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變性腰椎側凸患者腰椎前凸矯正程度與療效的關系
本文關鍵詞:退變性腰椎側凸患者腰椎前凸矯正程度與療效的關系
更多相關文章: 退變性腰椎側凸 手術計劃 臨床療效 矢狀位失平衡
【摘要】:目的:評價退變性腰椎側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行長節(jié)段固定矯形術的療效,探討合適的腰椎前凸矯正程度。方法:回顧性分析55例行長節(jié)段矯形固定術(至少4個椎體)的DLS患者的臨床和影像學資料,隨訪時間至少2年。采用腰痛和下肢痛VAS評分、ODI評價患者的健康相關生活質量。在全脊柱正側位X線片上測量脊柱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根據(jù)末次隨訪時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與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之差(PI-LL)是否在±9°范圍內分為PI-LL在±9°范圍內(PI-LL+組)和不在±9°范圍內組(PI-LL-組),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兩組影像參數(shù)和生活質量;用散點圖和擬合曲線探索合適的LL范圍,用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該范圍內(A組)、外(B組)患者的評分差異;并分組比較不同矢狀位平衡(SVA)范圍的ODI差異。結果 :55例DLS患者年齡為40~75歲(63.2±6.9歲),術前Cobb角為10.2°~52.3°(25.1°±11.5°),PI為23.4°~72.7°(47.5°±11.2°)。術前LL為-19.7°~50.1°(27.6°±15.2°),末次隨訪時為6.6°~64°(34.5°±11.9°),差異有顯著性(P0.01);術前和末次隨訪時SVA無顯著性差異(46.1±47.7mm vs 49.6±36.9mm,P0.05)。末次隨訪時PI-LL+患者15例,PI-LL-患者40例,PI-LL+患者末次隨訪時腰痛VAS評分較PI-LL-患者高(4.6±2.5 vs.2.9±2.1,P=0.015),下肢痛VAS評分和ODI無顯著性差異(P0.05)。散點圖及擬合曲線顯示腰痛VAS評分和ODI在PI-LL為15°~28°時較低,在15°~28°的19例患者與不在15°~28°的36例患者比較,術后腰痛VAS評分更低(P0.05),下肢痛VAS評分和ODI無顯著性差異(P0.05)。29例SVA50mm患者的ODI與17例50≤SVA80mm患者無顯著性差異(P0.05),9例SVA≥80mm患者的ODI高于50≤SVA80mm的患者(P0.01)。結論:L=PI±9°可能并不適合作為國人DLS患者的矯形目標,按照PI-LL=15°~28°的對應關系矯正腰椎前凸可獲得較好的療效;對于老年DLS患者而言,SVA=80mm作為矢狀位失衡的評價標準可能更加準確。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骨科;
【基金】:首都臨床特色應用研究專項基金資料助(編號:Z151100004015101)
【分類號】:R681.5
【正文快照】: 退變性腰椎側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常同時存在冠狀位和矢狀位上的畸形,與冠狀位失平衡相比,矢狀位失平衡對DLS患者的臨床癥狀影響更大[1~3]。腰椎前凸(lumbarlordosis,LL)對脊柱矢狀位平衡起到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LL減小是DLS患者常見的改變[4、5],術中對LL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偉峰;李波;周焯家;丁一;吳興林;;退行性腰椎側凸的臨床特點及手術療效觀察[J];重慶醫(yī)學;2013年21期
2 張強,,肖子范,張佐倫,張進祿;成人退行性腰椎側凸癥[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1994年04期
3 羊明智;彭立軍;胡文凱;劉騫;;退行性腰椎側凸的手術治療選擇[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4年13期
4 劉憲義;李淳德;李宏;孫浩林;;退行性腰椎側凸的手術治療[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6年03期
5 張強;鄒德威;馬華松;海涌;彭軍;;退行性腰椎側凸的手術治療[J];頸腰痛雜志;2007年01期
6 張西峰;籍劍飛;王巖;肖嵩華;劉鄭生;張永剛;;微創(chuàng)技術聯(lián)合治療18例成人腰椎側凸[J];中國骨科臨床與基礎研究雜志;2013年04期
7 車立新;李坤;張元豫;李宏偉;;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合并腰椎側凸的手術治療[J];新疆醫(yī)學;2006年04期
8 王華東;史亞民;吳聞文;李利;侯樹勛;;退行性腰椎側凸手術適應證與方法選擇[J];中國骨腫瘤骨病;2008年02期
9 黃偉敏;于秀淳;梁進;宋若先;;退行性腰椎側凸的外科治療[J];脊柱外科雜志;2011年01期
10 朱道明;腰椎側凸蛛網膜下腔穿刺[J];廣州醫(yī)藥;1996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其昕;;退行性腰椎側凸癥的概念及其診治[A];2004年浙江省骨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2 孫志明;趙棟;鄧樹才;趙合元;;不同程度退行性腰椎側凸的術式選擇與療效分析[A];第18屆中國康協(xié)肢殘康復學術年會論文選集[C];2009年
3 王華東;侯樹勛;史亞民;李利;;退行性腰椎側凸手術適應癥與方法選擇[A];第八屆全國脊柱脊髓損傷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4 王華東;侯樹勛;史亞民;李利;;退行性腰椎側凸手術適應證與方法選擇[A];第十七屆中國康協(xié)肢殘康復學術年會暨第三屆海峽兩岸OS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5 江建明;金大地;陳建庭;瞿東濱;王吉興;蔣暉;毛仲軒;李勇;;老年退變性腰椎側凸伴失穩(wěn)癥外科治療探討[A];第八屆全國脊柱脊髓損傷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6 趙偉峰;周焯家;田曉濱;李波;彭智;羅春山;簡月奎;;退變性腰椎側凸的臨床特點及手術方案[A];2009第一屆貴州骨科論壇論文匯編[C];2009年
7 趙偉峰;周焯家;李波;田曉濱;簡月奎;;退變性腰椎側凸的臨床特點及手術方案[A];貴州省中西醫(yī)結合學會骨傷分會第二次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8 張偉;李明;朱曉東;吳大江;易紅蕾;陳家瑜;張滌清;;后路廣泛松解全椎弓根螺釘矯形治療成人特發(fā)性胸腰椎/腰椎側凸[A];第十九屆中國康協(xié)肢殘康復學術年會論文選集[C];2010年
9 陳天國;宋柏杉;王瑋琪;;退行性腰椎側凸性椎管狹窄的手術治療特點——附12例報告[A];2007年浙江省醫(yī)學會骨科學學術會議暨浙江省抗癌協(xié)會骨軟腫瘤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10 鄒慶;楊永宏;樓肅亮;張冬生;錢金黔;鄭杰;;退變性癥狀性腰椎側凸的手術治療[A];2008年浙江省骨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丁文元;退變性腰椎側凸病因和發(fā)展因素分析及手術治療策略[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2年
2 黃平;退變性腰椎側凸演變過程及相關生物力學機制的有限元分析[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桑亮;經后路責任節(jié)段減壓、長節(jié)段矯形固定融合治療退變性腰椎側凸[D];鄭州大學;2015年
2 郭召;退行性腰椎側凸與骨質疏松癥的相關性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0年
3 王俊生;退行性腰椎側凸的手術治療[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9年
4 王智方;經椎弓根內固定手術治療退行性腰椎側凸并椎管狹窄癥[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4年
5 唐金平;退變性腰椎側凸的影像學和臨床特點及相關性研究[D];南華大學;2012年
6 趙海博;退變性腰椎側凸影像學特點及其臨床表現(xiàn)的相關性研究[D];河南中醫(yī)學院;2014年
7 朱廣鐸;短節(jié)段和長節(jié)段固定融合治療退變性腰椎側凸的療效觀察[D];山東大學;2013年
8 謝冬曉;退變性腰椎側凸兩側椎旁肌退變及其相關因素分析[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3年
9 王亮;退變性腰椎側凸發(fā)病機制中腰椎小關節(jié)生物力學的作用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5年
10 曹來震;退變性腰椎側凸形成和發(fā)展的相關因素分析[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14552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waikelunwen/1145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