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腔內修復術學習曲線分析
本文選題:胸降主動脈 + 夾層; 參考:《介入放射學雜志》2017年02期
【摘要】:目的探討介入醫(yī)師對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患者實施胸主動脈夾層腔內修復術(TEVAR)的學習曲線。方法回顧性分析10年間由同一組介入醫(yī)師完成的70例B型主動脈夾層TEVAR術,按手術先后次序分為A、B、C、D、E共5組,每組14例。比較各組手術時間、手術相關并發(fā)癥、術后住院時間,分析不同階段手術效果。結果 5組患者年齡、性別、分型、伴高血壓、伴糖尿病、吸煙史、假腔最大直徑、假腔灌注的內臟動脈及其它疾病特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時間在A、B組分別為(3.29±0.61)h、(2.87±0.37)h(P0.05),在C、D、E組分別為(1.80±0.62)h、(1.74±0.34)h、(1.52±0.39)h(P0.05),A、B組手術時間顯著長于C、D、E組(P0.001)。5組患者手術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住院時間逐漸縮短,但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B組28例手術分別在6.2年、2年內完成,手術頻度分別為每年3.3例、7例;B、C、D組42例手術分別在2.2年、1.2年、0.8年內完成,手術頻度分別為每年6.4例、11.7例、17.5例。結論 B型主動脈夾層TEVAR術學習曲線約為28例,介入醫(yī)師在每年平均4.6例手術頻度下完成28例手術后手術時間明顯縮短,介入醫(yī)師團隊手術技術明顯進步。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curve of endovascular repair of Stanford B aortic dissection by interventional physicians.Methods 70 patients with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 performed by the same group of interventional physicians during the past 10 year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operation, they were divided into 5 groups, 14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perative tim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postoperative hospitalization time were compared in each group, and the results of operation in different stages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ge, sex, type, hypertension, diabetes mellitus, smoking history, maximum diameter of false lumen, splanchnic artery perfusion and other diseases in the five groups (P 0.05).But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found in group B (P 0.05). 28 patients in group B were operated within 6.2 years and 2 years, respectively. The frequency of operation was 3.3 cases / 7 cases per year, 42 cases in group D were completed in 2.2 years, 1.2 years and 0.8 years respectively, and the frequency of operation was 6.4 cases / 11.7 cases / 17.5 cases per year respectively.Conclusion the learning curve of TEVAR for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 is about 28 cases. The average operation time of interventional physician is shortened in 28 cases under the average frequency of 4.6 cases per year, and the technique of interventional team operation is improved obviously.
【作者單位】: 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介入科;
【分類號】:R654.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韓向軍;徐克;;B型主動脈夾層腔內修復治療的薈萃分析[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1年07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哈力木拉提·木爾提扎;哈爾滿·阿吉漢;賽力克·馬高維亞;寶爾江·阿斯哈爾;其阿米西·別孜爾見;;雜交手術技術在復雜型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及其并發(fā)癥治療的臨床研究[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7年04期
2 王江云;陳勇;李彥豪;何曉峰;曾慶樂;趙劍波;;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腔內修復術學習曲線分析[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7年02期
3 王歡歡;馬麗園;;圍術期系統(tǒng)護理干預在急性主動脈夾層患者血壓控制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7年01期
4 朱亮;朱永宏;;DeBakey Ⅲ型主動脈夾層腔內隔絕術后主動脈重塑的功能學及形態(tài)學研究[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6年12期
5 章思夢;陸清聲;景在平;;Standford B型主動脈夾層腔內修復術后主動脈重塑效果[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6年04期
6 陶然;梁惠民;馮敢生;袁鋒;夏向文;潘峰;劉德翰;葉天和;;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腔內修復術后血管重塑分析[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6年03期
7 王國權;翟水亭;李天曉;逯黨輝;王博;張東賓;史帥濤;張志東;梁凱;符曉陽;張克偉;李坤;李衛(wèi)校;陳瑞陽;;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腔內修復術后死亡原因分析[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5年11期
8 呂俊遠;王雷;楊春卿;王磊;李璇;高洪明;辛世杰;;中心線法測量B型主動脈夾層錨定區(qū)的初步研究[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5年10期
9 保廣鶴;李煥祥;馬彥壽;;裸支架煙囪技術治療主動脈夾層伴左頸總動脈破口[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5年09期
10 楊帆;王家平;龍超;童玉云;孫寰;吳敏;張淮;萬珊杉;;帶膜支架治療Stanford B型胸主動脈夾層的療效分析[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5年03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夏金國;施海彬;楊正強;劉圣;周春高;趙林波;李麟蓀;;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多型支架介入治療的臨床體會[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0年05期
2 劉明偉;蔣立虹;;主動脈夾層血管腔內治療現(xiàn)狀[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0年01期
3 董智慧;符偉國;王玉琦;郭大喬;徐欣;陳斌;蔣俊豪;楊玨;史振宇;竺挺;石峗;;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腔內修復術后發(fā)生夾層及手術相關性死亡12例分析[J];上海醫(yī)學;2009年12期
4 常光其;李曉曦;伍淑文;李松奇;姚陳;李梓倫;王深明;;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121例血管腔內修復短中期結果分析[J];中華普通外科學文獻(電子版);2009年05期
5 竺挺;陳斌;楊玨;郭大喬;蔣俊豪;徐欣;史振宇;司逸;符偉國;;Standford B型主動脈夾層的腔內治療[J];中國臨床醫(yī)學;2008年06期
6 ;Simultaneous multi-tear exclusion:an optimal strategy for type B thoracic aortic dissection initially proved by a single center's 8 years experience[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7年24期
7 常光其;李曉曦;陳偉;李家平;胡作軍;姚陳;林勇杰;王深明;;帶膜支架腔內修復聯(lián)合解剖外旁路術治療Stanford A型主動脈夾層[J];中華外科雜志;2007年23期
8 石峗,符偉國,王玉琦,徐欣,郭大喬,陳斌,蔣俊豪,楊玨,史振宇;150例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動脈瘤腔內手術回顧[J];外科理論與實踐;2005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亞民,吳曉雙,陳麗華;主動脈夾層7例診治體會[J];吉林醫(yī)學;2000年06期
2 張婭莉,馬利;原發(fā)性醛固酮增多癥并發(fā)主動脈夾層誤診[J];臨床誤診誤治;2001年03期
3 劉旭東;主動脈夾層誤診精神癥狀1例[J];四川醫(yī)學;2001年03期
4 閻明;主動脈夾層的診治[J];中國臨床醫(yī)生;2001年12期
5 汪健,王詠梅;主動脈夾層12例分析[J];職業(yè)衛(wèi)生與病傷;2001年04期
6 彭整軍;鄧偉哲;趙怡;;急性型主動脈夾層7例的診治體會[J];沈陽部隊醫(yī)藥;2001年01期
7 任紹新,孫紅生;以腹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主動脈夾層1例報告[J];山東醫(yī)藥;2002年20期
8 孟章文,梁勝奇;主動脈夾層3例誤診探析[J];醫(yī)師進修雜志;2002年09期
9 劉淼冰,張海燕,李麗華,肖黎保,李春盛;老年人主動脈夾層臨床特點[J];中國急救醫(yī)學;2002年04期
10 楊振和,王明芳;主動脈夾層16例診療分析[J];臨床醫(yī)學;2002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進;左保蓉;;主動脈夾層臨床分析[A];第三屆重癥醫(yī)學大會論文匯編[C];2009年
2 汪利宗;陸士奇;丁禮;;老年主動脈夾層30例臨床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急診醫(yī)學分會第十三次全國急診醫(yī)學學術年會大會論文集[C];2010年
3 石可;李嶺;;26例主動脈夾層的早期診斷與治療[A];中華醫(yī)學會急診醫(yī)學分會第十三次全國急診醫(yī)學學術年會大會論文集[C];2010年
4 呂頑;;主動脈夾層的螺旋CT診斷價值[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屆全國放射學大會論文匯編(下冊)[C];2006年
5 蔡振林;孫克玉;劉梅;朱洪松;;探討主動脈夾層的早期診斷對患者預后的評價[A];2008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危重病、急救醫(yī)學學術會議學術論文集[C];2008年
6 何軍;;主動脈夾層患者住院死亡危險因素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第十次全國心血管病學術會議匯編[C];2008年
7 王晉軍;姜桂喜;胡文賢;薛智軍;李強;;11例主動脈夾層的臨床診治分析[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周圍血管病分會第四屆學術大會暨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周圍血管病分會25年會慶論文集[C];2011年
8 匡世珍;;28例主動脈夾層患者的急救護理[A];中華醫(yī)學會急診醫(yī)學分會第十六次全國急診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9 沈洪;康瑜;姚志峰;陳永樂;史靜;姚晨玲;童朝陽;魏來;王春生;舒先紅;;主動脈夾層臨床特點及誤診因素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急診醫(yī)學分會第十六次全國急診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10 孫伯青;程剛;許銘;;主動脈夾層20例臨床診治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急診醫(yī)學分會第十六次全國急診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楓;45-70歲警惕 主動脈夾層危害[N];北京日報;2012年
2 記者 李穎;每年新發(fā)主動脈夾層病例約20萬[N];科技日報;2012年
3 本報記者 李木元;主動脈夾層:熟視豈能無睹[N];人民政協(xié)報;2013年
4 衣曉峰 馮宇曦 本報記者 鄭偉;主動脈夾層患者呈年輕化趨勢[N];黑龍江經(jīng)濟報;2013年
5 第二軍醫(yī)大學附屬長海醫(yī)院血管外科 莊郁峰;升主動脈夾層 微創(chuàng)治療獲突破[N];健康報;2013年
6 記者 李天舒;主動脈夾層腔內治療取得重要進展[N];健康報;2009年
7 北京安貞醫(yī)院 劉寧寧 盧曉娣;生死時速 搶救主動脈夾層患者[N];北京日報;2009年
8 記者孫夢 通訊員李彥忠;“雙煙囪”技術治復雜主動脈夾層病[N];健康報;2009年
9 本報記者 朱國旺;主動脈夾層難防難治腔內治療是發(fā)展趨勢[N];中國醫(yī)藥報;2009年
10 健康時報記者 趙晴晴;裝個盾牌治主動脈夾層[N];健康時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蓀;Stanford A型主動脈夾層基因表達譜生物學通路分析與基因調控網(wǎng)絡構建[D];復旦大學;2013年
2 齊鵬;連續(xù)性血液濾過治療主動脈夾層術后急性腎功能衰竭的臨床研究[D];山東大學;2016年
3 梁凱;雜交技術在復雜B型主動脈夾層應用臨床研究[D];鄭州大學;2016年
4 肖煜;miR-22在主動脈夾層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及調控機制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6年
5 張敏宏;一款用于治療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的新型一體式支架的實驗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6年
6 張怡然;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的手術預后研究[D];浙江大學;2017年
7 陳良威;近端“三明治”技術對急性Ⅰ型主動脈夾層術后主動脈瓣預后影響的研究[D];浙江大學;2017年
8 劉正琴;A型主動脈夾層術后常見神經(jīng)系統(tǒng)并發(fā)癥的系列研究[D];山東大學;2017年
9 胡國富;287例主動脈夾層單中心回顧性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10 賈文霄;主動脈夾層磁共振診斷及與超聲等診斷方法的比較[D];新疆醫(yī)科大學;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德鵬;主動脈夾層患者臨床表現(xiàn)及住院死亡危險因素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2 葛陽陽;Debakey Ⅲb型主動脈夾層中起源于假腔的胸段分支動脈與動脈重塑關系的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5年
3 李笑;中國漢族人群乙醛脫氫酶2基因多態(tài)性與主動脈夾層相關性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4 周閻;急性與慢性DebakeyⅢ型主動脈夾層覆膜支架腔內隔絕術對比研究[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5年
5 李翔;主動脈夾層發(fā)病機制及手術治療方式的研究[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5年
6 段旭洲;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術前炎性反應與肺損傷的相關性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5年
7 谷夢楠;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患者與正常人miRNA-146差異表達及相關危險因素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5年
8 劉鵬;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不同時期腔內修復術的臨床對比研究[D];南昌大學醫(yī)學院;2015年
9 王巖;血尿酸水平與主動脈夾層的關系[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5年
10 于海濱;應用聯(lián)合診斷評價血清標志物對主動脈夾層的早期診斷及預后價值[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74336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waikelunwen/1743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