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前方肌的影像解剖學研究及其臨床意義
本文關鍵詞:旋前方肌的影像解剖學研究及其臨床意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目的探討在腕關節(jié)標準側位平片及MRI上旋前方肌的正常表現及腫脹的臨床意義,并建立旋前方肌的正常值范圍及診斷標準,以期提高對腕部隱蔽性骨折的檢出率。方法對以單側腕部外傷就診的285例受檢者(男性131例,女性154例)拍攝腕關節(jié)標準正側位平片,并加照對側正常(未受傷和無其它腕部疾病史)腕關節(jié)標準側位平片(左腕132例,右腕153例),測量受檢者每側旋前方肌最大厚度(Biggest thickness of pronator quadratus,BTPQ)并觀察正常腕關節(jié)旋前方肌形態(tài)學表現。應用統(tǒng)計學方法比較不同性別間及不同旋前方肌形態(tài)間旋前方肌厚度之間的差異。并對20名志愿者行T1WI矢狀位MRI掃描,觀察旋前方肌形態(tài)學表現并與受檢者平片對照。6例因外傷側平片無骨折但旋前方肌明顯腫脹且伴有旋前功能障礙者,5例行MRI,1例行CT檢查。結果正常的旋前方肌的厚度(BTPQ)的平均值為(4.89±1.91)mm,其中旋前方肌厚度男性顯著大于女性(P0.01)。旋前方肌分為四型:A薄片型;B飽滿清晰型;C下部模糊型;D全部模糊型,MRI圖像旋前方肌的形態(tài)學表現與之相對應。薄片型、飽滿清晰型及下部模糊型的旋前方肌厚度男女之間都相差顯著(P0.01),全部模糊型因顯示不清,無法測得其旋前方肌厚度?傮w上薄片型分別與飽滿清晰型、下部模糊型旋前方肌厚度相差都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飽滿清晰型與下部模糊型旋前方肌厚度相差不顯著(P0.05)。骨折組旋前方肌最大厚度平均值為(7.69±2.61)mm。結論薄片型與飽滿清晰型較其它兩型多見,全部模糊型最少見,說明在正常人中旋前方肌前方的脂肪間隙多顯示清晰。當男性6mm,女性5mm時,臨床有外傷史和旋前障礙等體征,應作進一步檢查,以排除隱蔽性骨折的存在。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山東省醫(yī)學影像學研究所X線診斷研究室;
【關鍵詞】: 旋前方肌 X線攝影 磁共振成像 影像解剖學
【分類號】:R687.3
【正文快照】: 前臂與腕部外傷在臨床上極為常見,X線平片作為首選的檢查手段對明顯的骨折如Colles骨折可迅速明確診斷,但隱蔽性骨折在X線平片上容易漏診[1]。國外學者早在70年代就曾提出腕關節(jié)周圍的軟組織間接征象有助于檢測隱蔽性骨折[2],以旋前方肌腫脹征象最有意義。我們在工作中也據此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胡培忠;吳文洋;王祖飛;;雙下腔靜脈畸形的影象學診斷分析[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2 楊斌;趙敏;熊斌;;髂骨翼內入路開窗松質骨采取法[J];北京醫(yī)學;2008年03期
3 李淑芳;;采集橈動脈血與采集足背動脈血行血氣分析的比較研究[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1年09期
4 竇化平;;膝關節(jié)內側疼痛60例診治分析[J];當代醫(yī)學;2009年15期
5 陳革華;吳浩榮;龔漢昌;錢繼民;;賁門癌經腹切除術27例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0年10期
6 李森;閔少雄;張輝;付國建;王鵬程;靳安民;;被動應力訓練對兔岡上肌腱急性斷裂術后修復過程中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表達的影響[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年05期
7 陳其偉;馬廷齋;;腹腔鏡完全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中腹股溝區(qū)解剖的認識體會[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2年06期
8 劉玲;寧剛;李學勝;郭應坤;劉關鍵;;小兒動脈韌帶鈣化——一個正常的CT征象[J];放射學實踐;2009年08期
9 楊光;田民;;腰椎間孔注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60例的臨床觀察[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10 盧春萍;;手背靜脈穿刺致神經損傷的防治[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2年07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盧宗武;基于脈搏波阻抗譜的血液電特性無創(chuàng)檢測[D];天津大學;2007年
2 郭磊;汽車與兩輪車碰撞事故的仿真研究及應用[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3 李森;應力負荷下兔肩袖急性斷裂術后腱—骨修復的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馮麗媛;合谷刺電針動法對腦卒中后腕背伸功能恢復的臨床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2 董旭;基于正交設計的不同針刺方法對腦卒中后腕背伸功能重建及方案優(yōu)化的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3 李振寶;定點按壓正骨手法治療急性踝關節(jié)扭傷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4 肖智;組配式外固定架固定肩胛骨體部骨折的初步實驗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5 王玉良;基于sEMG的電針改善中風后腕背伸功能即刻效應的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6 郭猛;近端胃大部切除附加幽門成形對病人術后生活質量改善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7 王志成;前臂骨間后神經與肱骨外上髁關系的解剖學觀測及臨床意義[D];延邊大學;2011年
8 李剛;經椎前通路健側頸_7移位修復患側下干的神經匹配性研究[D];河北聯合大學;2011年
9 熊坤林;盆底薄層斷面解剖與恥骨直腸肌綜合征影像學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5年
10 弓健;雙側股骨近端DXA骨密度測量差異性的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孫鵬;賀永斌;曹樹偉;王大偉;;脊椎骨折的X線、CT及MRI影像學對比分析[J];吉林醫(yī)學;2006年09期
2 高西杰;葛英霖;李祖斌;;長骨骨化性纖維瘤的影像學診斷[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8年09期
3 孔慶聰;郭媛;王曉紅;鄧星河;郭月飛;;良性成骨細胞瘤的影像學表現[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8年10期
4 周四清;徐釤;徐健;賀洪德;;髓內高分化骨肉瘤的診斷和鑒別診斷[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8年12期
5 高鑫;龍廉國;劉小兵;;高場磁共振對骨挫傷的診斷價值[J];南華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年02期
6 彭仁政;吳耀賢;;成骨肉瘤比較影像學診斷價值探討[J];河南外科學雜志;2009年01期
7 王桂寧;張家雄;霍敏中;;軟骨母細胞瘤的影像診斷價值[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0年05期
8 吳仁昌;慕義;倪宏彬;白榮杰;;老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X線、CT和MRI診斷價值[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6年05期
9 楊永巖;皮厚山;許尚文;史震山;陳自謙;;骨惡性淋巴瘤的影像學診斷[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8年06期
10 張林海;肖承江;陳延;何忠利;陳秀萍;王忠信;吳政光;;X線、CT及MRI對脊椎骨折的診斷價值[J];中國現代醫(yī)生;2008年1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趙飛;;股骨頭缺血壞死的MRI表現特點及其在臨床診治中的作用[A];第二十四屆航天醫(yī)學年會暨第七屆航天護理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2 秦海松;朱衛(wèi);;低場MRI在膝關節(jié)骨挫傷中的診斷價值[A];第十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術研討會暨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研究與診斷學習班資料匯編[C];2009年
3 趙世華;蔣世良;陸敏杰;張巖;閆朝武;祁曉鷗;韋云青;曹程;;磁共振成像在異位心臟移植中的應用價值[A];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第十次全國心血管病學術會議匯編[C];2008年
4 馬海峰;王嵩;張世界;徐冰;;肛瘺十字掃描法MRI診斷[A];第十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術研討會暨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研究與診斷學習班資料匯編[C];2009年
5 石良喻;洪連旺;;MR在膝關節(jié)損傷中的臨床價值[A];第十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術研討會暨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研究與診斷學習班資料匯編[C];2009年
6 趙建農;劉小丘;吳碩琳;王宇田;;fMRI影像導航結合術中運動誘發(fā)電位監(jiān)護在腦皮質運動區(qū)病變手術中的應用[A];中國醫(yī)師協會神經外科醫(yī)師分會首屆全國代表大會論文匯編[C];2005年
7 趙建農;劉小丘;吳碩琳;王宇田;;fMRI影像導航結合術中運動誘發(fā)電位監(jiān)護在腦皮質運動區(qū)病變手術中的應用[A];海南省第二屆腫瘤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8 郭獻日;;胸部磁共振成像在放療中的價值[A];2006年華東六省一市暨浙江省放射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9 單軍;;MR擴散加權成像在椎體轉移瘤療效評價中的應用價值[A];第四屆中國腫瘤學術大會暨第五屆海峽兩岸腫瘤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10 謝波;周建生;;骨肉瘤侵襲范圍的MRI測量與確定合理切除平面的相關研究[A];第二屆華東地區(qū)骨科學術大會暨山東省第九次骨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張旭;MRI導航術開啟手術介入治療新時代[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2 李蘇玲;胸椎間盤突出并發(fā)弛緩性癱瘓1例探討[N];農村醫(yī)藥報(漢);2008年
3 劉志堅;易誤診為脊柱退行性疾病的腫瘤表現[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4年
4 健康時報記者 劉橋斌;MRI才是金標準[N];健康時報;2009年
5 馬曉靜 黃國英;經食管超聲心動圖保駕先心病手術[N];健康報;2006年
6 鄒松年;腰痛原因理不清 匆忙治療誤病情[N];農村醫(yī)藥報(漢);2007年
7 記者 徐述湘;胰腺外科領域兩大《指南》值得期待[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8 玉素甫;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康復治療[N];伊犁日報(漢);2006年
9 葛秋芳;有乳腺癌家族史者不宜做X光胸透[N];醫(yī)藥經濟報;2006年
10 方陵生 編譯;修復受損腦組織[N];文匯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程細高;SPIO標記BMSCs治療股骨頭壞死及其活體MR示蹤的實驗研究[D];南昌大學;2008年
2 楊長偉;人工腰椎間盤磁共振成像的實驗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9年
3 邊杰;肝移植受體血管術前MSCTA與3D-DCE-MRA評估及病理對照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5年
4 李穎智;骨巨細胞瘤蛋白質組學初步研究及臨床診斷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5 耿曉鵬;磁共振成像在膝關節(jié)外科的應用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6年
6 齊滋華;3T磁共振功能成像對肌骨腫瘤的應用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7 孫然;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骨隧道擴大的相關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7年
8 劉記存;頸髓壓迫性損傷的DTI動態(tài)演變規(guī)律及其病理學機制的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7年
9 陳長青;脂肪源性干細胞移植治療缺血性腦損傷的實驗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10 姜濱;肝硬化病人肝移植手術前后腦代謝及功能改變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上官景俊;軟骨母細胞瘤影像學表現[D];青島大學;2005年
2 李蒙;脊椎轉移瘤的影像學表現及對比研究[D];青島大學;2006年
3 崔久法;腰椎多發(fā)性骨髓瘤MR彌散加權成像研究[D];青島大學;2008年
4 王俊波;磁共振成像對骨關節(jié)軟組織腫瘤的診斷價值[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9年
5 韓成坤;磁敏感加權成像對彌漫性軸索損傷的診斷價值[D];山東大學;2009年
6 劉泉萌;中國人活體顱腦重要結構的影像學測量[D];山東大學;2005年
7 向芳友;自體與同種異體骨—髕腱—骨移植重建前交叉韌帶的對比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5年
8 陳國華;猴腦選擇性超深低溫斷血流復蘇的磁共振研究[D];昆明醫(yī)學院;2005年
9 李玉欣;MR擴散加權成像在脊髓型頸椎病中的初步臨床應用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10 王宇澤;MRI在診斷滑膜皺襞綜合征中的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7年
本文關鍵詞:旋前方肌的影像解剖學研究及其臨床意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3942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swyx/339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