以及耐藥對治療的影響—全國多中心臨床研究[J];胃腸病學;2007年09期
3 胡伏蓮;;幽門螺桿菌根除失敗的原因分析和處理策略[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0年02期
4 張萬岱;胡伏蓮;蕭樹東;徐智民;;中國自然人群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流行病學調查[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0年05期
5 佘菲菲;幽門螺桿菌的球形變異及其特征和意義[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01年05期
6 姜英杰,李瑜元,聶玉強,王紅,沙衛(wèi)紅;根除幽門螺桿菌療效與細胞色素氧化酶P450 2C19基因多態(tài)性的關系[J];中華消化雜志;2005年08期
7 張琴;呂鳴;楊龍;呂有靈;;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老年人上消化道疾病的關系[J];中華消化雜志;2005年11期
8 Han-Yi Song;Yan LiHan-Yi;;Can eradication rate of gastric Helicobacter pylori be improved by killing oral Helicobacter pylori ?[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3年39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于東紅,承澤農,賈繼輝,唐素蘭,王啟之,田怡;幽門螺桿菌L型感染對食管癌MVD、VEGF、P53表達及腫瘤生物學行為的影響[J];癌變.畸變.突變;2003年02期
2 于東紅;羅彥麗;王萍;王啟之;承澤農;唐素蘭;;幽門螺桿菌L型感染與胃癌血管形成的關系[J];癌變.畸變.突變;2008年05期
3 于東紅;王啟之;賈繼輝;唐素蘭;王萍;;癌組織中幽門螺桿菌球形體的超微結構研究(英文)[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4 宣蘭蘭;于東紅;;胃癌幽門螺桿菌L型感染與細胞凋亡關系的研究進展[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5 徐明積;;雷貝拉唑鈉三聯(lián)根除幽門螺桿菌療效觀察[J];北方藥學;2012年02期
6 陳嬌蓮;鐘偉潤;陳平湖;;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分析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情況調查[J];當代醫(yī)學;2009年10期
7 白云磊;;質子泵抑制劑三聯(lián)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消化性潰瘍療效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2年10期
8 成虹;王蔚虹;胡伏蓮;李江;高文;;北京地區(qū)幽門螺旋桿菌對四環(huán)素耐藥情況初探[J];中國醫(yī)藥導刊;2008年01期
9 鄭小麗;許樂;;7天與10天莫西沙星三聯(lián)療法根除幽門螺桿菌的療效比較[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0年03期
10 高承霞;嚴祥;韓儉;魏蓮花;王瓊;;苦豆子生物堿對幽門螺桿菌耐藥株的體外抑菌研究[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2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國敏;徐帆洪;;幽門螺桿菌疫苗研究進展[A];第五次全國免疫診斷暨疫苗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1年
2 張文范;;中西醫(yī)結合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對防治胃癌癌前病變的研究實踐[A];第十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腫瘤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6年
3 朱振坤;汪金云;王巧燕;孫正林;田翔;;胃腸病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狀況及耐藥性分析[A];全國高血壓防治知識推廣培訓班暨健康血壓中國行福建漳州會論文綜合刊[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斯慶圖娜拉;不同慢性胃病來源HP的耐藥特征及抗HP嗜酸乳桿菌的抑制效應分析[D];吉林大學;2011年
2 石紹順;消化性潰瘍的中醫(yī)證治規(guī)律研究及臨床療效的系統(tǒng)評價[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3 金艷;透明質酸鉍的制備、表征及活性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4 鄭海倫;抗幽門螺桿菌三聯(lián)療法中抗生素在胃內轉運的基礎和臨床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0年
5 葉峰;幽門螺桿菌脂多糖調控胃癌細胞的miR-375、miR-106b表達及其機制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2年
6 王彥;Hp相關性慢性胃炎證素研究及中醫(yī)藥治療的療效評價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7 張麗穎;中藥聯(lián)合標準三聯(lián)療法提高幽門螺桿菌根除率的臨床療效評價研究[D];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13年
8 王瑞峰;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綜合征的癥狀學特點及病理生理機制的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1年
9 劉宇;荊花胃康膠丸及其拆方抗耐藥幽門螺桿菌作用和機制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4年
10 鄧莉;功能性消化不良近端胃功能及病理生理機制的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秀娟;幽門螺桿菌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不同根治方案評析[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1年
2 黃永琴;反復腹痛患兒及家庭成員幽門螺桿菌感染和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的研究[D];昆明醫(yī)學院;2011年
3 吳婧;幽門螺桿菌毒素分型與胃腸疾病的關系及對根除率的影響[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1年
4 盧春燕;不同劑量埃索美拉唑為基礎的三聯(lián)療法對幽門螺桿菌的根除療效及其對阿莫西林胃內分布影響的初步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1年
5 趙欽;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病中醫(yī)證候分布規(guī)律的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6 王雪敏;不同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與幽門螺桿菌根除及耐藥關系的探討[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7 劉瑤;胃病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調查分析及健康管理的初步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1年
8 王立剛;大連市海港集團職工幽門螺桿菌感染現狀及相關因素調查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1年
9 鄧巖軍;蘇州地區(qū)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D];蘇州大學;2011年
10 黃爭;清熱解毒法治療胃癌前病變的隨機對照研究及對p53、Ki67、APC蛋白表達的影響[D];浙江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成虹;李江;胡伏蓮;;枸櫞酸鉍鉀對幽門螺桿菌耐藥菌株體外抗菌活性研究[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8年07期
2 牟方宏;胡伏蓮;楊桂彬;成虹;;質子泵抑制劑四聯(lián)療法作為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一線方案的臨床研究[J];胃腸病學;2007年09期
3 徐智民;潘俊輝;宋衛(wèi)生;孫勇;賴卓勝;王亞東;張萬岱;;幽門螺桿菌尿素酶金標抗體檢查法與~(14)C-尿素呼氣試驗檢測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對照研究[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03年03期
4 張曉光 ,胡品津,李瑜元,陳為,劉長秀,彭仲生,譚錦濤;廣東城鄉(xiāng)病人中分離的幽門螺桿菌對常用3種抗菌藥物耐藥的調查[J];新醫(yī)學;2002年05期
5 胡文杰,曹采方,孟煥新,張集昌,馬大龍,狄春暉;幽門螺桿菌在口腔中的特征性分布[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04年02期
6 佘菲菲,蘇東輝,陳月秀,朱蘋;球形幽門螺桿菌分子生物學研究[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1999年01期
7 佘菲菲,蘇東輝,朱蘋,周琳瑛,俞樹高,陳月秀;抗生素誘變的球形幽門螺桿菌定居毒力的研究[J];中華消化雜志;1999年03期
8 史彤,劉文忠,蕭樹東,徐蔚文;上海地區(qū)幽門螺桿菌對抗生素耐藥率的變遷[J];中華內科雜志;2000年08期
9 王紅,聶玉強,戴壽軍,佘慶珠,李瑜元;質子泵抑制劑抑酸效果與肝藥酶基因型的關系[J];中華內科雜志;2003年11期
10 馬應杰,曾建生,付真烈,方立峰;胃竇粘膜幽門螺桿菌定植密度與炎癥程度及血清抗體水平的相關性[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1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鯤,何明生;幽門螺桿菌與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關系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內科學分冊);2004年10期
2 胡志紅;苗蕓;肖詠梅;沈鳴;;慢性結節(jié)狀胃炎與幽門螺桿菌的關系[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6年07期
3 吳鋒;楊幼林;房_g;張慧超;牛思佳;;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相關性的研究進展[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4年26期
4 胡伏蓮;;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潰瘍再認識[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1年03期
5 鄭青;蕭樹東;;幽門螺桿菌和胃癌[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0年02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編號:175727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xiaohjib/1757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