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核磁共振成像與光熱治療于一體的硫化銅納米粒子的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集核磁共振成像與光熱治療于一體的硫化銅納米粒子的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近年來提出的近紅外光介導的光熱治療,能夠?qū)δ[瘤組織進行定點清除并且對正常組織具有較低的毒副作用,為腫瘤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方法。為了降低光熱治療的毒副作用并且提高光熱殺傷效率,需要在治療前確認腫瘤在體內(nèi)的大小和位置,并且對光熱治療的過程進行實時的監(jiān)測。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種比較理想的能夠為光熱治療提供診斷輔助和實時監(jiān)測的成像模式。目前,一些同時具有光熱治療效果和核磁成像功能的多功能復合納米粒子被設(shè)計和開發(fā)出來,應用于腫瘤的診斷和治療。然而,成本高昂、制備過程繁瑣以及光熱穩(wěn)定性較差等不足,限制了這些納米材料的進一步應用。最新報道的半導體硫化銅納米粒子,制備工藝簡單、成本低廉、并且具有突出的光熱穩(wěn)定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成為了當今納米醫(yī)學領(lǐng)域研究的熱點。 本論文制備了一種集核磁共振成像與光熱治療于一體的新型硫化銅納米粒子,利用臨床上廣泛應用的核磁成像造影劑釓螯合物作為穩(wěn)定劑,修飾到硫化銅納米粒子的表面,從而實現(xiàn)MRI成像輔助監(jiān)測下的光熱治療,并且通過將這種小分子MRI造影劑與納米粒子相結(jié)合,延長其在體內(nèi)的循環(huán)時間,增強了造影劑的核磁成像效果。這種新型的硫化銅納米粒子粒徑約為12nm,不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穩(wěn)定性,并且能夠大大的提高核磁成像效果,其T1弛豫率(r1)為8.65mM~(-1)·s~(-1),約為臨床中使用的核磁造影劑的兩倍,另外,這種新型的硫化銅納米粒子能夠在近紅外光的介導下定點的殺傷腫瘤細胞,具有良好的光熱治療效果和突出的光熱穩(wěn)定性。 本論文工作通過將核磁造影劑和光敏材料的靈巧結(jié)合,,將光熱治療和核磁共振成像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把兩者的優(yōu)勢融合在一起,并且彌補了各自的不足,這種同時具有穩(wěn)定的光學特性、突出的核磁成像效果和良好的光熱治療效果的新型硫化銅納米粒子,在腫瘤的診斷和治療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關(guān)鍵詞】:硫化銅納米粒子 光熱治療 釓螯合物 核磁共振成像
【學位授予單位】: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R318.08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錄5-7
- 第1章 緒論7-24
- 1.1 課題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義7-8
- 1.2 國內(nèi)外研究進展8-22
- 1.2.1 近紅外光熱治療劑研究進展9-15
- 1.2.2 硫化銅納米粒子應用于腫瘤診斷和治療的研究進展15-18
- 1.2.3 核磁共振成像造影劑的研究進展18-22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內(nèi)容22-24
- 第2章 實驗材料與方法24-30
- 2.1 實驗材料24-25
- 2.1.1 實驗試劑24-25
- 2.1.2 實驗所用細胞系25
- 2.2 實驗儀器25
- 2.3 實驗方法與步驟25-29
- 2.3.1 基于釓螯合物的新型 CuS 納米粒子的制備與表征25-27
- 2.3.2 基于釓螯合物的新型 CuS 納米粒子生物相容性的研究27-28
- 2.3.3 基于釓螯合物的新型 CuS 納米粒子核磁共振成像效果的研究28
- 2.3.4 基于釓螯合物的新型 CuS 納米粒子光熱性能的研究28-29
- 2.4 本章小結(jié)29-30
- 第3章 基于釓螯合物的新型硫化銅納米粒子的制備與表征30-39
- 3.1 引言30-31
- 3.2 實驗結(jié)果與討論31-38
- 3.2.1 CuS@DPG 納米粒子的制備31-32
- 3.2.2 CuS@DPG 納米粒子粒徑分布與 Zeta 電位表征32
- 3.2.3 CuS@DPG 納米粒子透射電子顯微鏡表征32-33
- 3.2.4 CuS@DPG 納米粒子紫外-可見-近紅外吸收光譜表征33-35
- 3.2.5 CuS@DPG 納米粒子傅里葉紅外光譜表征35-36
- 3.2.6 CuS@DPG 納米粒子螯合釓離子含量測定36
- 3.2.7 CuS@DPG 納米粒子穩(wěn)定性考察36-38
- 3.3 本章小結(jié)38-39
- 第4章 基于釓螯合物的新型硫化銅納米粒子核磁共振成像與光熱性能的研究39-48
- 4.1 引言39
- 4.2 實驗結(jié)果與討論39-47
- 4.2.1 CuS@DPG 納米粒子生物相容性的研究39-41
- 4.2.2 CuS@DPG 納米粒子核磁成像效果研究41-42
- 4.2.3 CuS@DPG 納米粒子體外光熱升溫效果考察42-43
- 4.2.4 CuS@DPG 納米粒子光熱穩(wěn)定性考察43-45
- 4.2.5 CuS@DPG 納米粒子光熱細胞殺傷效果考察45-47
- 4.3 本章小結(jié)47-48
- 結(jié)論48-49
- 參考文獻49-60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及其它成果60-62
- 致謝6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資力;;廉價高效納米疫苗[J];技術(shù)與市場;2008年03期
2 ;納米醫(yī)學遭遇新挑戰(zhàn) 粒子蛋白層可被人體降解[J];納米科技;2009年05期
3 唐勝利,劉志蘇,艾中立,鄭從義,姚相杰,朱忠超;羥基磷灰石納米粒子誘導人肝癌細胞凋亡的研究[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04年10期
4 ;美科學家用納米技術(shù)治療毒癮[J];納米科技;2009年02期
5 周如梅;付愛玲;李曉榮;;靶腦型載藥納米粒子[J];生命的化學;2011年03期
6 楊菁;宋存先;王彭延;李擁軍;管珩;;載反義MCP-1納米粒子的制備及應用[J];醫(yī)學研究雜志;2002年04期
7 董晶瑩,劉寧;納米微粒在生物醫(yī)學領(lǐng)域的應用研究[J];國外醫(yī)學.生物醫(yī)學工程分冊;2005年04期
8 陳鐘;戴新征;;殼聚糖及其納米粒子在組織工程中的應用[J];國際生物醫(yī)學工程雜志;2006年01期
9 龍莉莉;肖波;;納米粒子——協(xié)助藥物透過血腦屏障的靶向載體[J];國際神經(jīng)病學神經(jīng)外科學雜志;2006年04期
10 丁茹茹;張英鴿;;納米粒子在肝癌靶向治療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生物技術(shù)通訊;2008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關(guān)卜源;池方麗;霍啟升;;單膠束模板二氧化硅納米粒子的合成與機理的研究[A];第十五屆全國分子篩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C];2009年
2 鄭亞萍;寧榮昌;李郁忠;;納米粒子對環(huán)氧樹脂性能的影響[A];新世紀 新機遇 新挑戰(zhàn)——知識創(chuàng)新和高新技術(shù)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上冊)[C];2001年
3 韓曉晶;黎廣;王云偉;楊恒權(quán);;SBA-16組裝鈀氮雜卡賓用于Suzuki反應:從分子配合物到納米粒子[A];第七屆全國催化劑制備科學與技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劉益春;劉玉學;呂友明;張吉英;申德振;鐘國柱;范希武;孔祥;;Zn離子注入SiO_2薄膜后退火形成球型ZnO納米粒子的結(jié)構(gòu)和紫外發(fā)光[A];新世紀 新機遇 新挑戰(zhàn)——知識創(chuàng)新和高新技術(shù)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上冊)[C];2001年
5 婁長春;石夢然;楊紅;劉貽堯;;多功能硅納米熒光粒子的制備、表征及應用[A];第九屆全國生物力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6 楊菁;武莉;唐麗娜;朱振峰;孫洪范;宋存先;王彭延;曾勇;朱文玲;;提高載基因納米粒子包埋率的實驗研究[A];第九屆全國生物材料學術(shù)會議(CBMS-9)論文集[C];2002年
7 楊菁;宋存先;郎曉謳;;p27kip1基因納米粒子在動物模型上的應用[A];天津市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2006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8 吳清洲;袁明永;;ZrO_2納米粒子在BaSO_4沉淀過程中的應用研究[A];第四屆全國顆粒制備與處理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1995年
9 王瑞娟;李敏;鄭紅梅;沈明;;Au@Ag納米粒子的綠色合成及SERS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十三屆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10 羅志輝;陳坤;吳寶林;原弘;陸冬蓮;韓鶴友;;金銀復合分子層納米粒子表面增強拉曼光譜研究[A];第十五屆全國光散射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軍事醫(yī)學科學院毒物藥物研究所研究員、科技處處長 毛軍文;關(guān)于納米粒子生物效應的系統(tǒng)專著:《納米毒理學》[N];科技日報;2009年
2 劉霞;美研制出新型納米粒子藥物遞送系統(tǒng)[N];科技日報;2009年
3 水吉;美發(fā)現(xiàn)新型納米粒子藥物遞送系統(tǒng)[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09年
4 劉霞;新納米粒子技術(shù)可有效攻擊癌細胞[N];科技日報;2011年
5 常麗君;新技術(shù)能快速描繪“雙面”納米粒子屬性[N];科技日報;2011年
6 余 名;納米粒子 涂在臉上的危險[N];大眾科技報;2004年
7 記者 葛進;日開發(fā)新型低成本熒光納米粒子[N];科技日報;2008年
8 記者 劉霞;美用納米粒子治療藥物上癮[N];科技日報;2009年
9 記者 葛進 陳超;日開發(fā)出制造納米粒子新方法[N];科技日報;2009年
10 記者 劉海英;納米粒子回收再利用有新法[N];科技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小明;直接甲酸燃料電池陽極催化劑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2 徐洪波;基于自組裝單層納米粒子構(gòu)筑抗反射結(jié)構(gòu)[D];吉林大學;2011年
3 賀永強;納米生物復合材料的制備與性能表征[D];天津大學;2010年
4 王冠男;磁性熒光復合納米粒子的合成及生物應用[D];吉林大學;2011年
5 羅曉剛;再生纖維素微球的制備、結(jié)構(gòu)和功能[D];武漢大學;2010年
6 龍學穎;靶向生長抑素受體的磁共振分子探針的制備、表征及體外細胞實驗[D];中南大學;2010年
7 成永強;利用滾環(huán)擴增和納米粒子均相無標記檢測核酸的研究[D];河北大學;2008年
8 程元榮;原位聚合法制備半導體納米粒子/聚合物雜化光學材料[D];吉林大學;2010年
9 張普;CO在貴金屬電極表面吸附及氧化的電化學原位表面增強拉曼光譜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0年
10 孫秀晶;有機玻璃/TiO_2復合材料改性及其三階光學非線性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莉;納米Fe_3O_4表面磁性殼層制備及SiO_2包覆的研究[D];濟南大學;2011年
2 張文星;具有磁性和光學特性的復合納米粒子的制備及性質(zhì)研究[D];河南大學;2010年
3 吳霞;乳液技術(shù)可控制備銀、聚苯乙烯納米粒子及機理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4 郭雷;弱外磁場下四氧化三鐵納米粒子的制備及磁液穩(wěn)定性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5 季玉玄;水溶性納米磁共振造影劑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6 吳鐸;銅納米粒子的制備及表面等離子共振特性[D];暨南大學;2010年
7 薛麗娜;二氧化硅熒光納米pH傳感器的研制及其在生物學中的應用[D];吉林大學;2011年
8 姜項福;基于壓電和電化學技術(shù)的細胞生物傳感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9 徐曉文;基于DNA寡聚核酸鏈和納米粒子體系對目標物的免標記比色測定[D];青島科技大學;2010年
10 王華;硅藻土和納米粒子混合填充牙體修復復合樹脂的制備及性能研究[D];東華大學;2011年
本文關(guān)鍵詞:集核磁共振成像與光熱治療于一體的硫化銅納米粒子的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4735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swyx/447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