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視性屈光參差主導眼及其雙眼視功能分析
本文關鍵詞:近視性屈光參差主導眼及其雙眼視功能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屈光參差 主導眼 調(diào)節(jié) 集合
【摘要】:目的研究近視性屈光參差主導眼與近視程度的關系以及主導眼與非主導眼調(diào)節(jié)功能分析;不同程度屈光參差雙眼視功能的分析,進而探討屈光參差的成因及其發(fā)展原因和改善措施。方法橫斷面研究。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收集北京同仁驗光配鏡中心門診就診的59例近視性屈光參差患者。年齡在8~35歲,根據(jù)屈光參差的程度,將其分成低度屈光參差(雙眼等效球鏡度差2.50D)和高度屈光參差(雙眼等效球鏡度差≥2.50D)兩組;按照年齡分成青少年組(8~18歲)和成年組(19~35歲)。對各組別患者應用簡易雙手卡洞法測定雙眼中的主導眼眼別。使用綜合驗光儀測定患者單、雙眼正/負相對調(diào)節(jié)及其比值(PRA/NRA);FCC法測定單、雙眼調(diào)節(jié)反應;采用改良移近法及正負球鏡翻轉法分別測量單、雙眼的調(diào)節(jié)幅度和調(diào)節(jié)靈活度。移近法測量集合近點(NPC);Von Graefe方法測量遠、近水平眼位;遠、近水平融像聚散幅度;AC/A比率及采用Titmus圖譜檢查立體視銳度等雙眼集合功能檢查。對各組別中單一個體主導眼和非主導眼的調(diào)節(jié)功能結果符合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性則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若不符合則采用兩個相關樣本比較的秩和檢驗。不同組別雙眼視功能異常比率進行卡方檢驗。結果1.低度屈光參差患者26例,主導眼為右眼者22例,占84.5%;主導眼平均屈光度為-4.01±1.96D,非主導眼平均屈光度為-3.19±1.80D,平均參差程度為1.76±0.21D。主導眼屈光度高于非主導眼屈光度(z=-2.37,P0.05)。高度屈光參差患者33例,主導眼為右眼者21例,占63.6%;主導眼平均屈光度為-3.90±2.84D,非主導眼平均屈光度為-3.47±2.20D,平均參差程度為3.40±0.81D。主導眼與非主導眼屈光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差異(z=-0.57,P0.05)。2.低度屈光參差組主導眼平均正相對調(diào)節(jié)為-2.68±1.44D,非主導眼平均正相對調(diào)節(jié)為-3.29±1.31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2.27,P0.05);高度屈光參差組主導眼平均正相對調(diào)節(jié)為-3.14±1.84D,非主導眼平均正相對調(diào)節(jié)為-4.10±1.59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3.54,P0.05)。低度屈光參差組主導眼平均PRA/NRA絕對值為1.15±0.58,非主導眼平均PRA/NRA絕對值為1.36±0.52,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z=-1.89,p0.05);高度屈光參差組主導眼平均pra/nra絕對值為1.34±1.57,非主導眼平均pra/nra絕對值為1.74±0.6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3.03,p0.05)。低度屈光參差組主導眼平均調(diào)節(jié)反應+0.51±0.34d,非主導眼平均調(diào)節(jié)反應為+0.36±0.43d,低度屈光參差組別其主導眼比非主導眼調(diào)節(jié)反應滯后,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z=-1.80,p0.05);高度屈光參差組主導眼平均調(diào)節(jié)反應為+0.54±0.33d,非主導眼平均調(diào)節(jié)反應為+0.33±0.25d,高度屈光參差組別主導眼比非主導眼調(diào)節(jié)反應明顯滯后,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2.37,p0.05)。3.不同組別雙眼視功能受損不同,高度參差組別較低度屈光參差組別嚴重,成人組別近距離視覺功能受損較青少年嚴重。低度屈光參差組近距離水平眼位檢查,正常15例,占57.69%,異常11例,占42.31%;高度屈光參差組近距離水平眼位檢查,正常9例,占27.27%,異常24例,占72.73%。高度屈光參差組別近距離水平眼位異常的比例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58,p0.05)。低度屈光參差組ac/a比值低于正常8例,占30.77%,高于正常2例,占7.69%,正常16例,占61.54%;高度屈光參差組ac/a比值低于正常23例,占69.70%,高于正常1例,占3.03%,正常9例,占27.27%。高度屈光參差組別ac/a比值異常比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99,p0.01)。各組別患者雙眼遠距離視功能比較,低度屈光參差組別,異常7例,占26.92%,正常19例,占73.08%;高度屈光參差組別,異常15例,占45.45%,正常18例,占54.55%。高度屈光參差組別遠距離視功能異常比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14,p0.05)。近距離視功能比較,低度屈光參差組別,異常9例,占34.62%,正常17例,占65.38%;高度屈光參差組別,異常20例,占60.61%,正常13例,占39.39%。高度屈光參差組別近距離視功能異常比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93,p0.05)。不同年齡組別患者雙眼近距離視功能比較,青少年屈光參差組別,異常9例,占比33.33%,正常18例,占比66.67%;成人屈光參差組別,異常20例,占比62.50%,正常12例,占比37.50%,成人屈光參差組別近距離視功能異常比率高,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98,p0.05)。低度屈光參差組中立體視銳度正常21例,占80.77%,異常(≥60")5例,占19.23%,平均立體視71.92±73.92";高度屈光參差組中立體視正常18例,占54.55%,異常15例,占45.45%,平均立體視130.91±119.83"?ǚ綑z驗,高度屈光參差組別立體視異常比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46,p0.05)。結論1.低度近視性屈光參差患者主導眼與高度數(shù)眼別呈現(xiàn)相關性。2.不同程度的屈光參差患者主導眼PRA及PRA/NRA低于非主導眼,且相對于非主導眼調(diào)節(jié)滯后程度更大。3.不同程度屈光參差患者雙眼視功能受損不同,高度參差組別較低度屈光參差組別嚴重,成人組別近距離視覺功能受損較青少年嚴重。
【關鍵詞】:屈光參差 主導眼 調(diào)節(jié) 集合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778.11
【目錄】: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0
- 縮略語/符號說明10-11
- 前言11-14
- 研究現(xiàn)狀、成果11-13
- 研究目的、方法13-14
- 對象和方法14-34
- 結果34-46
- 討論46-52
- 結論52-54
- 參考文獻54-56
- 發(fā)表論文和參加科研情況說明56-57
- 附錄57-59
- 綜述 屈光參差的研究進展59-65
- 綜述參考文獻63-65
- 致謝65-66
- 個人簡歷66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丹;魯靜;陳光;趙越;趙桁;邱麗;;低度近視性屈光參差兒童眼調(diào)節(jié)功能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5年08期
2 朱夢鈞;馮浩雁;朱劍鋒;瞿小妹;;調(diào)節(jié)幅度對角膜塑形術近視控制作用的影響[J];中華眼科雜志;2014年01期
3 何青;王斌;楊蕾;陳雪君;黃巧珍;徐國興;郭健;;屈光參差與主導眼的相關性研究[J];國際眼科雜志;2012年03期
4 羅俊;王平;;屈光參差性弱視的研究[J];國際眼科雜志;2011年10期
5 邸悅;周曉東;;白內(nèi)障術前后視物清晰程度對主導眼影響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1年06期
6 羅武強;劉偉民;黃建忠;肖信;趙武校;林泉;;LASIK手術前后主導眼轉換的臨床觀察[J];廣西醫(yī)學;2010年12期
7 陳為;孫強;張聰;;配戴RGP治療屈光參差性弱視探討[J];國際眼科雜志;2010年10期
8 齊備;;散光軸位參差的診斷和矯正原則(下)[J];中國眼鏡科技雜志;2010年09期
9 黃靜;盧煒;周躍華;;近視性屈光參差與雙眼視覺關系的研究[J];人民軍醫(yī);2009年09期
10 陳俊;喬崗;余敏;曾健;胡波;呂迎春;曾曉紅;;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觸鏡矯正屈光參差性弱視后立體視功能的評估[J];眼視光學雜志;2009年04期
,本文編號:100994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1009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