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癲癇模型腦組織中NOS的變化以及拉莫三嗪和NOS抑制劑L-NNA對腦部神經元變化的研究
本文關鍵詞:兔癲癇模型腦組織中NOS的變化以及拉莫三嗪和NOS抑制劑L-NNA對腦部神經元變化的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兔 癲癇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L-硝基-精氨酸 拉莫三嗪
【摘要】:本實驗成功制備了以兔為試驗動物的癲癇模型,并且分別選用拉莫三嗪和NOS抑制劑L-硝基精氨酸(L-NNA)對成功的癲癇兔模型進行比較治療。通過測定各組兔腦勻漿中NO含量、海馬及顳葉內NOS活性以及海馬內nNOS和iNOS這兩種陽性神經元的表達變化以探究癲癇發(fā)病機理與一氧化氮的關系和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劑L-NNA以及拉莫三嗪對其主要病變部位NO含量、NOS活性及神經元的影響。 采用LiCl-PILO對家兔進行腹腔注射重復刺激建立點燃模型,制備癲癇兔模型,并通過行為學及免疫組織化學方法對模型進行檢測。行為學檢測結果顯示,本試驗制備的癲癇兔模型有80%的兔達到成功模型標準,發(fā)作等級在III~IV之間。HE染色可見,海馬CA1和CA3區(qū)錐體細胞缺失,神經元排列紊亂,CA3區(qū)病變較明顯。免疫組織化學檢測結果顯示,海馬區(qū)免疫組化染色可見對照組內有神經元數量較多,胞漿濃染、軸突長度較長且突起較明顯的nNOS和iNOS免疫反應陽性神經元分布;而模型組海馬內nNOS和iNOS免疫反應陽性神經元與正常對照組相比,殘存的細胞免疫組化染色較淺,細胞體的輪廓和突起均不清晰,前期nNOS陽性神經元的表達明顯減弱,中后期iNOS免疫反應陽性神經元表達增加,,進一步驗證了模型的可靠性。 采用硝酸還原酶和生化檢測方法分別檢測各組兔海馬及顳葉內NO含量及NOS的活性變化。結果表明,在模型組中家兔腦組織的NO濃度NOS活性較正常對照組顯著高;模型組腦海馬及顳葉內NOS的活性從6h開始迅速升高,1d達到峰值,隨后逐漸降低,7d后基本恢復正常水平,但仍高于其它各組;拉莫三嗪治療組和L-NNA治療組上述指標則與模型組呈顯著性差異。各組家兔NOS活性的檢測結果表明,海馬及顳葉內TNOS活性強弱順序為:模型組拉莫三嗪治療組 L-NNA治療組正常對照組。各組兔海馬及顳葉內iNOS和cNOS的活性強弱順序都與TNOS基本一致。在腦組織中iNOS活性較弱,只有在癲癇模型組中iNOS活性與正常對照組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 利用SABC免疫組織化學法,在光鏡下對各組兔海馬內nNOS、iNOS兩種陽性神經元的形態(tài)結構和分布進行觀測。結果顯示:各組兔腦組織內nNOS和iNOS陽性神經元的表達與NO的含量及NOS活性在腦組織中的變化趨勢保持一致。癲癇模型組NOS陽性神經元的表達與對照組呈顯著差異,L-NNA治療組在6h-3d內NOS陽性神經元的表達與拉莫三嗪相比更接近對照組,拉莫三嗪治療組在3d后與L-NNA治療組相比更接近對照組。 結果表明:LiCl-PILO誘導的癲癇模型組海馬CA3區(qū)的神經細胞缺失、排列紊亂,腦勻漿內NO含量的增加,L-NNA治療組和拉莫三嗪治療組在各時間點顯著或極顯著低于癲癇模型組(P0.05或P0.01),NO的變化規(guī)律與NOS變化規(guī)律基本一致且成正相關;且海馬nNOS表達減弱和iNOS表達的增強,表明一氧化氮參與了EP模型的發(fā)病機制, NOS抑制劑L-NNA對海馬神經元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鑒于兔癲癇模型和EP患者之間的相似性,表明一氧化氮可能與該疾病的發(fā)病機理有關,推測可以使用NOS抑制劑-L-NNA作為開發(fā)EP藥物新的思路。
【關鍵詞】:兔 癲癇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L-硝基-精氨酸 拉莫三嗪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農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R742.1;R-332
【目錄】:
- 英文縮略表4-8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1 引言12-22
- 1.1 一氧化氮的概述12-16
- 1.1.1 一氧化氮的生物學特性12-13
- 1.1.2 一氧化氮的生物合成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分類13-15
- 1.1.3 一氧化氮合酶在腦內的分布15-16
- 1.2 癲癇的研究進展16-19
- 1.2.1 癲癇損傷腦組織機制16-17
- 1.2.1.1 興奮性機制增高16-17
- 1.2.1.2 抑制性機制降低17
- 1.2.2 癲癇模型的研究進展17-19
- 1.2.2.1 點燃模型17-18
- 1.2.2.2 海人酸模型18-19
- 1.2.2.3 匹羅卡品卡品癲癇模型19
- 1.2.2.4 癲癇小鼠模型19
- 1.3 NO 與癲癇19-20
- 1.4 拉莫三嗪與癲癇20-21
- 1.5 NOS 抑制劑與癲癇21-22
- 1.6 本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22
- 2 材料與方法22-28
- 2.1 試驗材料22-23
- 2.1.1 試驗動物22-23
- 2.1.2 主要試劑23
- 2.1.3 主要試驗儀器23
- 2.1.4 試驗場地及預備試驗23
- 2.2 試驗方法23-28
- 2.2.1 分組及其給藥方法23-24
- 2.2.2 動物模型的制備24
- 2.2.3 各組兔模型行為學檢測24
- 2.2.4 取材24-25
- 2.2.5 腦切片制作25
- 2.2.6 SABC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25
- 2.2.7 切片觀察和測量25-26
- 2.2.8 NO 含量的測定26
- 2.2.9 NOS 活性的測定26-28
- 3 結果與分析28-41
- 3.1 各組家兔行為學檢測結果28-29
- 3.2 病理改變29
- 3.3 各組家兔海馬及顳葉 NO 含量檢測結果29-30
- 3.4 各組家兔海馬和顳葉 NOS 活性檢測結果30-33
- 3.4.1 TNOS 活性檢測結果30-31
- 3.4.2 iNOS 活性檢測結果31-32
- 3.4.3 cNOS 活性檢測結果32-33
- 3.5 各組家兔海馬內 NOS 陽性神經元的變化33-41
- 3.5.1 各組家兔海馬內 nNOS 陽性神經元的變化33-37
- 3.5.2 各組家兔海馬內 iNOS 陽性神經元的變化37-41
- 4 討論41-47
- 4.1 用兔作實驗動物制備 EP 模型的優(yōu)點及意義41-42
- 4.2 各組兔腦海馬及顳葉 NO 含量的變化42
- 4.3 各組兔腦海馬及顳葉 NOS 活性的變化42-44
- 4.4 各組兔腦海馬 nNOS、iNOS 陽性神經元的數量形態(tài)變化44-46
- 4.5 PILO 兔模型的致癲機制及拉莫三嗪和 L-NNA 對模型兔腦組織內的 NOS 的影響46-47
- 5 結論47-48
- 參考文獻48-57
- 附圖57-63
- 致謝63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景文莉,張向群,王會玲;一氧化氮生理作用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承德醫(yī)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2 王本國;韋朝霞;易詠紅;蘇濤;孫衛(wèi)文;廖衛(wèi)平;;匹羅卡品癲癇模型中突觸素Ⅰ的表達及苔蘚纖維出芽的動態(tài)變化[J];中華神經醫(yī)學雜志;2006年07期
3 龍莉莉;肖波;李國良;李蜀渝;易芳;陳鍶;畢方方;;氯化鋰-匹羅卡品致沲大鼠的模型研究[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0年02期
4 朱和明,朱長庚;癲癇基因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分冊);1997年04期
5 李國君;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中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衛(wèi)生學分冊);1999年02期
6 李國良,肖波,謝光潔,章蓓,楊曉蘇,陳麗麗;匹羅卡品顳葉癲癇大鼠模型[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7 李國良,張寧,李靜,朱丹彤,吳志國,肖波;匹羅卡品誘導顳葉癲癇大鼠齒狀回苔蘚纖維出芽及突觸重建[J];中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4年04期
8 吳志國;龍莉莉;肖波;陳鍶;易芳;;匹羅卡品致癇大鼠海馬神經肽Y中間神經元數目變化及其軸突出芽[J];中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9年02期
9 金宏波,徐洪偉,劉軍,楊永濱,王淑珍;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劑L-NNA對福爾馬林大鼠腦nNOS、iNOS表達的影響[J];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10 姚君茹,潘三強,呂來清,宿寶貴,高秀來;癲癇大鼠海馬結構谷氨酸和nNOS神經元的動態(tài)變化[J];解剖學雜志;2004年05期
本文編號:56408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shiyanyixue/564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