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莫昔芬抑制埃博拉病毒感染及誘導脂肪性肝炎的機制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0-18 17:20
本文關鍵詞:他莫昔芬抑制埃博拉病毒感染及誘導脂肪性肝炎的機制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他莫昔芬 CAD 埃博拉病毒 脂肪性肝炎 副作用
【摘要】:西非國家2013年年底開始暴發(fā)的埃博拉出血熱(Ebola haemorrhagie fever, EHF)疫情至今已經造成一萬多例患者死亡,但是目前尚無正式經食品藥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準上市的特效藥物。為了能夠盡快應用于臨床,很多研究人員選擇從經FDA批準已正式上市的藥物中篩選具有抗埃博拉病毒活性的藥物,現(xiàn)已篩選出80種具有抗埃博拉病毒感染活性的上市藥物,其中就包括他莫昔芬,但是這些藥物的具體作用機制還不明確;诖,本研究試圖闡明他莫昔芬抑制埃博拉病毒感染活性的具體作用機制,并為這類藥物能盡快應用于臨床治療EHF患者提供理論依據及用藥參考。本研究發(fā)現(xiàn),他莫昔芬能夠選擇性地抑制埃博拉假病毒從雙孔通道蛋白2 (two pore segment channel 2, TPC2)陽性溶酶體(lysosome, Lys)中釋放至細胞質的過程,并且這種抑制作用不依賴于雌激素受體信號通路。隨后,排除了他莫昔芬通過與NPC細胞內膽固醇轉運子1 (NPC intracellular cholesterol transporter 1, NPC1)結構域A或C互作來干擾NPC1與埃博拉病毒GP結合從而抑制埃博拉病毒感染的可能性。進一步發(fā)現(xiàn),在80種抗埃博拉病毒藥物中有多達45種都屬于陽離子雙親類藥物(cationic amphiphilic drug, CAD),并且其中很多都被報道出具有相同的副作用,因此猜測這些藥物很可能是由于其結構特性產生了這些副作用并抑制了埃博拉病毒感染。隨后,發(fā)現(xiàn)他莫昔芬能夠顯著降低細胞中鞘氨醇的含量,并且促進晚期內體/溶酶體(late-endosome/lysosome, LE/Lys)中鈣離子的積累。而且,LE/Lys特異的鈣離子螯合劑也能夠選擇性地抑制埃博拉假病毒從TPC2+ Lys中釋放。這些結果表明,他莫昔芬(甚至CAD)很可能是通過降低細胞鞘氨醇的水平,進而擾亂了LE/Lys中鈣離子的水平,從而抑制了埃博拉病毒從LE/Lys中釋放的過程,最終抑制了埃博拉病毒感染細胞。雖然他莫昔芬能夠抑制埃博拉病毒感染細胞,但是在臨床治療乳腺癌患者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很多脂肪性肝炎副作用的報道。目前,對于他莫昔芬誘導的脂肪性肝炎的產生機制研究的還不夠清楚。本研究發(fā)現(xiàn),他莫昔芬除了能夠促進人肝癌細胞系HepG2中脂質積累,還能升高炎性因子IFN-β、IL-6、IL-8和TNF-α的mRNA表達水平,并且他莫昔芬還能夠誘導細胞質中Toll樣受體4 (Toll-like receptor 4, TLR4)的積累。因此,本研究認為他莫昔芬誘導的脂肪性肝炎的發(fā)生,除了他莫昔芬對于脂類代謝相關基因的直接作用外,還可能通過擾亂LE/Lys系統(tǒng),導致TLR4在LE/Lys中持續(xù)積累,引起TLR4信號通路長期激活,下游炎性因子持續(xù)分泌,炎性因子的持續(xù)表達又會反過來加重脂類代謝的紊亂,最終導致脂肪性肝炎的發(fā)生。綜上所述,他莫昔芬抑制埃博拉病毒感染細胞以及誘導脂肪性肝炎的發(fā)生,都是由于他莫昔芬的結構特性導致其在LE/Lys中過度積累,擾亂了LE/Lys系統(tǒng),最終導致埃博拉病毒感染被抑制,以及脂肪性肝炎的發(fā)生。這些發(fā)現(xiàn)為他莫昔芬用于臨床治療EHF患者提供了理論依據及用藥參考,并為進一步研究他莫昔芬誘導的脂肪性肝炎提供了新的思路。
【關鍵詞】:他莫昔芬 CAD 埃博拉病毒 脂肪性肝炎 副作用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農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575.1;R512.8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縮略詞表7-10
- 第一章 文獻綜述10-39
- 1.1 埃博拉病毒10-28
- 1.2 藥物誘導的磷脂質沉積癥28-34
- 1.3 藥物誘導的脂肪性肝炎34-38
- 1.4 研究目的及意義38-39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39-58
- 2.1 實驗材料39
- 2.2 實驗設備39-40
- 2.3 實驗試劑40-41
- 2.4 實驗方法41-58
- 第三章 他莫昔芬抑制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機制研究58-75
- 3.1 引言58
- 3.2 實驗結果58-72
- 3.3 小結討論72-75
- 第四章 他莫昔芬誘導脂肪性肝炎中炎癥發(fā)生的機制研究75-83
- 4.1 引言75
- 4.2 實驗結果75-81
- 4.3 小結討論81-83
- 第五章 結論和展望83-84
- 5.1 結論83
- 5.2 展望83-84
- 參考文獻84-101
- 致謝101-102
- 附錄102-121
- 作者簡歷121
本文編號:105617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xiaohjib/105617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