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搬運技術治療骨不連后大段骨缺損的臨床研究
本文選題:骨搬運技術 + 骨缺損。 參考:《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年06期
【摘要】:目的探討骨不連后大段骨缺損應用骨搬運技術診治的效果.方法選擇符合要求的脛骨不連后大段骨缺損患者25例,隨機分為兩組,分別采取常規(guī)治療與骨搬運技術治療,分析兩組的治療效果.結(jié)果實驗組患者的手術、骨痂指數(shù)、Baird-Jackson踝關節(jié)功能評分、AKS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治療總有效率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都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骨搬運技術應用于骨不連后大段骨缺損,可有效降低手術時間,提高療效,值得臨床應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bone handling technique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large bone defect after nonunion. Methods Twenty-five patients with large bone defect after tibial nonun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bone handling respectively.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Resul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callus index (Baird-Jackson ankle function score) and AKS knee function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bone transfer technique in large bone defect after nonun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operation time and 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作者單位】: 北華大學附屬醫(yī)院;
【分類號】:R687.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梁再卿,黎忠文;肢體骨缺損合并皮膚缺損的顯微外科修復[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01年02期
2 張景僚,韓漢平,時冠軍,趙愛萍,王芳;帶肌蒂腓骨移位治療脛骨骨缺損10例[J];前衛(wèi)醫(yī)藥雜志;2001年06期
3 郭德亮,潘朝暉,張偉旭;吻合血管腓骨移植重建全跟骨缺損一例[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02年03期
4 郭德亮,潘朝暉,張偉旭;吻合血管腓骨移植重建全跟骨缺損一例[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02年01期
5 吳佳奇,張曉剛,王清;骨缺損的基因治療[J];瀘州醫(yī)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6 王學華,張新正;脛骨骨缺損致腓骨承重14年1例報告[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4年11期
7 姜保國;;骨缺損的治療進展[J];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06年12期
8 趙基棟;錢寒光;苗宗寧;祝建中;彭瑋;;納米晶羥基磷灰石膠原復合骨髓間充質(zhì)干細胞修復骨缺損(英文)[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年42期
9 賈正中;劉沂;丁占云;高波;崔甲榮;;長骨缺損的治療[J];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1987年01期
10 鐘賈純,卓小為,張衡敏,代維立,,王蘭,陳振宇;吻合血管的髂骨移植修復骨缺損骨不連[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1994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吳佳奇;張曉剛;;骨缺損的基因治療[A];第11屆全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骨傷科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2 唐輝;徐永清;馬濤;周田華;張秀瓊;林月秋;湯迅;丁晶;李軍;;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注射總量對兔感染性骨缺損形成的影響[A];第六屆西部骨科論壇暨貴州省骨科年會論文匯編[C];2010年
3 楊志;覃育接;譚楨;;神經(jīng)生長因子對大鼠骨缺損愈合影響的研究[A];第十八屆全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骨傷科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1年
4 梁高峰;;游離腓骨骨瓣在上肢骨缺損中的應用[A];中華醫(yī)學會第10屆全國顯微外科學術會議暨世界首例斷肢再植成功50周年慶典論文集[C];2013年
5 高堪達;王秋根;黃建華;陶杰;李豪青;高偉;李凡;吳小峰;;骨搬運技術在下肢創(chuàng)傷后感染性骨缺損治療中的應用[A];第七屆全國創(chuàng)傷學術會議暨2009海峽兩岸創(chuàng)傷醫(yī)學論壇論文匯編[C];2009年
6 馬寶通;;四肢創(chuàng)傷性骨缺損的治療[A];第十三屆全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骨傷科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吳其常;苗旭漫;張志剛;卞傳華;;下肢創(chuàng)傷性骨缺損的治療[A];第16屆全國脊柱&四肢矯形外科(骨科)康復學術研討會暨學習班論文匯編[C];2007年
8 任凱晶;李小輝;宋立明;畢曉揚;高志國;;植骨技術在初次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骨缺損中的應用[A];第十八屆全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骨傷科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1年
9 盧開柏;許永華;楊謙;陳新謙;馬在松;;實驗性骨折骨不連和骨缺損治療的病理學研究[A];第六屆全國生物醫(yī)學體視學學術會議暨第九屆全軍軍事病理學學術會議、第五屆全軍定量病理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10 謝秉局;;骨搬運技術治療下肢大段骨缺損[A];2012年浙江省骨科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8條
1 馮琳;骨不連與骨缺損研究獲獎[N];中國醫(yī)藥報;2002年
2 馮琳;骨不連與骨缺損研究獲軍隊醫(yī)療成果二等獎[N];中國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導報;2001年
3 王根華;用自體骨修復超長骨缺損[N];健康報;2002年
4 周乙雄;打壓植骨解決骨缺損[N];健康報;2005年
5 京華;超長骨缺損自體修復術首獲成功[N];中國醫(yī)藥報;2002年
6 于洋 張兆軍;骨修復新技術可提高骨缺損愈合能力和質(zhì)量[N];科技日報;2011年
7 記者 白毅;智能生物材料可修復骨缺損[N];中國醫(yī)藥報;2011年
8 白毅陳;祖亮;新技術有望修復老年性骨缺損[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藍霞;Ilizarov牽張技術在肢體和骨段延長中的應用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萬值穎;Ilizarov技術治療脛骨感染性骨不連及骨缺損的臨床研究[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李聰杰;應用鈦網(wǎng)修復髖臼大面積骨缺損的生物力學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2年
3 邱明憲;中藥巴布劑“跌創(chuàng)膏”對家兔骨缺損愈合的實驗研究[D];遼寧醫(yī)學院;2014年
4 孫樹茂;骨搬運術治療脛骨感染性大段骨缺損[D];山東大學;2013年
5 劉彥;全髖關節(jié)翻修中骨缺損的處理及其療效分析[D];暨南大學;2013年
6 胡忠洲;自體混合植骨治療初次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中Randc型骨缺損[D];山東大學;2012年
7 陳松;應用llizarov技術治療脛骨骨缺損及感染性骨不連的臨床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4年
8 任翔;定制型膝關節(jié)假體修復股骨遠端骨缺損的三維有限元分析[D];四川大學;2007年
9 趙聰;骨形成蛋白-2質(zhì)粒體內(nèi)轉(zhuǎn)染治療牙周骨缺損的實驗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02879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waikelunwen/2028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