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程度堿燒傷兔眼植入新型人工角膜的實驗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4-02 09:10
本文關鍵詞:不同程度堿燒傷兔眼植入新型人工角膜的實驗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目的:評估新型設計的PMMA-硅膠夾持型人工角膜植入不同程度堿燒傷兔眼的成功率,以此為依據(jù),選擇適合手術的兔眼堿燒傷模型,為進一步的實驗研究奠定基礎,以期能為臨床人工角膜植入手術適應癥的選擇提供實驗依據(jù)。方法:選擇成功建模3個月的日本大耳白兔20只(實驗眼均為右眼),根據(jù)角膜白斑和新生血管情況:分為兩組,分別標記堿燒傷工級組(重度燒傷)、Ⅱ級組(輕度燒傷),每組10只兔子(10眼);兩組均以相同的手術方式由同一人主刀行人工角膜植入手術。術后裂隙燈顯微鏡下觀察角膜恢復情況,設定觀察指標:1.人工角膜在位率及在位時間(以“天”為單位),2.繼發(fā)性青光眼,3.人工角膜前/后增殖膜,4.眼內(nèi)炎,5.角膜溶解;按觀察指標統(tǒng)計各組病例數(shù),然后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1.本實驗術后并發(fā)癥包括:角膜溶解6例,繼發(fā)性青光眼13例,人工角膜前膜1例,人工角膜后膜1例,眼內(nèi)炎1例,繼發(fā)性青光眼總發(fā)病率為68.4%。2.以人工角膜在位率及在位時間作為評價標準:Ⅰ級組人工角膜在位時間位于22-188天之間,平均時間為85.4天,工工級組人工角膜在位時間位于21-82天之間,平均時間為48.9天;Ⅱ級組的平均人工角膜在位率及在位時間小于工級組,兩組的療效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以繼發(fā)性青光眼發(fā)生率作為評價指標:觀察發(fā)現(xiàn)Ⅰ級組繼發(fā)性青光眼發(fā)生率小于Ⅱ級組,但由于樣本量較小,采用四格表確切概率法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種不同級別的堿燒傷模型對術后眼壓影響沒有差異。結論1、Ⅰ級堿燒傷模型組有比較豐富的新生血管,能為術后自體角膜提供足夠的營養(yǎng)支持,同時更穩(wěn)定的角膜白斑,提高角膜組織對缺氧的耐受性,比Ⅱ級堿燒傷模型組更適用于實驗研究;2、不同堿燒傷級別兔眼人工角膜植入術后繼發(fā)性青光眼發(fā)生率無明顯差異,且繼發(fā)性青光眼總發(fā)病率為68.4%,是術后影響視力的主要并發(fā)癥,也是后面研究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關鍵詞】:人工角膜 PMMA 硅膠 角膜移植 堿燒傷
【學位授予單位】:昆明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779.6
【目錄】:
- 英文縮寫一覽表5-6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0
- 引言10-11
- 材料和方法11-18
- 結果18-21
- 討論21-26
- 結論26-28
- 參考文獻28-31
- 綜述31-40
- 參考文獻37-40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文章情況40-41
- 致謝4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李相仕;王金龍;尹玉姬;羅春暉;姚康德;;組織工程相關生物材料與巨噬細胞相互作用研究進展[J];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雜志;2008年02期
2 陸燕,鄒留河,呂嵐,李瑩,陳虹;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動物模型的建立[J];實驗動物科學與管理;2002年03期
3 謝立信,史偉云,王治宇,劉昭升;前房植入環(huán)孢素A緩釋系統(tǒng)抑制鼠高危角膜移植術后的免疫排斥反應[J];中華眼科雜志;2002年07期
4 史偉云;謝立信;;重視角膜移植術后免疫排斥反應的防治[J];中華眼科雜志;2006年01期
5 黃小勇;劉翔;譚小玲;;角膜移植排斥反應的基礎研究進展[J];眼視光學雜志;2007年01期
6 周琨;高曉唯;蔡巖;李文靜;胡裕坤;田麗麗;付燕;;CCR7基因修飾的未成熟樹突狀細胞在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應中的作用[J];眼科新進展;2014年01期
本文關鍵詞:不同程度堿燒傷兔眼植入新型人工角膜的實驗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8222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28222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