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術在Nagata法耳廓再造術中的臨床應用效果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3-02 05:25
本文關鍵詞: 小耳畸形 3D打印 耳廓再造 耳模 出處:《大連醫(yī)科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3D打印技術在Nagata法耳廓再造術中的應用。比較3D模型和標準耳模在Nagata法耳廓再造術中的使用效果、術后患者滿意度和再造耳廓形態(tài),評估3D打印技術在Nagata法耳廓再造術中的臨床意義。臨床資料和方法:研究對象:選取沈陽軍區(qū)總醫(yī)院整形外科修復重建中心2015年5月至2016年9月期間就診的26例耳廓再造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耳模制作方法分為兩組。3D模型組:使用3D打印的三維立體耳模和肋軟骨模型行耳廓再造的小耳畸形患者13例,其中男7名,女6名,年齡8~22歲,平均10.8歲(10.8±6.7歲)。標準耳模組:使用標準耳模法行耳廓再造的小耳畸形患者13例,其中男8名,女5名,年齡8~15歲,平均10.1歲(10.1±2.1歲)。納入標準:①單側小耳畸形;②對側耳廓正常;③8歲以上或胸圍大于60厘米;④患者及家屬支持3D打印(3D打印組);⑤Nagata法耳廓再造患者;⑥能夠完成術后半年以上隨訪:⑦所有手術均由同一手術團隊完成。排除標準:①雙側小耳畸形;②既往有精神疾患或認知障礙者;③依從性差、無法合作者。研究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方式,3名耳廓再造醫(yī)師根據兩種模型使用情況分別填寫《3D模型使用效果調查問卷》和《標準耳模使用效果調查問卷》;術后半年隨訪,26例耳廓再造患者或家屬填寫《耳廓再造患者滿意度調查問卷》;3名整形外科醫(yī)師(非耳廓再造團隊醫(yī)師)根據患者半年后隨訪時耳廓的情況填寫《再造耳廓形態(tài)問卷》,參加調查的醫(yī)師對患者采用哪種模型并不知曉。采用SPSS 22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將各項分數做獨立t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1、通過對3名耳廓再造醫(yī)師的調查顯示,3D模型組在耳廓再造術前溝通、手術設計、肋軟骨切取、軟骨支架制作、軟骨基樁制作、雕刻練習方面的使用效果評分均明顯高于標準耳模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耳廓再造術后半年隨訪,3D模型組患者對其再造耳廓的三維輪廓、顱耳角、對稱性和功能的滿意度均高于標準耳模組,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D模型組患者對其再造耳廓的位置、大小、穩(wěn)定性滿意度高于標準耳模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整形醫(yī)生對再造耳廓半年后形態(tài)評分顯示,3D模型組患者再造耳廓的三維輪廓、顱耳角、對稱性的評分均明顯高于標準耳模組,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整形醫(yī)師對3D模型組患者再造耳廓的位置、大小評分高于標準耳模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D模型組患者再造耳廓的14個亞解剖結構呈現效果的評分明顯高于標準耳模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1、應用3D模型有助于耳廓再造醫(yī)生更有效的實施Nagata法耳廓再造術,具體表現在術前溝通、手術設計、肋軟骨切取、軟骨支架制作、軟骨基樁制作和雕刻練習等方面。2、應用3D模型有助于提高小耳畸形的治療效果,具體表現在三維輪廓、顱耳角、對稱性、功能以及14個亞單位結構呈現效果方面。3、在再造耳廓的位置、大小和穩(wěn)定性方面,3D模型無明顯促進作用。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大連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764.9;R622
,
本文編號:155520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waikelunwen/155520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