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因子在天皰瘡棘層松解和抗體產生中的作用
本文關鍵詞:I型膠原的提取及其組裝和表征,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第三軍醫(yī)大學》 2003年
細胞因子在天皰瘡棘層松解和抗體產生中的作用
王鷹
【摘要】: 目的:天皰瘡是一種自身抗體介導的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性大皰性皮膚病,以出現(xiàn)針對角質形成細胞表面橋粒成分的特異性IgG抗體引起棘層細胞松解為特征。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天皰瘡發(fā)病中同時存在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紊亂,天皰瘡患者皮損局部細胞因子水平增高,有明顯的炎癥細胞浸潤。B細胞產生自身抗體需要HLA-II限制性的CD4+T細胞的輔助,局部浸潤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表型提示Th2細胞在天皰瘡發(fā)病中起了重要作用。本實驗借助體外建立的天皰瘡器官模型,選取IL-2、IFN-γ(Th1型細胞因子)和IL-10(Th2型細胞因子)作為研究對象,觀察它們在棘層松解和B細胞抗體產生中的作用,為深入研究細胞免疫在天皰瘡發(fā)病中的作用及其生物學治療奠定基礎。 方法:用硫酸銨鹽析沉淀法和DEAE-32纖維素離子交換層析法純化天皰瘡患者血清,得到純化的天皰瘡抗體,加入正常人表皮片培養(yǎng)體系中,,建立天皰瘡體外器官培養(yǎng)模型。在此基礎上,單獨或共同加入不同濃度的IL-2、IFN-γ、IL-10,取培養(yǎng)24、48、72小時的皮片,組織病理H.E.染色觀察棘層松解程度;分離正常人PBMC與純化的天皰瘡抗原EC1-2、EC4共同培養(yǎng),同時加入不同濃度的IL-2、IFN-γ、IL-10,7天后取培養(yǎng)上清進行ELISPOT和間接ELISA法檢測其中的天皰瘡抗體量。 結果:1、天皰瘡器官培養(yǎng)模型組織病理可見棘細胞間隙增寬、表皮內裂隙形成、棘層松解和表皮內水皰形成等典型的天皰瘡病理改變,隨加入天皰瘡抗體濃度的增加棘層松解的程度也加重;2、IL-2、IFN-γ濃度接近正常體內濃度時引起棘層松解的程度與無干預因素時接近;隨濃度增加、培養(yǎng)時間的延長表現(xiàn)出逐漸加強的促進棘層松解的作用,與IL-2相比,IFN-γ促進棘層松解的作用較輕,出現(xiàn)時間較晚;IL-10濃度接近正常體內濃度時表皮片棘層松解的程度比無干預因素時輕;隨濃度增加IL-10表現(xiàn)出逐漸加強的抑制棘層松解的作用,這種抑制作用在天皰瘡抗體濃度較高時有所減弱,隨培養(yǎng)時間的延長仍表現(xiàn)出較強的抑制作用;3、IL-2和IFN-γ對促進棘層松解沒有明顯的協(xié)同作用,IL-10能明顯抑制IFN-γ促進棘層松解的作用,低濃度的IL-10有協(xié)同IL-2促進棘層松解的作用,高濃度的IL-10則表現(xiàn)出明顯抑制IL-2促進棘層松解的作用;4、IL-2、IFN-γ、IL-10均有刺激B細胞產生天皰瘡抗體的能力,IL-2、IL-10表現(xiàn)出隨濃度增加而增強的促進B細胞抗體分泌的作用,IL-10濃度高于一定值后其促進作用不再增強,IFN-γ不表現(xiàn)促進B細胞抗體分泌的作用。 WP=8 結論:1、純化的天皰瘡抗體加入培養(yǎng)的表皮片中,可引起表皮的棘層松解和表皮內水皰形成,天皰瘡抗體的濃度和作用時間與表皮棘層松解的程度成正相關,體外天皰瘡器官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擬天皰瘡的病理改變;2、IL-10有隨濃度增加而增強的抑制Pab引起的棘層松解的作用,IL-2和IFN-γ有隨濃度增加而增強的促進Pab引起的棘層松解的作用,且IFN-γ的作用受IL-10的抑制,低濃度的IL-10有協(xié)同IL-2促進棘層松解的作用,高濃度時則發(fā)揮抑制作用;3、IL-2和IL-10具有隨濃度增加而增強的促進B細胞抗體產生的作用,但IL-10濃度高于一定值后促進作用不再增強,IFN-γ沒有明顯的促進B細胞分泌IgG的作用;4、天皰瘡是一種Th1/Th2混合失調性疾病,Th2型細胞因子在天皰瘡棘層松解和抗體產生中具有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Th2細胞在天皰瘡發(fā)病早期階段起重要作用。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第三軍醫(yī)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3
【分類號】:R758.6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劉晉宇,侯立中,顏煒群,楊同書;組織工程化人工復合皮膚的構建[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01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剛,程濱珠,周余來,楊同書,顏煒群;組織工程化人工皮膚的超微結構研究[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5年01期
2 馬剛,程濱珠,楊同書;組織工程化人工皮膚的細胞外基質功能研究[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5年04期
3 胡帥;叢亮亮;但年華;林海;唐國慶;但衛(wèi)華;;醫(yī)用生物皮片降解性能的研究[J];皮革科學與工程;2010年06期
4 沈磁石;王天理;吳道深;馬剛;;膠原蛋白制備基質網(wǎng)架對成纖維細胞增殖的影響[J];中國熱帶醫(yī)學;2006年06期
5 周余來,侯立中,劉晉宇,陳昕,章培標,顏煒群,楊同書;以殼多糖為基質網(wǎng)架構建大鼠組織工程皮膚[J];生物醫(yī)學工程與臨床;2003年02期
6 張念榮;王全杰;;蛋白生物膜材料的研究及應用進展[J];皮革科學與工程;2012年06期
7 于淑賢;膠原在皮膚替代物中的應用現(xiàn)狀及研究進展[J];陜西科技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8 江智茂;程濱珠;馬剛;李建軍;陳■成;周余來;;角質形成細胞的培養(yǎng)及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表達[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年03期
9 宋維旭;伍津津;趙曉云;朱堂友;楊桂紅;;不同類型膠原蛋白構建的組織工程皮膚收縮情況研究[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9年01期
10 于淑賢;膠原在皮膚替代物中的應用現(xiàn)狀及研究進展[J];中國皮革;2005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郭瑞;基因活性真皮替代物的構建及其用于皮膚再生的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2 魯紅;應用組織工程方法促進牙周組織再生的實驗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2年
3 王碧;制革廢棄物提取的膠原特性及與多糖共混生物膜材料的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4 丁國斌;人胎兒表皮干細胞的分離培養(yǎng)、基因轉染及向毛囊的定向分化[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4年
5 馬列;膠原基組織工程真皮支架的構建[D];浙江大學;2004年
6 陶克;人胎兒皮脂腺細胞和汗腺細胞的體外分離培養(yǎng)和人胎兒表皮干細胞向毛囊、皮脂腺和汗腺誘導分化的初步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艾劍雄;擴張器周圍構建的自體復合皮修復創(chuàng)面的實驗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1年
2 胡學慶;膠原——殼聚糖多孔膜的生物相容性研究[D];浙江大學;2002年
3 陸新;膠原—殼聚糖人工皮膚替代物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學;2003年
4 閆國和;人羊膜基質負載小香豬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與表皮細胞移植對難愈性創(chuàng)傷促愈的實驗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3年
5 龔立;甲殼素人工皮膚的研究及臨床應用[D];安徽醫(yī)科大學;2005年
6 陳軼欣;膠原—殼聚糖/硅橡膠雙層人工皮層大動物體內移植實驗及生物學行為觀察[D];浙江大學;2006年
7 陸璐;I型膠原的提取及其組裝和表征[D];東南大學;2006年
8 孫錦章;膠原—殼聚糖/纖維蛋白膠不對稱支架的制備及其在組織工程皮膚構建中的應用[D];浙江大學;2007年
9 呂榮暉;復合移植用膠原真皮支架的制備研究及其性能表征[D];山東大學;2007年
10 宋維旭;牛肌腱膠原的提取及生物相容性的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馬剛,楊同書,顏煒群,張林,侯立中;復合培養(yǎng)人工皮膚的制備[J];中華皮膚科雜志;1998年02期
2 蘇波;趙雪蓮;張仕敏;張素貞;葛繩德;;表皮細胞培養(yǎng)與移植研究——表皮細胞分離技術[J];中華整形燒傷外科雜志;1996年02期
3 王旭,王甲漢,吳軍,趙陽兵,趙雄飛;復合皮的制作與臨床應用[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1997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常建民;;棘層松解性棘細胞瘤[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7年09期
2 景穩(wěn)心;;持久性棘層松解性皮病與光線性損傷的關系[J];國際皮膚性病學雜志;1985年01期
3 劉毅;;小皮角樣痣:一種新的棘層松解病[J];國際皮膚性病學雜志;1991年03期
4 蔡林;;對常建民關于《棘層松解角化不良性表皮痣并發(fā)色素性毛表皮痣》一文不同意見的答復[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6年10期
5 曹宏康;口腔上皮棘層松解瘙癢癥——氯苯砜治療有效[J];國外醫(yī)學.口腔醫(yī)學分冊;1978年04期
6 李伯壎;早期落葉性天皰瘡中嗜伊紅細胞性海綿形成[J];國際皮膚性病學雜志;1979年04期
7 鄭沛樞;;棘層松解性脂溢性角化病[J];國際皮膚性病學雜志;1987年03期
8 趙廣;;脂溢性角化病的一種棘層松解性變異[J];國際皮膚性病學雜志;1987年06期
9 陳謙明,李秉琦,賈問炬;天皰瘡基礎研究新進展[J];國外醫(yī)學.口腔醫(yī)學分冊;1991年06期
10 常建民;;對《棘層松解角化不良性表皮痣并發(fā)色素性毛表皮痣》一文的不同意見[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6年1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賀雪文;吳芝英;;暫時性棘層松解性皮病一例報告[A];2001年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1年
2 齊欣;;Hailey-Hailey病1例[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3 丁曉嵐;蔡林;杜鵑;張建中;;棘層松解角化不良性表皮痣合并色素性毛表皮痣1例[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4 段逸群;;大皰性皮膚病及中西醫(yī)治療(提綱)[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第四次學術年會;全國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皮膚病診療新進展高級研修班論文集[C];2007年
5 魏兵;李新軍;步宏;張紅英;;含有鱗狀細胞癌成份的乳腺化生性癌[A];中華醫(yī)學會病理學分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6 牛國強;;對布魯氏菌病的調查研究[A];2009新華杯迎國慶60周年畜牧獸醫(yī)科技論文集[C];2009年
7 李金花;林星;陳爽;張慶鎬;;五種結核分枝桿菌分泌性蛋白的純化及其血清學特性的研究[A];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地區(qū)遺傳學研究進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9年
8 韓聰;張耀洲;;家蠶OCIAD2基因的原核表達及相關研究[A];華東六省一市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2009年學術交流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9年
9 劉霞;賈汝琳;趙金霞;栗占國;;抗突變型瓜氨酸化波形蛋白抗體在早期類風濕關節(jié)炎中的診斷意義[A];全國臨床免疫檢驗研討會暨第六屆全國臨床免疫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10 王維;王靜;劉春紅;ITALIANI,Paola;BORASCHI,Diana;馬世平;瞿滌;;穿心蓮內酯對小鼠巨噬細胞活化及特異性抗體應答的影響[A];第五屆全國中醫(yī)藥免疫學術研討會——暨環(huán)境·免疫與腫瘤防治綜合交叉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盧國強;[N];中國畜牧獸醫(yī)報;2005年
2 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計免科主治醫(yī)師 陳長;[N];大眾衛(wèi)生報;2006年
3 胥金章 黃顯斌;[N];科技日報;2003年
4 王振坤;[N];家庭醫(yī)生報;2007年
5 記者 張可喜;[N];新華每日電訊;2002年
6 藍琴;[N];中國婦女報;2005年
7 張立平;[N];天津日報;2004年
8 浦 汶;[N];大眾科技報;2003年
9 陶錦琰;[N];中國醫(yī)藥報;2000年
10 記者 李天舒;[N];健康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淑華;天皰瘡發(fā)病機理的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1年
2 周俊平;HAI-TMIP抗體對人非小細胞肺癌血管內皮細胞作用及其機制的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8年
3 姜大峰;單分子檢測結合熒光顯微術定量抗體[D];山東大學;2010年
4 陳功;神經突觸前膜胞內蛋白(Munc18)抗體慢性點燃致癇大鼠及其致癇機制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5 肖非;Claudin一1抗體應用于抑制丙型肝炎感染的體外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6 劉朝普;MG胸腺骨骼肌抗原表達及相應抗體改變的臨床意義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5年
7 楊子義;肺腫瘤放射免疫顯像的應用和核素放射治療的實驗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1994年
8 胡振林;DNA免疫激活序列特異性結合蛋白的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1年
9 封啟龍;心肌鈉-鈣交換體基因片段的克隆與表達和抗α重復序列抗體的制備與功能特性的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3年
10 邵建國;人胰腺癌Hedgehog信號轉導途徑膜蛋白受體PTCH重組蛋白的克隆、表達、多抗血清制備[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鷹;細胞因子在天皰瘡棘層松解和抗體產生中的作用[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3年
2 劉玉華;雞恒定鏈基因的克隆、表達及其抗體制備[D];安徽農業(yè)大學;2004年
3 尤海芹;氰戊菊酯免疫分析化學研究[D];揚州大學;2005年
4 陳小鋒;克倫特羅免疫分析化學研究[D];揚州大學;2005年
5 壽佩勤;糖萜素對小鼠細胞和體液免疫功能的影響[D];浙江大學;2005年
6 胡春艷;衣原體噬菌體Vp1蛋白的表達、提純及雜交瘤細胞的培養(yǎng)[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8年
7 凌珊珊;禽呼腸孤病毒σC基因的克隆表達及其免疫原性初步研究[D];四川農業(yè)大學;2008年
8 田露芳;制備人源性TNF-α單克隆抗體治療變應性鼻炎[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9年
9 王愛華;EDS-76病毒檢測方法的研究[D];河北農業(yè)大學;2005年
10 馮媛;抗體序列結構分析系統(tǒng)的建立與應用[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5年
本文關鍵詞:I型膠原的提取及其組裝和表征,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2146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swyx/221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