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VEGF藥物玻璃體內注射治療視網膜血管樣條紋繼發(fā)脈絡膜新生血管的遠期觀察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long-term effect of anti-VEGF treatment with retinal vascular stripe secondary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 Methods Retinal vascular stripe secondary CNV patients receiving intravitreous injection of anti- VEGF drug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visual acuity of the patients and the regression of the active focus of retina and choroid were observed after at least 3 years. Results in 21 patients (30 eyes), the times of intraocular injection were 60.18 (10.0 鹵2.4) times. The follow-up period was 36 鹵54 (39.5 鹵2.2) months. The BCVA was (31.00 鹵3.81) letters at the first time of treatment, and th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 was (34.00 鹵0.35) letters at the end poi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 600). The 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 was (406.21 鹵21.23) 渭 m before treatment and (251.16 鹵36.36) 渭 m at the end of follow-up. The decrease was (150.21 鹵24.43) 渭 m. However, the visual acuity of 10 eyes decreased again to the baseline level after the recurrence and activity of the lesion during the follow up, 10 eyes showed various degrees of submacular atrophy and scarring in the course of the les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visual acuity and baseline visual acuity in the follow-up process and the final visual acuity (P0.05) CNV was stable in 4 eyes due to the absence of macular area in the initial CNV. Conclusion because of the high recurrence and high activity of the disease, the long-term prognosis of the treatment of vascular stripe secondary CNV with anti- VEGF drugs is not ideal, and the treatment only plays a role in maintaining visual function.
【作者單位】: 云南省第二人民醫(yī)院眼科;
【基金】: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編號:2015FB076) 云南省科技廳-昆明醫(yī)科大學應用基礎研究聯(lián)合資金(編號:2015C043Y) 云南省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醫(yī)學后備人才培養(yǎng)計劃(編號:H-201636)~~
【分類號】:R773.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汪浩;脈絡膜新生血管的治療進展[J];國外醫(yī)學.眼科學分冊;2001年05期
2 L銉w U. ,Palmowski A.M. ,Weich C.-M. ,RuprechtK.W. ,U. L釨ts-Augenklinik,宋虎平;“多發(fā)性一過性白點綜合征”患者出現(xiàn)脈絡膜新生血管1例報道[J];世界核心醫(yī)學期刊文摘.眼科學分冊;2005年05期
3 Khan J.C.;Thurlby D.A.;Shahid H.;J.R.W. Yates;宋虎平;;吸煙與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每年吸煙的包數(shù)是地圖樣萎縮和脈絡膜新生血管的主要危險因素[J];世界核心醫(yī)學期刊文摘.眼科學分冊;2006年04期
4 吳學今;;脈絡膜新生血管的發(fā)生與治療[J];廣西醫(yī)學;2007年09期
5 王雨生;李夏;;脈絡膜新生血管性疾病聯(lián)合治療的效果及其存在的問題[J];眼科;2007年04期
6 高瑩瑩,劉文;醫(yī)源性脈絡膜新生血管[J];國外醫(yī)學.眼科學分冊;2000年05期
7 朱潔,王雨生,惠延年;脈絡膜新生血管的生成和抑制[J];眼科新進展;2004年01期
8 喬崗,周希瑗;基因治療脈絡膜新生血管的進展[J];國外醫(yī)學(眼科學分冊);2004年03期
9 周少博,金陳進;脈絡膜新生血管的治療選擇及進展[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4年08期
10 張士勝;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后脈絡膜新生血管[J];國外醫(yī)學(眼科學分冊);2004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詹文捷;梁麗娜;唐由之;;骨髓來源細胞對脈絡膜新生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進展[A];第十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眼科學術會議暨第五屆海峽眼科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2011年
2 劉安;曹明芳;金威爾;;半導體激光誘發(fā)脈絡膜新生血管模型實驗研究[A];第六屆全國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眼科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2007年
3 陳有信;;脈絡膜新生血管的聯(lián)合治療[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屆全國眼科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7年
4 石圓圓;王雨生;徐建鋒;張鵬;蘇曉娜;侯慧媛;竇國睿;馬吉獻;蔡巖;;全身清除單核—巨噬細胞對激光誘導的小鼠脈絡膜新生血管生成的影響[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屆全國眼科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7年
5 黃焱;徐國興;彭亦如;;激光誘導脈絡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檢查[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屆全國眼科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7年
6 林冰;孫祖華;劉曉玲;李英姿;董徐潔;;引起脈絡膜新生血管的幾種常見疾病的分布特征[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屆全國眼科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7年
7 竇宏亮;楊帆;;特發(fā)性脈絡膜新生血管患者血清相關因子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屆全國眼科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7年
8 張力;趙明威;;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與吲哚青綠血管造影診斷脈絡膜新生血管的對比分析[A];中國眼底病論壇·全國眼底病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9 劉力;;脈絡膜新生血管的單一及聯(lián)合治療臨床對比[A];中國眼底病論壇·全國眼底病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10 張鵬;王雨生;王海燕;胡丹;賀竹寧;白凈;蘇曉娜;張妍妍;白建偉;;吲哚青綠介導的光栓療法治療特發(fā)性脈絡膜新生血管[A];中國眼底病論壇·全國眼底病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王雨生邋張中橋;脈絡膜血管增生療法比較[N];健康報;2007年
2 王偉;我國新添治療脈絡膜新生血管眼科新藥[N];中國勞動保障報;2005年
3 本報記者 湯江峰 實習生 楊曉 冉舒婷;眼睛里的“活火山”[N];大眾衛(wèi)生報;2006年
4 ;Visudyne獲準治療AMD繼發(fā)性中心小凹下脈絡膜新生血管[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導報;2002年
5 魏紋 馬吉獻;治療新生血管性眼底病[N];家庭醫(yī)生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世紅;脈絡膜新生血管發(fā)生機制及防治的實驗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3年
2 尚慶麗;內皮抑素抑制脈絡膜新生血管的實驗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4年
3 于偉泓;大鼠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在脈絡膜新生血管微環(huán)境中分化的實驗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7年
4 袁非;基質細胞衍生因子-1及其受體在脈絡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D];復旦大學;2010年
5 陳學國;脈絡膜新生血管的基因表達譜及其防治的實驗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5年
6 朱潔;FAK信號通路在脈絡膜新生血管發(fā)生中的作用[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8年
7 張新秀;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基因轉染抑制激光光凝誘導的脈絡膜新生血管的實驗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6年
8 袁冬青;新型多肽HM-3治療脈絡膜新生血管的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4年
9 趙煒;HIF-1α在缺氧誘導的體外脈絡膜新生血管生成中的調控作用[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8年
10 曲冬懿;實驗性大鼠脈絡膜新生血管發(fā)生機制及治療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洋;miRNA調控骨髓來源細胞表達MMPs對脈絡膜新生血管發(fā)生發(fā)展的影響[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5年
2 李曉芹;TSP-1活性片段VR-10合成多肽對大鼠脈絡膜新生血管的影響[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5年
3 張穎;激光誘導樹,
本文編號:223094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2230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