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攜式人工泵肺的生物相容性評價
發(fā)布時間:2021-06-17 20:39
[目的]美國馬里蘭大學人工器官實驗室設計了高度整合磁懸浮泵的新型人工泵肺(Artificial Pump-Lung,APL)裝置。該裝置擬為各種原因導致的急性呼吸衰竭或需要肺移植的患者提供可長期攜帶的部分性心肺功能支持。本研究將對APL裝置的生物相容性特別是血液相容性進行長期存活的動物實驗研究,為最終實現(xiàn)臨床應用提供參考依據(jù)。[方法]在以羊為實驗動物的研究中,APL組(n=5)在全麻氣管插管條件下,通過外側切口,使APL裝置分別與右心房和肺主動脈連接。術后30天內靜脈持續(xù)滴注肝素進行系統(tǒng)抗凝,使ACT值維持在150-180秒。整個研究過程中APL的血泵的轉速依據(jù)設定的起始流量而設置在5000-6000rpm之間并保持恒定。手術對照組(n=3)只接受開胸手術,而無裝置的植入。分別比較各組內及兩組之間在研究期間內的器官功能狀態(tài),血細胞成分的改變等,同時通過血小板表面P-選擇素和血漿中可溶性P-選擇素對血小板激活情況進行評價。動物實驗終止后,對APL組動物實施大體解剖和組織切片觀察。最后對APL裝置進行表面血栓分布的評價以及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其纖維膜表面的細胞沉積情況。[結果]所有納入研...
【文章來源】:中南大學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93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言
第二章 APL裝置描述及設計性能
2.1 裝置描述
2.2 裝置設計性能參數(shù)
第三章 研究背景
3.1 APL泵血功能
3.2 APL氣體交換能力
3.3 紅細胞損傷程度
第四章 動物實驗部分
4.1 實驗方法和材料
4.1.1 實驗動物
4.1.2 手術方法和麻醉
4.1.3 術后照料及抗凝
4.1.4 終止實驗
4.1.5 使用的主要抗體和化學試劑
4.1.6 血液樣本采集及處理
4.1.7 APL裝置功能的體內評價
4.1.8 APL裝置對組織器官的影響
4.1.8.1 手術損傷評估
4.1.8.2 器官功能評價
4.1.8.3 器官組織學評價
4.1.9 APL裝置的血液相容性評價
4.1.9.1 血細胞成分計數(shù)
4.1.9.2 紅細胞損傷評價
4.1.9.3 血小板激活程度的評價
4.1.9.3.1 血小板數(shù)與可溶性P-選擇素的關系
4.1.9.3.1.1 獲取血小板
4.1.9.3.1.2 溶解血小板
4.1.9.3.1.3 雙抗體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血小板可溶性P-選擇素
4.1.9.3.2 流式細胞學檢測全血血小板表面P-選擇素
4.1.9.3.3 雙抗體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血漿可溶性P-選擇素
4.1.10 血栓形成評價
4.1.10.1 組織器官內血栓觀察
4.1.10.2 APL裝置可見血栓評價
4.1.10.3 中空纖維膜表面血液成分吸附觀察
4.2 統(tǒng)計方法
4.3 實驗結果
4.3.1 一般情況
4.3.2 術后抗凝
4.3.3 APL裝置的功能評價
4.3.3.1 血液流量
4.3.3.2 氧氣傳輸率和動靜脈血氧飽和度
4.3.4 APL裝置對組織器官的影響
4.3.4.1 手術損傷評價
4.3.4.2 肝臟功能評價
4.3.4.2.1 血清總蛋白水平和白/球蛋白比值
4.3.4.2.2 AST和ALT
4.3.4.3 腎臟功能評價
4.3.4.3.1 尿素氮和肌酐
4.3.4.4 重要器官的組織形態(tài)學觀察
4.3.5 APL裝置的血液相容性評價
4.3.5.1 血細胞成分計數(shù)
4.3.5.1.1 Hct
4.3.5.1.2 白細胞計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比值
4.3.5.1.3 血小板計數(shù)
4.3.5.2 PFH水平測定
4.3.5.3 血小板激活評價
4.3.5.3.1 血小板數(shù)與可溶性P-選擇素的關系
4.3.5.3.2 血小板表面P-選擇素
4.3.5.3.3 血漿中可溶性P-選擇素
4.3.6 血栓形成評價
4.3.6.1 APL組實驗動物大體解剖
4.3.6.2 APL裝置表面可視血栓評價
4.3.6.3 中空纖維膜表面細胞沉積
4.4 實驗討論
4.5 實驗結論
第五章 研究成果
第六章 研究結論
第七章 研究意義
參考文獻
綜述
第一章 人工氧合器的起源
第二章 人工氧合器的分類
第三章 膜氧合器的類型
3.1. 碟式膜氧合器
3.2 卷筒膜式氧合器
3.3 中空纖維膜肺
第四章 新一代膜氧合器
4.1 血管內膜氧合器
4.2 體外膜氧合器
4.3 可攜帶式膜氧合器
4.3.1 血流動力模式
4.3.2 連接模式
4.3.2.1 串聯(lián)式連接
4.3.2.2 并聯(lián)式連接
4.3.2.3 雜交型連接
4.3.2.4 微創(chuàng)型連接
第五章 人工肺的臨床應用
5.1 ECMO的臨床應用
5.1.1 呼吸功能支持
5.1.2 心臟功能支持
5.1.3 心肺復蘇支持
5.2 新一代人工肺的應用
5.2.1 微型膜氧合器系統(tǒng)
5.2.2 整合型人工泵肺
第六章 總結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終末期COPD的治療[J]. 梅早仙. 臨床肺科雜志. 2008(10)
[2]體外循環(huán)后肺損傷和肺保護的研究進展[J]. 李曉紅,黃元云. 中國體外循環(huán)雜志. 2008(01)
[3]108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肺內和肺外源性因素分析[J]. 上海市ARDS協(xié)作組,陸月明. 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 2007(05)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外科治療進展[J]. 譚群友,龔太乾,王如文,蔣耀光. 臨床外科雜志. 2004(05)
[5]體外循環(huán)源起及其啟示[J]. 葉椿秀. 中國體外循環(huán)雜志. 2003(01)
[6]1998—2003年北京地區(qū)重癥加強治療病房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流行病學調查[J]. 北京市科委重大項目MODS課題組,葛慶崗,朱曦,么改琦,王超,陰赪宏,呂旌喬,張淑文. 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 2007 (04)
本文編號:3235884
【文章來源】:中南大學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93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言
第二章 APL裝置描述及設計性能
2.1 裝置描述
2.2 裝置設計性能參數(shù)
第三章 研究背景
3.1 APL泵血功能
3.2 APL氣體交換能力
3.3 紅細胞損傷程度
第四章 動物實驗部分
4.1 實驗方法和材料
4.1.1 實驗動物
4.1.2 手術方法和麻醉
4.1.3 術后照料及抗凝
4.1.4 終止實驗
4.1.5 使用的主要抗體和化學試劑
4.1.6 血液樣本采集及處理
4.1.7 APL裝置功能的體內評價
4.1.8 APL裝置對組織器官的影響
4.1.8.1 手術損傷評估
4.1.8.2 器官功能評價
4.1.8.3 器官組織學評價
4.1.9 APL裝置的血液相容性評價
4.1.9.1 血細胞成分計數(shù)
4.1.9.2 紅細胞損傷評價
4.1.9.3 血小板激活程度的評價
4.1.9.3.1 血小板數(shù)與可溶性P-選擇素的關系
4.1.9.3.1.1 獲取血小板
4.1.9.3.1.2 溶解血小板
4.1.9.3.1.3 雙抗體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血小板可溶性P-選擇素
4.1.9.3.2 流式細胞學檢測全血血小板表面P-選擇素
4.1.9.3.3 雙抗體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血漿可溶性P-選擇素
4.1.10 血栓形成評價
4.1.10.1 組織器官內血栓觀察
4.1.10.2 APL裝置可見血栓評價
4.1.10.3 中空纖維膜表面血液成分吸附觀察
4.2 統(tǒng)計方法
4.3 實驗結果
4.3.1 一般情況
4.3.2 術后抗凝
4.3.3 APL裝置的功能評價
4.3.3.1 血液流量
4.3.3.2 氧氣傳輸率和動靜脈血氧飽和度
4.3.4 APL裝置對組織器官的影響
4.3.4.1 手術損傷評價
4.3.4.2 肝臟功能評價
4.3.4.2.1 血清總蛋白水平和白/球蛋白比值
4.3.4.2.2 AST和ALT
4.3.4.3 腎臟功能評價
4.3.4.3.1 尿素氮和肌酐
4.3.4.4 重要器官的組織形態(tài)學觀察
4.3.5 APL裝置的血液相容性評價
4.3.5.1 血細胞成分計數(shù)
4.3.5.1.1 Hct
4.3.5.1.2 白細胞計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比值
4.3.5.1.3 血小板計數(shù)
4.3.5.2 PFH水平測定
4.3.5.3 血小板激活評價
4.3.5.3.1 血小板數(shù)與可溶性P-選擇素的關系
4.3.5.3.2 血小板表面P-選擇素
4.3.5.3.3 血漿中可溶性P-選擇素
4.3.6 血栓形成評價
4.3.6.1 APL組實驗動物大體解剖
4.3.6.2 APL裝置表面可視血栓評價
4.3.6.3 中空纖維膜表面細胞沉積
4.4 實驗討論
4.5 實驗結論
第五章 研究成果
第六章 研究結論
第七章 研究意義
參考文獻
綜述
第一章 人工氧合器的起源
第二章 人工氧合器的分類
第三章 膜氧合器的類型
3.1. 碟式膜氧合器
3.2 卷筒膜式氧合器
3.3 中空纖維膜肺
第四章 新一代膜氧合器
4.1 血管內膜氧合器
4.2 體外膜氧合器
4.3 可攜帶式膜氧合器
4.3.1 血流動力模式
4.3.2 連接模式
4.3.2.1 串聯(lián)式連接
4.3.2.2 并聯(lián)式連接
4.3.2.3 雜交型連接
4.3.2.4 微創(chuàng)型連接
第五章 人工肺的臨床應用
5.1 ECMO的臨床應用
5.1.1 呼吸功能支持
5.1.2 心臟功能支持
5.1.3 心肺復蘇支持
5.2 新一代人工肺的應用
5.2.1 微型膜氧合器系統(tǒng)
5.2.2 整合型人工泵肺
第六章 總結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終末期COPD的治療[J]. 梅早仙. 臨床肺科雜志. 2008(10)
[2]體外循環(huán)后肺損傷和肺保護的研究進展[J]. 李曉紅,黃元云. 中國體外循環(huán)雜志. 2008(01)
[3]108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肺內和肺外源性因素分析[J]. 上海市ARDS協(xié)作組,陸月明. 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 2007(05)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外科治療進展[J]. 譚群友,龔太乾,王如文,蔣耀光. 臨床外科雜志. 2004(05)
[5]體外循環(huán)源起及其啟示[J]. 葉椿秀. 中國體外循環(huán)雜志. 2003(01)
[6]1998—2003年北京地區(qū)重癥加強治療病房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流行病學調查[J]. 北京市科委重大項目MODS課題組,葛慶崗,朱曦,么改琦,王超,陰赪宏,呂旌喬,張淑文. 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 2007 (04)
本文編號:323588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swyx/3235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