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光子顯微技術用于人體組織診斷的研究
本文選題:多光子顯微術 + 雙光子激發(fā)熒光; 參考:《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摘要】:基于雙光子激發(fā)熒光(TPEF)和二次諧波(SHG)成像的多光子顯微技術(MPM),能夠同時清晰的呈現細胞種類和細胞外基質成分,在人體組織的無損診斷中它將成為一個重要的診斷工具。因為多光子顯微成像技術擁有較深的成像穿透深度,較少的失焦光漂白和較低的光毒性,這使它更適合用來做活體研究。本論文旨在將該技術用于人體皮膚真皮、結腸的黏膜下層和胃組織的研究。通過系統分析,觀測并研究不同組織膠原和彈力纖維成分的微觀結構,從膠原和彈力纖維的形態(tài)特征的變化等要素中獲得了評價區(qū)分病變的和正常的人體組織的指標。研究表明基于雙光子激發(fā)熒光和二次諧波成像的多光子顯微技術在胃、腸的黏膜組織和人體的皮膚組織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中有著極其重大的應用價值,可提供一種實時無損的活體診斷方法。
[Abstract]:Multiphoton microscopy based on two-photon excited fluorescence (TPEF) and second harmonic SHG imaging can clearly present cell types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components at the same time. It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diagnostic tool in the nondestructive diagnosis of human tissues.Because multiphoton microimaging technology has deeper imaging penetration depth less defocus bleaching and lower phototoxicity it is more suitable for in vivo research.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pply this technique to the study of submucous and gastric tissues in human dermis, colon and colon.Through systematic analysis, the microstructure of collagen and elastic fiber components in different tissues were observed and studied. From the changes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llagen and elastic fibers, the indexes to evaluate and distinguish pathological and normal human tissues were obtained.It has been shown that multiphoton microscopy based on two-photon excitation fluorescence and second-harmonic imaging is of great value in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gastric and intestinal mucosal and human skin tissue diseases.A real-time and non-destructive method for living diagnosis can be provided.
【學位授予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R318.5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羅福成;二次諧波成像技術臨床應用進展[J];人民軍醫(yī);2001年05期
2 朱霆,陳宇翔,朱永勝,錢蘊秋;超聲診斷儀中的背向散射與二次諧波成像技術[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1998年S1期
3 馬勇;馬青玉;章東;龔秀芬;劉曉宙;;超諧波聲場及其生物組織成像的理論及實驗研究[J];聲學學報(中文版);2006年05期
4 何正權;二次諧波的概念及在超聲診斷中的作用機理[J];中國醫(yī)療器械信息;1998年01期
5 朱紅軍,汪太平;二次諧波經靜脈左心造影劑的研究[J];現代診斷與治療;2001年05期
6 靳巧鋒;鐘躍;羅祥林;羅燕;彭玉蘭;;共聚物微泡造影劑的制備與體外二次諧波特性研究[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08年01期
7 吳正華;堯德中;;不同顏色單色光產生的穩(wěn)態(tài)視覺誘發(fā)電位的比較[J];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雜志;2008年05期
8 朱紅軍,汪太平;二次諧波超聲心動圖技術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02年07期
9 李飛;謝理哲;李德玉;汪天富;林江莉;;超聲造影劑微泡動力學模型的對比研究[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7年02期
10 向宇;孫劍;齊憲榮;;脂質包膜微泡超聲造影劑基礎物理和聲學性質以及體外造影增強實驗(英文)[J];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0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梁顯鋒;張世昌;劉濮鯤;;Ka波段二次諧波回旋速調管放大器的PIC模擬[A];中國電子學會真空電子學分會——第十四屆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錢超文;徐棟;陳麗羽;王立平;;二次諧波結合彩色多普勒對乳腺癌診斷的研究[A];2004年浙江省超聲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4年
3 楊金生;陳慶有;張晉林;;寬帶行波管中線路色散對二次諧波的抑制[A];中國電子學會真空電子學分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01年
4 朱曉峰;章東;龔秀芬;;基于角譜方法的二次諧波聲場的研究[A];中國聲學學會2003年青年學術會議[CYCA'03]論文集[C];2003年
5 鄧明晰;;SH板波二次諧波積累增長效應的實驗觀察[A];2008年全國聲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8年
6 王子宇;;Gunn器件基、諧波特性研究[A];1985年全國微波會議論文集[C];1985年
7 嵇斗;王向軍;;基于諧波分析的電流傳感器設計研究[A];第六屆全國信息獲取與處理學術會議論文集(1)[C];2008年
8 嵇斗;王向軍;;基于二次諧波分析的電流傳感器設計研究[A];2008中國儀器儀表與測控技術進展大會論文集(Ⅰ)[C];2008年
9 卞強;張民;楊濤;;基于二次諧波的磁調制式電流傳感器的研究[A];現代船舶機電維修技術(2005)[C];2005年
10 郭俊;;電子束流激發(fā)靜電波的一維粒子模擬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8條
1 江西 劉書友;淺議諧波[N];電子報;2004年
2 成都 英子;電子管電路基礎知識(二十九)[N];電子報;2007年
3 成都 英子;電子管電路基礎知識(三十四)[N];電子報;2008年
4 廣東 徐成岳;廣播接收機輻射騷擾的抑制[N];電子報;2007年
5 桃源;用中國的燈管照亮中國[N];廠長經理日報;2000年
6 ;實現基站共址建設[N];人民郵電;2002年
7 劉霞;新非線性設備讓光線操縱變得簡單[N];科技日報;2011年
8 成都 鄭國川;淺淡負反饋(之三)[N];電子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梁顯鋒;8mm二次諧波三腔回旋速調管放大器的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電子學研究所);2004年
2 鄧開發(fā);光子晶體的非線性光學特性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3 韓莉坤;新型有機二階非線性光學材料的設計制備與性能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
4 馬晶;高重復率啁啾脈沖放大系統及飛秒光參量放大系統的研究[D];天津大學;2005年
5 陳開盛;光漂白對聚合物二次諧波和熱光效應的影響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6 徐晗;超短脈沖激光在二階非線性介質中的時空調制及其應用[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李修;全固態(tài)高功率Nd:YAG激光器及其二次與四次諧波產生的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8 郝召鋒;材料的表面特性與有機材料的光學性質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吳正華;穩(wěn)態(tài)視覺誘發(fā)電位在腦機接口及認知過程中的應用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
10 鄧廣福;基于可調諧激光光譜的礦井瓦斯氣體傳感系統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鐘家照;多光子顯微技術用于人體組織診斷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2 劉玉春;多光子成像技術用于腸癌的早期診斷[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3 雷朝軍;8mm二次諧波回旋速調管模擬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7年
4 丁雪進;行波管諧波注入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5 陶良慧;三點式四象限脈沖整流器控制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8年
6 張林;齒輪副嚙合傳動的動力學特性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7 何靜;寬帶低噪聲磁通門傳感器[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7年
8 陳英;廣義菲波那契超晶格二次諧波譜的理論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9 張寶光;光折變微結構的制作與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10 桂重;高壓直流輸電系統鐵芯飽和型諧波不穩(wěn)定性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77004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swyx/1770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