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帶成像內鏡在喉部惡性病變活檢中的應用
發(fā)布時間:2017-05-23 07:32
本文關鍵詞:窄帶成像內鏡在喉部惡性病變活檢中的應用,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目的:探討窄帶成像內鏡在喉部惡性病變活檢中的應用。方法:選取自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在天津市人民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就診的患者中,主訴為咽喉部不適或異物感、伴或不伴有聲嘶、痰中帶血,經電子鼻咽喉鏡篩查發(fā)現(xiàn)喉部腫物,懷疑惡性病變,需取活檢送病理檢查的病例113例。所有患者按照單、雙日的隨機方法(單日就診者納入白光模式組,雙日就診者納入NBI模式組)分為白光模式組58例,NBI模式組55例。白光模式組在白光模式下行喉部檢查,留下影像資料后在喉部病變處取活檢并送病理檢查;NBI模式組先后在白光和NBI兩種模式下行喉部檢查,留下影像資料后在喉部病變處取活檢并送病理檢查。兩組患者均根據(jù)活檢組織的病理組織學結果行相應的外科手術,并將手術切除組織送病理檢查,將其病理組織學結果作為金標準。分別計算兩組的惡性病變活檢檢出率及活檢正確檢出率,并作統(tǒng)計學比較。在NBI模式組中,對比同一病變在白光和NBI兩種不同模式下的黏膜形態(tài)及黏膜淺層微血管形態(tài)。結果:(1)白光模式組的58例患者中,活檢組織的病理組織學結果為惡性病變的是32例,其中鱗狀細胞癌29例,原位癌3例;非惡性病變26例,其中壞死組織9例,單純性增生6例,乳頭狀瘤7例,聲帶息肉3例,淀粉樣變1例。白光模式組手術切除組織的病理組織學結果為惡性病變的是45例,其中鱗狀細胞癌38例,原位癌7例;非惡性病變13例,其中單純增生2例,乳頭狀瘤7例,聲帶息肉3例,淀粉樣變性1例。NBI模式組55例患者中,活檢組織的病理組織學結果為惡性病變的是42例,其中鱗狀細胞癌36例,原位癌6例;非惡性病變13例,其中單純性增生3例,乳頭狀瘤6例,聲帶息肉4例。NBI模式組手術切除組織的病理組織學結果為惡性病變的是44例,其中鱗狀細胞癌36例,原位癌8例;非惡性病變11例,其中單純增生1例,乳頭狀瘤6例,聲帶息肉4例。(2)白光模式組惡性病變活檢檢出率為71.1%(32/45),低于NBI模式組的95.4%(42/44),兩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75,P0.05);白光模式組活檢正確檢出率為77.6%(45/58),低于NBI模式組的96.4%(53/55),兩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09,P0.05)。(3)在NBI模式組中,對比同一病變在兩種不同模式下的黏膜形態(tài)及黏膜淺層微血管形態(tài),再結合其病理組織學結果發(fā)現(xiàn):手術切除組織的病理組織學結果為惡性的病變,在NBI鏡下表現(xiàn)一般是IPCL異常粗大、延長、扭曲、管徑擴張、形態(tài)不均等。有些是實心或空心的棕褐色斑點,若斑點很明顯,分布的又特別不規(guī)則,則病變的惡性可能性很大。有的則呈現(xiàn)出條索狀、扭曲、凌亂的走形。有些惡性病變IPCL結構已經消失,被腫瘤新生血管取而代之,分布紊亂無規(guī)則、密度不均勻、形態(tài)各異。而這些惡性病變的黏膜微血管形態(tài)改變在白光模式下并沒有像在NBI模式下那樣清楚。手術切除組織的病理組織學結果為單純性增生的病變因病灶表面多為角化的上皮或增生的鱗狀上皮,在白光模式及NBI模式下均表現(xiàn)為病變被白色偽膜所覆蓋,NBI模式下也未出現(xiàn)異常血管。手術切除組織的病理組織學結果為乳頭狀瘤的病變,在NBI模式下表現(xiàn)為IPCL輕度擴張,呈形態(tài)較小、排列稀疏的棕色斑點,而在白光模式下,只可看到病變的大體形態(tài),只能根據(jù)臨床醫(yī)師的臨床經驗來判斷病變的良惡性,無法與惡性病變準確鑒別。手術切除組織的病理組織學結果為息肉的病變,在NBI模式下表現(xiàn)為黏膜表面IPCL不可見,只可看到斜行血管和樹枝狀血管,與正常黏膜相似。結論:窄帶成像內鏡利用自身特殊的光學效應,結合咽喉部腫瘤的生物學特性,比傳統(tǒng)內鏡更清晰的將咽喉部惡性病變的大體形態(tài)和黏膜淺層微血管形態(tài)與正常組織明顯的區(qū)別出來,通過識別異常的IPCL,找到惡性病變所在位置,確定鉗取活檢組織的部位,明顯提高喉部惡性病變活檢檢出率及正確檢出率,起到靶向指導活檢的作用,減少了漏診和誤診,具有很高的臨床實用價值。
【關鍵詞】:喉腫瘤 喉鏡檢查 診斷顯像 活組織檢查 窄帶成像技術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739.65
【目錄】: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縮略語/符號說明10-11
- 前言11-15
- 研究現(xiàn)狀、成果11-14
- 研究目的、方法14-15
- 1.1 對象和方法15-19
- 1.1.1 研究對象15
- 1.1.2 實驗設備15-17
- 1.1.3 研究方法17-18
- 1.1.4 病理組織學評估18-19
- 1.1.5 統(tǒng)計學方法19
- 1.2 結果19-29
- 1.2.1 兩組病理組織學結果比較19-20
- 1.2.2 兩組惡性病變活檢檢出率的比較20-21
- 1.2.3 兩組活檢正確檢出率的比較21
- 1.2.4 喉部病變在白光模式和NBI模式下的表現(xiàn)21-29
- 1.3 討論29-35
- 1.3.1 腫瘤血管特性29-30
- 1.3.2 NBI內鏡在咽喉部病變中的應用價值30-31
- 1.3.3 NBI內鏡在惡性病變活檢中的局限性31-33
- 1.3.4 本實驗可能存在的問題33
- 1.3.5 NBI內鏡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發(fā)展前景33-35
- 結論35-36
- 參考文獻36-41
- 發(fā)表論文和參加科研情況說明41-42
- 綜述 窄帶成像內鏡在喉癌中的應用42-58
- 綜述參考文獻53-58
- 致謝58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范大川;姚憲義;李慧軍;;電子喉鏡窄帶成像技術在喉部病變診斷中的價值[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1年03期
本文關鍵詞:窄帶成像內鏡在喉部惡性病變活檢中的應用,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8723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38723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