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外側裂區(qū)顯微外科解剖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11-22 07:29
【摘要】: 目的:翼點-外側裂入路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手術入路,利用外側裂這一自然解剖間隙,以對腦組織的最小牽拉,可對鞍區(qū)、前顱凹、中顱凹以及上斜坡等廣泛顱底部位進行探查。本課題通過對外側裂及大腦中動脈的解剖學研究,闡明術中對大腦中動脈及其穿通支保護的意義,為臨床手術提供顯微外科解剖學資料。 方法:經福爾馬林固定的中國成人尸頭標本10個共20側,混有紅藍兩色顏料的白乳膠分別灌注動靜脈血管。模擬翼點入路開顱,在5倍至20倍手術顯微鏡下分離外側裂,觀察外側裂形態(tài)及其中走行的大腦中動脈及其分支的情況,重點對豆紋動脈進行觀察。取出腦組織對外側裂的整體構成進行觀察、測量。并重點對走行其中的大腦中動脈進行觀察并測量注意它的變異情況。完全暴露島葉,觀察島葉的組成、血運情況,測量各島回及環(huán)狀溝各部的長度。 結果: 外側裂分為大側裂和小側裂,大側裂占60%,小側裂占40%。 外側裂的測量:外側裂主干平均長35.0mm(28.3-47.1 mm),前水平支長10.8mm(7.6-24.3mm),前升支平均長度11.7mm(6.6-18.4mm) ,外側裂后支平均長度為53.7mm(37.6-62.2mm)。外側裂近點與中央前溝在外側裂投影點的距離8.9mm(7.1-11.3mm),外側裂近點與中央溝在外側裂投影點的距離21.7mm(17.9-25.1mm)外側裂近點與中央后溝在外側裂投影點的距離26.5mm(24.1-30.5mm)。 島葉的形態(tài)及測量:島葉呈金字塔形,周圍有環(huán)狀溝圍繞與大腦皮質隔開。島閾寬度平均21.3mm(16.3-29.8mm)。中央島溝在70%大腦半球中由島閾的邊緣向后上延伸,30%的大腦半球中起自島閾后方平均5mm(4.5-10.5mm)處。前界溝平均長18.3mm(13.1-24.9mm),上界溝平均長38.9mm(36.1-49.8mm),下界溝平均長32.6mm(26.5-43.7mm)。 前穿質:前穿質位于島閾緊內側是重要的外科手術標志。最外側穿動脈進入前穿質的點被看作是前穿質的外側界。從穿動脈進入前穿質的最外側點至島閾最內側緣的平均距離為11.2mm(范圍7.8-18.3mm)。在20個大腦半球中最外側穿動脈起源于M1段分叉前有7個,起源于下干8例,起源于上干5例。 大腦中動脈:起始部的外徑為平均3.2mm(2.1-3.8mm)。18例(90%)大腦中動脈分叉部位位于島閾或島閾遠端,2例(20%)位于島閾近端在前穿質的下方分叉。兩分支17例占85%,上干為主占30%,下干為主占35%,上、下干相等占20%;三分支3例占15%上干為主占10%,中干為主占0.5%,下干為主占0%。M1段平均長20mm(12-28mm),分叉前段平均長15.8mm(6.5-29.2)。豆紋動脈數量從2到18支不等,平均11支。10條大腦中動脈存在內側組平均1-4支,起始部外徑平均0.18mm(0.12-1.06mm);中間組出現在所有的大腦中動脈中平均1-8支,起始部外徑平均0.48mm(0.14-1.02mm);外側組出現在19條大腦中動脈中平均1-8支,起始部外徑0.98mm(0.32-1.46mm)。外側組豆紋動脈位于分叉前后不足平均4.3mm(3-5mm)的范圍,有些直接起自分叉部。兩分支大腦中動脈上干發(fā)出皮質支平均4.5支,下干平均4.0支;三分支上干發(fā)出皮質支平均3.0支,中干平均2.0支,下干平均3.5支。M2走行于位于島葉表面并向島葉發(fā)出穿支供血島葉皮質。M2段及其分支在島葉表面形成血管屏障。M2段活動度小,術中不易分離。 副大腦中動脈1例,起于左側大腦前動脈A1段,向外側裂走行過程中發(fā)出分支進入前穿質,并分成前、后兩支沿外側裂向外側走行,前支成為外側眶額動脈,后支成為額前動脈和中央前動脈。 結論:外側裂分為兩型即大外側裂和小外側裂。前穿質位于島閾緊內側是重要的外科手術標志。最外側穿動脈進入前穿質的點被看作是前穿質的外側界。島葉位于外側裂的深部,不易暴露,其表面有血管屏障,充分了解島葉的顯微解剖及其表面的血管對島葉的病變的手術至關重要。大腦中動脈的分叉可能發(fā)生在島閾的近端。外側豆紋動脈的起點集中在M1段分叉的前后,也是動脈瘤多發(fā)的地方,術中應注意保護。臨時阻斷如果是必需的盡可能在M1段的遠端。大腦中動脈的暴露應該沿沒有穿支或穿支最少的的前側面邊緣。副大腦中動脈是一種變異而不是Heubner返動脈的肥大,多起于大腦前動脈A1段,副大腦中動脈的出現使大腦中動脈的解剖更加復雜,也影響了前交通動脈的暴露。副大腦中動脈可能與顱內動脈瘤的發(fā)生具有相關性,增加了顱內動脈瘤發(fā)生的危險性。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R651;R322
本文編號:2348507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R651;R32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海東,岳志健,王文仲;面神經顳支的外科解部研究[J];解剖學雜志;1997年03期
2 崔月漢 ,馮濤;改良標準翼點入路處理Willis環(huán)前部動脈瘤[J];國外醫(y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1997年01期
3 更·黨木仁加甫,賽力克·對山拜,劉波;翼點入路開顱手術中面神經額支的保護[J];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02年02期
4 張念光;顳肌血管分布及其外科應用研究[J];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1997年05期
5 王磊,趙繼宗;島葉病變的顯微外科手術治療[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0年07期
6 段坤昌,李吉,劉鐵生;經顳額部手術入路防止額肌支損傷的應用解剖[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1993年01期
7 姜平,高建華,鐘世鎮(zhèn),徐達傳;面神經額支的定義及與顳部軟組織層次關系[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3年02期
8 姜平,童鑫康,趙明利;面神經顳支的層次特點及臨床意義[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1997年02期
9 王毅彪,王志軍,高景恒;面神經顳支在額肌內分布應用解剖學觀察[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1992年03期
10 劉靜,張永,張躍蓉,李名揚;人顳肌的肌構筑學研究及臨床意義[J];遵義醫(yī)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本文編號:234850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shiyanyixue/234850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