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傷控制骨科技術在骨折合并嚴重多發(fā)傷治療中的可行性探討
本文選題:多發(fā)創(chuàng)傷 + 骨折 ; 參考:《重慶醫(yī)學》2017年19期
【摘要】:目的探討損傷控制骨科(DCO)技術在骨折合并嚴重多發(fā)傷治療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6年8月于東莞市大朗醫(yī)院治療的124例骨折合并嚴重多發(fā)傷患者的臨床資料,均行DCO治療,觀察臨床治療結局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治療前后各項生理指標及損傷嚴重度評分(ISS)。結果 124例患者經(jīng)DCO治療后,120例(96.77%)存活,4例(3.23%)死亡。120例存活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83%,其中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1例、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2例、肺部感染1例、血栓2例、膈下膿腫1例。術后pH、體溫、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白細胞介素-6(IL-6)等生理指標較術前均明顯改善,且ISS評分較術前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骨折合并嚴重多發(fā)傷的治療中應用DCO技術能有效控制患者生命體征的穩(wěn)定性,提高救治率,降低死亡風險,減少并發(fā)癥,減輕創(chuàng)傷程度。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DCO-injury control technique in the treatment of fracture with severe multiple injuries. Methods from May 2014 to August 2016, the clinical data of 124 patients with severe multiple fractures and multiple injuries were collected from Dalong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DCO, and the clinical outcome and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The scores of physiological indexes and injury severit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120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CO), pulmonary infection (1 case), thrombus (2 cases), pulmonary infection (1 case) and thrombus (2 cases) were 5.83%. One case of subphrenic abscess. The physiological indexes such as pH, body temperature, prothrombin time,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T) and interleukin-6 (IL-6)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operation, and the ISS score was lower than that before operation (P 0.05). Conclusion DCO technique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stability of vital signs, improve the treatment rate, reduce the risk of death, reduce complications and reduce the degree of trauma in the treatment of fractures with severe multiple injuries.
【作者單位】: 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醫(yī)院骨科;重慶市東南醫(yī)院骨科;
【分類號】:R68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顏榮林;張劍;衛(wèi)子然;王來根;;損傷控制性外科理念的建立與教學實踐[J];局解手術學雜志;2009年06期
2 李啟榮;;損傷控制在腹部外科的應用[J];醫(yī)學信息(中旬刊);2010年02期
3 王一鏜;積極開展損傷控制性手術[J];中國急救醫(yī)學;2004年01期
4 李德輝;孫備;;腹部損傷控制性手術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6年08期
5 李寧;;外科新理念:損傷控制性手術[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7年01期
6 王愛國;金鴻賓;王志彬;;損傷控制骨科的理念及其在臨床的應用進展[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yī)學雜志;2007年05期
7 任建安;黎介壽;;損傷控制性復蘇[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7年08期
8 孔偉;王藝;王慶寶;;損傷控制性手術的研究進展[J];泰山醫(yī)學院學報;2008年10期
9 ;2008骨科損傷控制與微創(chuàng)技術繼續(xù)教育學習班通知[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8年09期
10 ;2008骨科損傷控制與微創(chuàng)技術繼續(xù)教育學習班通知[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8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翰博;陳嘉勇;;損傷控制技術的運用[A];中華醫(yī)學會急診醫(yī)學分會第十三次全國急診醫(yī)學學術年會大會論文集[C];2010年
2 唐良華;宋應梅;易洪城;熊屹;;損傷控制與中醫(yī)補法在骨科急性損傷急救中的應用[A];貴州省中西醫(yī)結合學會骨傷分會第二次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3 王耀宗;馬軍;;骨科損傷控制的理論與臨床應用[A];第七屆全國創(chuàng)傷學術會議暨2009海峽兩岸創(chuàng)傷醫(yī)學論壇論文匯編[C];2009年
4 陶金國;詹友達;盧剛;李洪兵;謝勇;李懿;;損傷控制在同一肢體多發(fā)性骨折中的應用[A];2009年全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新技術研討會暨第六屆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修復與再造學習班論文匯編[C];2009年
5 孫培龍;王洪升;胡靜波;;損傷控制性手術[A];第四屆全國災害醫(yī)學學術會議暨第二屆“華森杯”災害醫(yī)學優(yōu)秀學術論文評審會學術論文集[C];2007年
6 李劍;陳自力;;損傷控制技術相關基礎研究進展[A];第八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災害急救危重病醫(yī)學學術會議暨創(chuàng)傷膿毒癥、中毒救治新進展推廣學習班、災害醫(yī)學研究進展高級研討班論文匯編[C];2012年
7 薛曉艷;;損傷控制理念和損傷控制性液體復蘇[A];中華醫(yī)學會急診醫(yī)學分會第十六次全國急診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8 陳躍宇;郭潤生;徐琴;;損傷控制初步探索[A];第七屆全國創(chuàng)傷學術會議暨2009海峽兩岸創(chuàng)傷醫(yī)學論壇論文匯編[C];2009年
9 唐濤;許在華;;損傷控制性手術在神經(jīng)外科的應用[A];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神經(jīng)外科醫(yī)師分會第六屆全國代表大會論文匯編[C];2011年
10 韓敬凜;費正奇;姥偉;;應用損傷控制策略救治嚴重多發(fā)骨折24例體會[A];寧夏醫(yī)學會第八屆骨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龔怡 楊麗佳;損傷控制性外科模式以人為本[N];健康報;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石秀霞;失血性休克的損傷控制復蘇中腎阻力指數(shù)對急性腎損傷的預測價值[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杜薇;低溫環(huán)境下?lián)p傷控制性液體復蘇對失血性休克豬血流動力學和氧動力學的影響[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6年
3 王北岳;危重多發(fā)傷的損傷控制性處理[D];南方醫(yī)科大學;2009年
4 王傳琨;損傷控制性手術在肝破裂出血治療中的應用體會[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80549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waikelunwen/1805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