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兔后發(fā)性白內(nèi)障發(fā)生過程中LEC增殖的變化
發(fā)布時間:2019-09-25 12:50
【摘要】:目的 觀察糖尿病兔在后發(fā)性白內(nèi)障發(fā)生過程中后囊膜混濁(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的漸變過程,通過檢測增殖細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在后囊膜LEC上的表達來反映晶狀體上皮細胞(proliferationof lens epithelial cells ,LEC)在后發(fā)性白內(nèi)障發(fā)生時的增殖情況,總結出高血糖機制下LEC增殖的變化規(guī)律及糖尿病兔和正常血糖兔在白內(nèi)障發(fā)生過程中LEC增殖變化的差異。 方法 48只12-16周齡雄性新西蘭大白兔,分為正常血糖組和糖尿病組,每組24只。糖尿病組由正常血糖兔通過建立糖尿病模型而得到。糖尿病組行右眼晶狀體囊外摘除術,術后選取第1、7、10、12d及第2、4、6、8周,共8個時間點,在裂隙燈顯微鏡下觀察PCO程度并用Odrich法對PCO進行分級,每個時間點取3只兔眼標本。正常血糖兔直接行晶狀體囊外摘除術(Extracapsular lens extraction surgery,ECLE),裂隙燈顯微鏡下觀察術眼,同糖尿病組8個每個時間點,每個時間點取3只兔眼標本。檢測不同時間點兩組兔眼標本中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在后囊膜LEC上的表達并換算成PI值進行分析。 結果 1.糖尿病組術后第10d時可觀察到部分標本出現(xiàn)I級PCO,術后第4w時部分標本出現(xiàn)Ⅱ級PCO,術后第6w時部分標本出現(xiàn)III級PCO,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糖尿病組術后第1、7d PI值均為0,第10d PI值為0.320±0.020,,第6w PI值達到頂峰1.000±0.000,第8w PI值已經(jīng)下降為0.947±0.012。正常血糖組在第1、7、10、12dPI值均為0,第2w時PI值為0.250±0.050,隨后緩慢增長。.糖尿病組從術后第10d到術后第8w這6個時間點PI值與上一時間點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與相同時間點的正常血糖組PI值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通過檢測PCNA在后囊膜LEC上的表達,同一時間點PCNA在糖尿病兔眼標本上的陽性表達高于正常血糖兔,即同一時間點糖尿病組的LEC增殖明顯強于正常血糖組。 結論 1.糖尿病兔行ECLE術后隨著時間的推移PCO形成逐漸加重,術后10 d LEC開始發(fā)生增殖,6周時達到高峰。 2.糖尿病兔行ECLE術后PCO的發(fā)生早于正常血糖兔。 3.糖尿病兔行ECLE術后LEC的增殖強于正常血糖兔。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R776.1;R-332
本文編號:2541457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R776.1;R-33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張可杰;晶體上皮細胞的功能和形態(tài)學研究[J];國外醫(yī)學.眼科學分冊;1994年06期
2 吳堅;石海紅;管懷進;;兔后囊膜混濁模型的制作[J];南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5年06期
3 董敬遠;糖尿病患者白內(nèi)障囊外摘除聯(lián)合人工晶體植入54例臨床觀察[J];實用老年醫(yī)學;2005年03期
4 趙婷婷;張璐;王文飛;王琳;劉平;;高糖對人晶狀體上皮細胞凋亡相關基因表達的影響[J];眼科新進展;2010年04期
5 徐國興;王婷婷;;糖性白內(nèi)障免疫組化和超微結構研究[J];醫(yī)學研究雜志;2007年07期
6 翁景寧,張惠蓉;bcl-2基因和增殖細胞核抗原在人晶狀體上皮細胞中的表達[J];中華眼科雜志;2001年03期
7 羅莉霞,劉奕志,柳夏林,劉玉華,張新愉;糖尿病患者白內(nèi)障與老年性白內(nèi)障超聲乳化術前后房水蛋白濃度變化的比較[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4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陳啟雷;兔后囊膜混濁模型的建立及其分子機制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54145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254145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