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醫(yī)學論文 > 外科論文 >

寰椎新型環(huán)抱鉤棒系統(tǒng)與釘棒系統(tǒng)治療寰樞椎不穩(wěn)的臨床療效比較

發(fā)布時間:2018-07-27 21:06
【摘要】:目的:通過對寰椎新型環(huán)抱鉤棒系統(tǒng)(A組)與釘棒系統(tǒng)(B組)治療寰樞椎不穩(wěn)在圍手術期各項指標數(shù)據(jù)及出院后隨訪數(shù)據(jù)的比較,初步評價寰椎新型環(huán)抱鉤棒內(nèi)固定系統(tǒng)治療寰樞椎不穩(wěn)的臨床療效。方法:隨機選取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脊柱外科診斷為寰樞椎不穩(wěn)的患者,根據(jù)納入標準選擇手術病例,收集完整病例資料:分為寰樞椎新型環(huán)抱鉤棒內(nèi)固定系統(tǒng)(A組)與釘棒內(nèi)固定系統(tǒng)(B組),兩組病例各22例。兩組患者均采用自體髂骨塊植骨或同種異體骨植骨。觀察和比較兩組手術患者的術前JOA評分、Frenkel評分、手術時間、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術后切口引流量、住院天數(shù)、術后回訪3個月、6個月、1年的JOA評分與植骨融合率、寰樞椎關節(jié)穩(wěn)定性(測量寰齒前間隙ADI)情況。結果:無患者因手術操作致椎動脈和脊髓損傷。兩組病人術后均未發(fā)生肺部、泌尿系、傷口感染,順利出院。44例患者隨訪6~12個月,平均9±3個月。全部患者植骨融合。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術后切口引流量、住院天數(shù)比較有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術前、術后JOA評分、Frenkel評分,寰樞椎關節(jié)穩(wěn)定性無明顯差異(P0.05);結論:與寰樞椎后路釘棒系統(tǒng)內(nèi)固定術相比,本術式操作安全簡便,患者身體恢復較快;生物力學穩(wěn)定性及植骨融合率與釘棒系統(tǒng)無明顯差異;對寰椎后弓采用鉤的固定,降低了醫(yī)源性血管、神經(jīng)損傷的風險;故該術式在寰樞椎后路植骨融合內(nèi)固定術中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手術方式。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perioperative data and follow-up data of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treated by a new type of clasp and rod system (group A) and screw rod system (group B) in the treatment of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 new type of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for the treatment of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Methods: patients diagnosed as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by spinal surgery in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Chenzhou City from June 2009 to December 2013 were randomly selected. Complete case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atlantoaxial new type encircling hook and rod fixation system (group A) and the screw rod fixation system (group B). 22 cases were in each group.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autogenous iliac bone graft or allograft bone graft. The preoperative JOA score, operative time, operative incision length,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postoperative drainage volume, hospital stay, JOA score of 3 months, 6 months, and 1 year's bone graft fusion rate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tability of atlantoaxial joint (ADI measurement of anterior atlantoodontoid space). Results: no patients suffered vertebral artery and spinal cord injury due to surgical operation. There were no lung, urinary system and wound infection in both groups.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 ~ 12 months (mean 9 鹵3 months). All patients were fused with bone graf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operation time, incision length,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postoperative incision drainage volume and hospitalization days (P0.05). The JOA score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tability of atlantoaxial joint (P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internal fixation of posterior atlantoaxial screw and rod system, the operation is safe and simple, and the patient's body recovers faster, the biomechanical stability and the fusion rate of bone graft a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screw and rod system. The hook fixation of posterior arch of atlas reduces the risk of iatrogenic vascular and nerve injury, so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in posterior atlantoaxial bone graft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學位授予單位】:南華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687.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亞偉,楊衛(wèi)山,王琳;不同類型寰樞椎失穩(wěn)的治療[J];河北醫(yī)學;2001年10期

2 李臨齊,呂龍,劉劍峰,武瑞星,黎明,劉江;外傷性寰樞椎不穩(wěn)的手術治療[J];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2004年04期

3 楊友剛,權正學;寰樞椎不穩(wěn)和脫位的診治進展[J];頸腰痛雜志;2005年03期

4 權正學,歐云生,蔣電明,安洪;寰樞椎不穩(wěn)及脫位的外科治療[J];實用骨科雜志;2005年01期

5 劉景發(fā);寰樞椎手術現(xiàn)狀[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5年04期

6 陳學明;張雪梅;李響;于振山;汪新華;劉亮;王德成;關驊;;寰樞椎骨折的非手術治療[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6年08期

7 王軍;賈東林;李水清;;經(jīng)皮擴張氣管造口術在寰樞椎手術中的應用[J];中華外科雜志;2006年20期

8 韓華;姜永宏;馬曉文;;螺旋CT在寰樞椎病變中的應用[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8年03期

9 徐世康;閔維陽;楊娜;趙志勇;;多層螺旋CT對寰樞椎骨折診斷價值評價[J];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2011年01期

10 林崗;葉文欽;謝品超;文康彥;李活乾;陳錦垣;盧爾海;;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診斷寰樞椎損傷中的應用[J];河北醫(yī)學;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喬廣宇;張遠征;余新光;;寰樞椎不穩(wěn)的手術治療(附20例報告)[A];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神經(jīng)外科醫(yī)師分會第四屆全國代表大會論文匯編[C];2009年

2 高輝;賴笑雨;;寰樞椎不穩(wěn)的手術治療[A];第三屆中西醫(yī)結合脊柱及相關疾病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梁國鈞;董永強;何鑫東;袁波;;經(jīng)椎弓根螺釘固定治療寰樞椎不穩(wěn)[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4 池永龍;王向陽;;寰樞椎創(chuàng)傷的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相關問題探討[A];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脊柱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第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5 高向東;;X線數(shù)字融合體層攝影在寰樞椎病變診斷的臨床應用[A];2010中華醫(y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第十八次全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6 董謝平;沈錄峰;袁中平;周立義;熊龍;;創(chuàng)傷性寰樞椎不穩(wěn)的后路內(nèi)固定治療[A];“2008災害創(chuàng)傷與急救新進展”學術交流會學術論文集[C];2008年

7 高輝;賴笑雨;;寰樞椎不穩(wěn)的手術治療[A];第十九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骨傷科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2年

8 王雷;趙慶華;柳超;劉鋮yN;夏天;董雙海;田紀偉;;寰樞椎復合骨折的臨床治療方法選擇[A];第21屆中國康協(xié)肢殘康復學術年會暨第二屆“泰山杯”全國骨科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摘要[C];2012年

9 田紀偉;趙慶華;王雷;董雙海;夏天;;經(jīng)寰樞椎椎弓根系統(tǒng)固定融合治療創(chuàng)傷性寰樞椎不穩(wěn)[A];第20屆中國康協(xié)肢殘康復學術年會論文選集[C];2011年

10 李方才;陳其昕;陳維善;徐侃;吳瓊華;;成人寰樞椎旋轉固定的臨床特征及治療方法[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聞多;脖子疼可能寰樞椎有問題[N];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7年

2 于紅邋張獻懷;治兒童寰樞椎半脫位先復位[N];健康報;2007年

3 張獻懷;兒童頸部外傷易引發(fā)寰樞椎半脫位[N];中國醫(yī)藥報;2007年

4 張獻懷;警惕兒童外傷引起寰樞椎半脫位[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7年

5 張獻懷;警惕兒童頸部外傷引起寰樞椎半脫位[N];科技日報;2007年

6 姚永玲;北醫(yī)三院: 實施國內(nèi)首例寰樞椎區(qū)域腫瘤切除術[N];人民日報;2005年

7 本報通訊員 張獻懷;警惕兒童頸部外傷引起的寰樞椎半脫位[N];大眾科技報;2007年

8 保健時報特約記者 張獻懷;警惕兒童頸部外傷引起寰樞椎半脫位[N];保健時報;2007年

9 中日友好醫(yī)院骨科(脊柱外科) 蔣欣 博士;當心運動釀成大災難[N];保健時報;2006年

10 曾理;寰樞椎關節(jié)脫位 有了經(jīng)口糾正法[N];健康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蔣偉宇;新型寰樞椎后路動態(tài)固定系統(tǒng)的研制與實驗研究[D];浙江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2 吳廣森;“V”型記憶合金寰樞椎內(nèi)固定器的設計與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6年

3 管華鵬;寰樞椎后路非對稱內(nèi)固定的生物力學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4年

4 舒小秋;新型形態(tài)記憶合金頸椎夾鉤治療寰樞椎不穩(wěn)的基礎與臨床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6年

5 楊健;三種后路寰樞椎混雜內(nèi)固定技術的三維有限元分析及臨床評價[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1年

6 周風金;后路寰樞椎限制性非融合內(nèi)固定裝置的設計及其可行性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1年

7 陳前芬;寰樞椎椎弓根螺釘技術的解剖與生物力學研究及三維CT應用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09年

8 李松凱;寰樞椎側塊關節(jié)融合器的研制及力學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1年

9 徐峰;改良后路經(jīng)關節(jié)螺釘內(nèi)固定治療寰樞椎不穩(wěn)的基礎與初步臨床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建華;徒手寰樞椎椎弓根螺釘置入技術的安全性研究[D];延安大學;2015年

2 黃克敏;寰椎新型環(huán)抱鉤棒系統(tǒng)與釘棒系統(tǒng)治療寰樞椎不穩(wěn)的臨床療效比較[D];南華大學;2015年

3 翟連文;寰樞椎腹側結構測量與前路寰樞椎復位器械的設計及初步臨床應用[D];山東大學;2008年

4 董小通;手術治療寰樞椎不穩(wěn)定[D];鄭州大學;2011年

5 劉瑞端;寰樞椎不穩(wěn)圍手術期危險因素分析及治療策略[D];中國醫(yī)科大學;2010年

6 金聰;創(chuàng)傷性寰樞椎不穩(wěn)的手術治療[D];浙江大學;2012年

7 張功恒;寰樞椎三維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其應用[D];廣西醫(yī)科大學;2009年

8 阮建偉;寰樞椎融合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D];浙江大學;2005年

9 牛建軍;國人寰樞椎后路經(jīng)關節(jié)螺釘固定的應用解剖學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5年

10 趙法生;推拿手法治療寰樞椎不穩(wěn)行后路手術術后局部疼痛的療效觀察[D];福建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14913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waikelunwen/214913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488c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