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脊柱側凸臨床表型的基因學關聯(lián)研究及其手術治療
發(fā)布時間:2020-06-21 03:29
【摘要】:背景:TBX6罕見無效變異聯(lián)合亞效單倍體等位基因組成的復合遺傳模型可以解釋漢族人群中約7.9%-10.6%的先天性脊柱側凸患者的發(fā)病原因。這類先天性脊柱側凸稱為TBX6相關性先天性脊柱側凸。前期研究發(fā)現(xiàn)它的主要畸形大部分為完全分節(jié)的半椎體,復雜肋骨畸形、髓內畸形發(fā)生率低。半椎體切除是半椎體導致的先天性脊柱側凸的主要治療方式。骶骨傾斜的發(fā)生率在合并腰段半椎體的先天性脊柱側凸患兒中較高,但既往相關的文獻報道較少。對此類患兒行半椎體切除聯(lián)合短節(jié)段融合后,維持冠狀面平衡對脊柱外科醫(yī)生來說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目的:第一部分:進一步驗證TBX6相關先天性脊柱側凸患者基因型與臨床表型之間的特定聯(lián)系,觀察其臨床特點。第二部分: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早發(fā)性先天性脊柱側凸患兒半椎體切除的療效,以及伴有骶骨傾斜的先天性脊柱側凸患者的手術治療。方法:第一部分:通過qPCR、TBX6基因全長測序對108例散發(fā)CS患者16p11.2缺失及TBX6基因突變進行檢測,之后對篩選出的TBX6相關性CS與非TBX6相關性CS進行表型分析及對比,明確TBX6相關性CS表型特征。第二部分:從2004年7月到2014年12月,我們回顧性分析了早發(fā)性先天性脊柱側凸患兒的病例和影像學資料。對于符合納入標準的下胸段及腰段半椎體患者,測量其冠狀及矢狀面參數(shù),以及骶骨傾斜角和近端融合椎-骨盆角。骶骨傾斜的定義是骶骨傾斜角超過5°,嚴重骶骨傾斜的定義是超過10°。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第一部分:在108名散發(fā)CS患者中共發(fā)現(xiàn)10例TBX6無效變異,包括9例16p11.2/TBX6缺失,1例TBX6基因無義突變,10例病人同時合并rs2289292-rs3809624-rs3809627單倍型T-C-A。TACS組病人平均年齡為7.4±4.2歲,明顯小于NTACS組(14.4±7.5歲,p=0.001)。TACS組病人主要畸形為單純完全分節(jié)半椎體或蝴蝶椎。TACS組中所有病人主要畸形均位于脊柱下段(T8-S1),NTACS組中主要畸形位于脊柱下段的病人50例,明顯低于TACS組(p=0.008)。TACS組中病人畸形累及1.8±1.5個椎體,NTACS組中畸形累及4.5±2.8個椎體,前者明顯少于后者(p0.001)。TACS中復雜肋骨畸形比例與NTACS組無明顯差別(p= 0.169)。NTACS組髓內畸形發(fā)生率31.6%,明顯高于TACS 組(p=0.035)。第二部分:本研究共納入72個先天性脊柱側凸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42例。平均年齡9.8歲。隨訪時間平均67個月。冠狀面節(jié)段性側凸Cobb角術前35.7° ±12.9°,術后8.1° ±6.6°,末次隨訪10.5° ±6.0°,術后即刻矯正率為80.5%.;冠狀面主彎Cobb角術前44.0° ±16.6°,術后12.4°±7.8°,末次隨訪14.9° ±8.5°,術后矯形率為74.5%。矢狀面節(jié)段性后凸角術前26.2° ±21.4°,術后7.2° ±7.1°,末次隨訪7.9° ±7.6°,術后矯形率為76.4%。其中包括腰段半椎體導致的早發(fā)性先天性脊柱側凸42例,平均年齡為4.0歲,平均隨訪51.7個月。節(jié)段側凸Cobb角術前平均34.9°,術后4.7°,最終隨訪時8.7°。術前軀干偏移為15.4mm,術后16.9mm,末次隨訪時為16.9mm。病人術前骶骨傾斜角度為7.2°,其中26/42個患兒伴有骶骨傾斜,骶骨傾斜發(fā)生率為61.9%。半椎體位于L3及以下的患兒中骶骨傾斜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半椎體位于L3以上的患兒。嚴重骶骨傾斜的發(fā)生率為26.2%。術后即刻骶骨傾斜角度為5.1°。末次隨訪時為4.5°。術后近端融合椎-骨盆角為3.9°。術后近端融合椎偏距與術后軀干偏移呈正相關。結論:TBX6相關性先天性脊柱側凸患者臨床表型具有畸形簡單、累及節(jié)段少、合并髓內畸形較少等特征。其具體遺傳機制尚不清楚,但這一臨床特征對于產(chǎn)前診斷、指導妊娠及出生后為患兒提供最佳治療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半椎體切除治療半椎體導致的先天性脊柱側凸可以去除主要致畸因素,獲得滿意的矯形效果。早發(fā)性先天性脊柱側凸中骶骨傾斜發(fā)生率較高,應引起脊柱外科醫(yī)生的關注。它的病因可能是先天性畸形。治療嚴重骶骨傾斜的有效方法是避免過度矯形,并盡可能將近端融合椎置于水平中立位。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R687.3
【圖文】:
并偏向凸側,適當加壓后臨時鎖緊。通過術中透視調整近端融合椎上終逡逑板位置,使之與雙側髂嵴最高點連線平行,盡量保持水平位。殘留的節(jié)段側凸逡逑的Cobb角應該接近于骶骨傾斜角。典型病例見圖2。最終鎖緊螺母,大量無菌逡逑鹽水沖洗傷口。再次檢查硬膜囊有無受壓。制備后外側植骨床,行自體骨及同逡逑種異體骨混合植骨。必要時放置橫向連接器以增強內固定穩(wěn)定性。深筋膜下放逡逑置引流管,逐層關閉傷口。統(tǒng)計手術時間、出血量等。逡逑49逡逑
本文編號:2723434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R687.3
【圖文】:
并偏向凸側,適當加壓后臨時鎖緊。通過術中透視調整近端融合椎上終逡逑板位置,使之與雙側髂嵴最高點連線平行,盡量保持水平位。殘留的節(jié)段側凸逡逑的Cobb角應該接近于骶骨傾斜角。典型病例見圖2。最終鎖緊螺母,大量無菌逡逑鹽水沖洗傷口。再次檢查硬膜囊有無受壓。制備后外側植骨床,行自體骨及同逡逑種異體骨混合植骨。必要時放置橫向連接器以增強內固定穩(wěn)定性。深筋膜下放逡逑置引流管,逐層關閉傷口。統(tǒng)計手術時間、出血量等。逡逑49逡逑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郭建偉;仉建國;王升儒;王海;張延斌;楊陽;楊新宇;趙麗娟;;后路半椎體切除術治療嬰幼兒先天性脊柱側凸的療效及其并發(fā)癥[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5年08期
2 劉彩云;劉洪祥;王鳳龍;;實時定量PCR技術及其應用[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1年05期
本文編號:272343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waikelunwen/272343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