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紋伊蚊嗅覺受體OR7的基因克
本文關鍵詞:白紋伊蚊嗅覺受體OR7的基因克隆、鑒定和初步功能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白紋伊蚊 嗅覺受體 克隆表達 表達差異 氣味識別
【摘要】:研究背景:蚊是一類重要的媒介昆蟲,它不僅叮咬人類,而且能夠傳染多種疾病,如登革熱、瘧疾、絲蟲病、黃熱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等,對人類的健康產(chǎn)生很大危害。蚊子的吸血,交配,產(chǎn)卵等主要依賴于其嗅覺系統(tǒng)。蚊的嗅覺系統(tǒng)主要包括嗅覺結合蛋白(odorant-binding proteins, OBPs)、嗅覺受體(odorant receptors, ORs)以及嗅覺受體神經(jīng)元(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s,ORNs),其主要分布在觸角、上頜須以及喙,其內(nèi)部含有多種形態(tài)各異的嗅覺感應器(簡稱嗅器)。在整個嗅覺發(fā)生過程中,嗅覺結合蛋白和嗅覺受體起著關鍵作用。因此,蚊嗅覺受體功能的研究,對蚊媒傳染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研究表明岡比亞按蚊含有79個嗅覺受體基因,埃及伊蚊含有131個嗅覺受體基因,淡色庫蚊含有180個嗅覺受體基因。對白紋伊蚊嗅覺受體基因(Ae. Albopictus olfactory receptor)的研究較晚,國內(nèi)對于白紋伊蚊嗅覺受體基因的研究至今仍是一片空白。直到2012年5月,世界上才有第一個白紋伊蚊嗅覺受體基因的研究報道,即白紋伊蚊嗅覺受體基因2(AalOr2),其編碼區(qū)有6個外顯子被5個內(nèi)含子分離,cDNA全長1556bp,最終的蛋白產(chǎn)物含376個氨基酸,且有7個跨膜區(qū)。 蚊Orco基因是蚊嗅覺受體基因家族的一部分,它能夠和嗅覺受體基因共同作用,識別氣味分子。果蠅,岡比亞按蚊,淡色庫蚊,埃及伊蚊的Orco基因分別是其嗅覺受體基因Or83b,AgOr7,CqOr7,AaeOr7當外界氣味分子進入蚊嗅覺系統(tǒng)時,氣味分子首先和嗅覺結合蛋白(OBP)結合,OBP將氣味分子運送至嗅覺受體(OR),由于嗅覺受體基因表達在嗅覺受體神經(jīng)元(ORN)細胞膜上,所以氣味分子的刺激可以改變ORN細胞膜離子通道的開放或者關閉,進而影響細胞膜內(nèi)外電壓的變化。嗅覺受體神經(jīng)元細胞膜電位的改變信號傳送到蚊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進而引起蚊行為的變化,對氣味分子是趨避或者被引誘。至于Orco基因是否可以增強嗅覺受體基因對氣味的識別能力,有待于進一步研究證明,現(xiàn)有研究表明Orco基因和Or基因共同作用對于氣味的識別能力具有選擇性。在對部分氣味分子的識別過程中,Orco基因確實可以增強Or基因對于氣味的識別能力,但是對于另一部分氣味的識別能力,Orco基因對Or的增強作用不是很理想。 避蚊胺(DEET)是常用的蚊媒趨避劑,已廣泛使用近六十年,它可以擾亂蚊子對于人汗液氣味分子的識別功能,起到趨避的效果。吲哚類氣味分子是一種重要的蚊媒引誘劑,吲哚在人體汗液氣味分子占近30%。在用近30種氣味分子刺激白紋伊蚊嗅覺受體基因Or2和黑腹果蠅Orco基因共表達的人類胚胎腎細胞(HEK293)時,其胞內(nèi)鈣離子的濃度在吲哚刺激下達到最高,這證實了白紋伊蚊嗅覺系統(tǒng)對吲哚的反應很強烈,當然,在幼蟲行為實驗中,也證實了吲哚對于白紋伊蚊幼蟲的吸引作用;诖,本研究用避蚊胺(DEET)和1-甲基3-吲哚兩種氣味分子刺激白紋伊蚊嗅覺受體基因Or7單獨表達和其與岡比亞按蚊Orco基因共表達的HEK293細胞,研究表明:在氣味分子1-甲基-3-吲哚刺激下,胞內(nèi)鈣離子的濃度逐步上升至峰值;相反,在避蚊胺(DEET)刺激下,其胞內(nèi)鈣離子濃度不斷下降至基線值以下。 蚊嗅覺基因對于氣味分子濃度變化的識別是蚊媒嗅覺系統(tǒng)研究的一個熱點。在用五種相同濃度10-3氣味分子刺激埃及伊蚊嗅覺受體基因AaeOr2和AaeOr7共表達的爪蟾卵母細胞時,發(fā)現(xiàn),細胞對于避蚊胺(DEET)的反應最為強烈。同樣的結果也出現(xiàn)在埃及伊蚊嗅覺受體基因AaeOr8和AaeOr7共表達的爪蟾卵母細胞中。有趣的是,當用氣味分子吲哚濃度為10-7M刺激兩組共表達的爪蟾卵母細胞時,細胞對該濃度下吲哚的反應極其強烈,遠高于細胞在避蚊胺(DEET)為10-3M濃度刺激下的反應強度。盡管如此,當DEET濃度在10-10M增加到10-5M的過程中,細胞對DEET的反應也逐步增強,并在10-SM濃度時候達到峰值,同樣的變化趨勢也發(fā)生在吲哚的刺激下。更加有趣的是,AaeOr10和AaeOr7共表達的爪蟾卵母細胞中也出現(xiàn)相同的變化趨勢。這進一步證實了和埃及伊蚊嗅覺受體基因AaeOr7共表達的AaeOr2,AaeOr8,AaeOr10,具有相同的DEET氣味應答譜。 研究目的:本研究選擇了一個白紋伊蚊嗅覺受體基因Or7為研究對象,通過實驗技術等方法分析其可能含有的氣味識別功能及分子機制,為蚊媒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提供理論基礎。 研究方法: 1.白紋伊蚊嗅覺受體基因Or7的識別及編碼區(qū)全長序列的獲得。以本實驗室白紋伊蚊基因組測序數(shù)據(jù)為基礎,通過tBLASTn的方法,以埃及伊蚊Ors的氨基酸序列作為索引,對白紋伊蚊基因組DNA序列進行同源比對分析,找出白紋伊蚊嗅覺受體基因Or7的部分序列。通過RT-PCR擴增獲得AalOr7編碼區(qū)序列全長,導入p-EASY質粒后測序鑒定,從而獲得AalOr7的編碼區(qū)cDNA序列全長。利用生物信息學技術對經(jīng)測序鑒定的AalOr7的ORF序列所推導編碼的氨基酸序列進行分析。 2.利用RT-PCR技術,分析AalOr7在白紋伊蚊不同發(fā)育時期及不同組織中的表達情況。 3.以AalOr7的ORF序列和pME18S真核表達載體的多克隆位點設計引物,以經(jīng)過測序鑒定的p-EASY-AalOr7質粒為模板,PCR擴增AalOr7的編碼區(qū)全長序列,將其連接到pME18S載體上,獲得重組質粒pME18S-AalOr7。 4.將真核表達載體pME18S-AalOr7轉染人類胚胎腎細胞HEK293細胞,通過RT-PCR鑒定其表達情況。 5.選擇1-甲基-3-吲哚,DEET等常用引誘趨避劑,刺激已表達真核表達載體pME18S-AalOr7的HEK293細胞,進而初步研究AalOr7對于氣味的識別功能。 研究結果: 1.測序獲得AalOr7基因的編碼區(qū)全長序列是1395bp,其推導的氨基酸序列長度為464aa.通過生物信息學技術分析發(fā)現(xiàn)其推導的氨基酸序列含有跨膜區(qū),可能屬于跨膜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對發(fā)現(xiàn),白紋伊蚊Or7與埃及伊蚊Or7之間的同源性為98%。 2.RT-PCR檢測白蚊伊蚊嗅覺受體基因Or7在幼蟲,蛹,成蚊等不同發(fā)育時期都有表達,且在雌蚊的嗅器(喙,觸角,上頜須)中表達明顯,但在雄蚊中的表達量偏低。 3.連接得到真核表達載體pME18S-AalOr7。 4.通過RT-PCR鑒定白紋伊蚊Or7在HEK293細胞中表達明顯。 5.在1-甲基-3-吲哚、DEET刺激下,利用鈣成像技術,初步檢測HEK293細胞胞內(nèi)鈣離子濃度的變化,發(fā)現(xiàn),AalOr7對鈣離子具有一定的調控功能,進而影響細胞對于氣味的識別能力。 研究結論: 1.成功構建白紋伊蚊嗅覺受體基因AalOr7的真核表達載體pME18S-AalOr7。 2.AalOr7在白紋伊蚊不同發(fā)育階段都有表達,且在雌蚊嗅器中表達明顯。 3.利用鈣成像技術初步分析白紋伊蚊嗅覺受體基因AalOr7具有對氣味的識別功能。
【關鍵詞】:白紋伊蚊 嗅覺受體 克隆表達 表達差異 氣味識別
【學位授予單位】:南方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R384.1
【目錄】:
- 摘要3-8
- ABSTRACT8-15
- 前言15-23
- 第一章 白紋伊蚊嗅覺受體Or7(AalOr7)的基因克隆、鑒定23-33
- 1 材料23-25
- 2 方法25-28
- 3 結果28-31
- 4 討論31-32
- 5 小結32-33
- 第二章 白紋伊蚊嗅覺受體Or7(AalOr7)的表達譜及生物信息學分析33-44
- 1 材料33-34
- 2 方法34-37
- 3 結果37-43
- 4 小結43-44
- 第三章 白紋伊蚊嗅覺受體基因Or7真核表達載體構建44-52
- 1 材料44-46
- 2 方法46-49
- 3 結果49-51
- 4 小結51-52
- 第四章 AalOr7對氣味識別初步功能分析52-76
- 1 材料52-55
- 2 方法55-59
- 3 結果59-71
- 4 討論71-74
- 5 小結74-76
- 參考文獻76-83
- 碩士期間發(fā)表的論文83-84
- 致謝84-85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穎穎;徐書法;Abebe J.Wubie;李薇;國占寶;周婷;;昆蟲嗅覺相關蛋白及嗅覺識別機理研究概述[J];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2013年05期
2 王培丹;易欣;王政;齊江衛(wèi);翁群芳;桑松;;昆蟲嗅覺感受機制的研究進展[J];貴州農(nóng)業(yè)科學;2014年03期
3 尹淑艷;周成剛;劉慶信;;昆蟲非典型嗅覺受體Orco的功能和分子結構研究進展[J];昆蟲學報;2013年10期
4 石雷;王妍;劉靜;;La_2O_3對Ag/SiO_2催化劑氣相合成3-甲基吲哚的促進作用[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04期
5 金俊彥;張亞楠;楊科;高建清;董雙林;;大螟2個普通氣味結合蛋白基因的分子克隆及表達動態(tài)分析[J];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4年01期
6 秦浩;于艷雪;馬菲;張俊華;葉保華;陳乃中;;歐洲型舞毒蛾氣味受體基因OrCo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應用昆蟲學報;2014年01期
7 宋月芹;解幸承;董鈞鋒;仵均祥;;梨小食心蟲氣味結合蛋白GmolOBP3的cDNA克隆、表達譜及結合特性分析[J];昆蟲學報;2014年03期
8 李薇;黃家興;Abebe Jenberie WUBIE;薛菲;國占寶;周婷;徐書法;;中華蜜蜂囊狀幼蟲病毒北京分離株VP1蛋白基因序列特征及原核表達[J];昆蟲學報;2014年04期
9 劉寧燦;張進;王桂榮;劉楊;嚴善春;;棉鈴蟲普通氣味受體基因HarmOR9和HarmOR29的克隆和組織表達分析[J];昆蟲學報;2014年05期
10 蔡俊;楊紅霞;吳啟松;董小林;;南瓜實蠅觸角超微結構觀察及其與桔小實蠅觸角形態(tài)的比較[J];環(huán)境昆蟲學報;2014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鄭清川;;雙翅目致病蚊類氣味結合蛋白pH值調控機理的理論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計算(機)化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劉召;臍橙螟蛾對植物源揮發(fā)氣味物質的感受機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1年
2 賀鵬;甜菜夜蛾和斜紋夜蛾觸角酯酶及褐飛虱氣味結合蛋白的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2年
3 谷少華;小地老虎性信息素通訊的分子和細胞機制[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13年
4 王冰;華北大黑鰓金龜嗅覺相關蛋白互作機制研究[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13年
5 王翔;麗蠅嗅覺共同受體Orco的克隆、鑒定及其功能研究[D];中南大學;2013年
6 郭梅;蝗蟲離子型受體和信息素結合蛋白的鑒定及功能研究[D];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2014年
7 褚雯婷;幾種疾病相關重要蛋白的結構性質及作用機理的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8 Tofael Ahmed;腰帶長體繭蜂嗅覺相關蛋白基因的鑒定和功能驗證[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雪瑩;苜蓿盲蝽兩種氣味結合蛋白功能的初步研究[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11年
2 王海亭;亞洲玉米螟GOBPs和18SrRNA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與表達[D];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3 李曉瑞;家蠶膜蛋白觸角結合蛋白(ABP)的純化及功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3年
4 伊茂修;家犬嗅覺受體基因的空間表達差異及進化分析[D];曲阜師范大學;2013年
5 劉玲玲;家蠶膜蛋白BmOBP2的分離純化及結晶條件初探[D];浙江理工大學;2012年
6 黃剛;Presenilins-1/2雙基因敲除對小鼠嗅覺功能的影響及其機制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7 張林雅;中華蜜蜂兩種嗅覺相關蛋白的基因克隆與功能研究[D];中國計量學院;2013年
8 陳玲;桔小實蠅為害柑橘的生物學特性及其嗅覺感受機制研究[D];中國計量學院;2013年
9 董海波;稻縱卷葉螟信息素結合蛋白基因的克隆與分析[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3年
10 黃興龍;蘋果蠹蛾氣味受體2基因的原核表達與鑒定[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87025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shiyanyixue/870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