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性牙周炎大鼠模型及miR-23a慢病毒轉染大鼠成骨細胞的建立
發(fā)布時間:2017-07-30 15:01
本文關鍵詞:實驗性牙周炎大鼠模型及miR-23a慢病毒轉染大鼠成骨細胞的建立
更多相關文章: 實驗性牙周炎 動物模型 骨吸收 miR-23a 成骨細胞
【摘要】:在各種頜骨、牙周、根尖周慢性炎癥中,病灶區(qū)都會形成病理性的骨吸收,其中尤以牙周炎癥骨吸收最為嚴重廣泛。牙周病是一種影響牙齒支持組織的感染性疾病,表現(xiàn)出廣泛的臨床、微生物和免疫學臨床特征,并與多層面的特異性感染因子、宿主免疫反應、環(huán)境因素及遺傳易感性等因素的動態(tài)交聯(lián)反應相關。牙周治療的理想目標是牙周再生,即“完全的牙周結構與功能性再生”。 MicroRNA分子在1993年由Lee等首先發(fā)現(xiàn)存在于線蟲細胞內,繼而被證實廣泛存在于動、植物體內,是真核細胞中一類非編碼調節(jié)性RNA,成熟的microRNAs通過識別并結合靶向互補mRNA3`非翻譯端,遏阻蛋白翻譯和或調節(jié)mRNA的穩(wěn)定性,發(fā)揮廣泛的生物學作用,參與生物體的生長、發(fā)育、免疫防御、衰老、疾病等的過程,被認為是先前生理與疾病研究中所缺失的環(huán)節(jié)。Lee等通過基因芯片技術篩選出了正常與炎癥牙周組織中的差異表達MicroRNAs;Zhou等發(fā)現(xiàn)miR-18a等可促進牙周膜來源干細胞的骨向分化,而miR-23a參與調節(jié)成骨細胞的分化;Liu等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MicroRNAs可持續(xù)調節(jié)炎癥環(huán)境中牙周膜來源干細胞的生物學特性。 現(xiàn)在人們對炎癥骨吸收機制的認識并不完全,其中MicroRNAs是否起了作用?如果MicroRNAs在炎癥環(huán)境中調控骨改建,那么又是如何發(fā)揮作用的呢? 實驗目的 1觀察大鼠實驗性牙周模型中牙周炎癥環(huán)境中骨吸收的的發(fā)生、發(fā)展及自愈情況,為后期動物體內移植提供實驗基礎。 2建立下調和過表達miR-23a的大鼠成骨細胞,為后期體內移植做準備。 實驗內容 1采用結扎上頜右側第一磨牙的方法,誘導大鼠實驗性牙周炎的發(fā)生,32只雄性SD大鼠(第四軍醫(yī)大學動物中心)(200g±50g)隨機分為4組:結扎7天組;結扎28天組;結扎28天后繼續(xù)喂養(yǎng)7;結扎28天繼續(xù)喂養(yǎng)28天;實驗結束后取頜骨-牙體-牙周聯(lián)合樣本,做micro-CT掃描,用于作三維影像重建測量;脫鈣后石蠟包埋切片,用于HE染色、OPG免疫組織化學染色、TRAP染色,觀察牙周炎癥和骨質吸收情況。 2選用新生SD大鼠籽鼠顱骨,II型膠原酶聯(lián)合EDTA消化,改良組織塊法培養(yǎng)成骨細胞,取傳代第一代及第二代生長期細胞,經由ALP、茜素紅染色鑒定,MTT測其增殖率;慢病毒構建工作由上海吉凱基因化學技術服務公司完成,將獲得的慢病毒載體轉染成骨細胞,通過共聚焦顯微鏡觀察轉染結果并照相,并計算MOI值。 實驗結果 1(1)結扎7天組牙齦組織內炎癥浸潤,牙槽骨表面有破骨細胞生成,牙槽骨高度和根分叉下骨密度值稍下降,但與正常對照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結扎21天組炎癥范圍擴大,牙槽骨表面排列有大量破骨細胞,牙槽骨高度和骨密度值下降明顯,與正常對照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結扎21天后去結扎7天組炎癥減輕,但仍有大量破骨細胞排列于牙槽骨表面,牙槽骨吸收情況緩解,骨密度值稍上升,但與結扎21天組相比,,差異并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4)結扎21天后去結扎21組牙周組織基本恢復正常,偶見破骨細胞,牙槽骨高度和骨值密度值明顯增加,與結扎21天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ALP、茜素紅染色鑒定結果顯示所培養(yǎng)細胞具有成骨礦化能力,為成骨細胞樣細胞;共聚焦圖片顯示慢病毒轉染成功,且可持續(xù)表達。 結論 1利用結扎法可成功誘發(fā)大鼠牙周炎,去除結扎絲后,牙周炎癥得到控制,牙周組織的再生修復能力啟動,牙周骨質再生。 2成功分離、培養(yǎng)并建立慢病毒轉染的大鼠成骨細胞,miR-23a-up和MiR-23a-down慢病毒體系在轉染的成骨細胞及其傳代后的成骨細胞中均可持續(xù)表達。
【關鍵詞】:實驗性牙周炎 動物模型 骨吸收 miR-23a 成骨細胞
【學位授予單位】:第四軍醫(yī)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R781.42;R-332
【目錄】:
- 縮略語表4-5
- 中文摘要5-8
- Abstract8-11
- 前言11-13
- 文獻回顧13-23
- 實驗一 大鼠實驗性牙周炎模型的建立23-31
- 1 材料23
- 2 方法23-24
- 3 結果24-29
- 4 討論29-31
- 實驗二 MIR-23A慢病毒轉染大鼠成骨細胞的建立31-35
- 1 材料31
- 2 方法31-32
- 3 結果32-34
- 4 討論34-35
- 小結35-37
- 參考文獻37-44
- 個人簡歷和研究成果44-45
- 致謝45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孫嘉方;荊得寶;劉海江;李fE;王麗琴;王小平;;氯化鑭對大鼠實驗性牙周炎的治療作用[J];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2011年06期
2 程玨;李霞;孫克勤;任娟;王翔宇;;不同方法構建大鼠實驗性牙周炎模型的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07年09期
本文編號:59474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shiyanyixue/59474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