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聲造影評估頸動脈斑塊新生血管預測腦梗死再發(fā)
本文關鍵詞:超聲造影評估頸動脈斑塊新生血管預測腦梗死再發(fā)
【摘要】:目的探討超聲造影評估頸動脈斑塊新生血管預測腦梗死再發(fā)的價值。方法對51例初發(fā)腦梗死患者行超聲造影檢查,參考文獻對頸動脈斑塊進行回聲和新生血管分級,隨訪1年后入選者再發(fā)腦梗死情況,應用ROC曲線評估回聲和新生血管分級預測腦梗死再發(fā)的價值。結果再發(fā)腦梗死側斑塊回聲分級主要為I級和Ⅱ級,而未再發(fā)腦梗死側主要為Ⅲ級,兩組間回聲分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再發(fā)腦梗死側斑塊新生血管分級主要為Ⅲ級和Ⅳ級,而未再發(fā)腦梗死側主要為I級和Ⅱ級,兩組間新生血管分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以新生血管分級Ⅱ級較以回聲分級=I級、=Ⅱ級和Ⅲ級為標準預測腦梗死再發(fā)均具有更好準確率。結論頸動脈斑塊新生血管分級是預測腦梗死再發(fā)的有效參數,優(yōu)于回聲分級。
【作者單位】: 浙江省人民醫(yī)院超聲科;杭州市濱江區(qū)西興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浙江省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
【關鍵詞】: 超聲檢查 造影劑 腦梗死 頸動脈 動脈硬化
【分類號】:R743.3;R445.1
【正文快照】: [ 研究1-2]證實,發(fā)生缺血性腦血管事件的患者仍有很大風險再發(fā)腦梗死,再發(fā)腦梗死已成為改善患者臨床預后的重要阻礙。頸動脈粥樣硬化易損斑塊破裂及血栓形成是再發(fā)腦梗死的重要危險因素[3],且斑塊回聲與再發(fā)腦梗死關系密切[4]。斑塊回聲反映斑塊易損性具有一定局限性——無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張鋒;姚濤;王立英;于文成;;老年人打鼾與頸動脈斑塊的相關性研究[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3年11期
2 焦震;;頸動脈斑塊形成的相關因素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4年07期
3 董怡,華秀云;頸動脈斑塊的超聲表現與神經血管癥狀[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02年02期
4 賈偉華,田桂玲;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4年02期
5 穆雪梅;穆文濤;;頸動脈斑塊與血清C反應蛋白的關系[J];天津醫(yī)科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6 王瑤;;頸動脈斑塊的回波形態(tài)與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水平[J];國外醫(yī)學(內科學分冊);2005年11期
7 李陽;;超聲監(jiān)測頸動脈斑塊治療效果的臨床價值[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9年07期
8 章黎軍;;頸動脈走形與頸動脈斑塊形成的關系[J];中國鄉(xiāng)村醫(yī)藥;2010年02期
9 李敏;薛群;董萬利;;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與頸動脈斑塊性質的關系[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年09期
10 周光;宋宴鵬;丁全業(yè);;腦梗死患者妊娠相關蛋白-A與頸動脈斑塊關系[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周磊;王亮;董強;于曉燕;許嗣漪;;頸動脈斑塊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相關性的初步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2 趙春華;;超聲藥物透入法對頸動脈斑塊及椎動脈供血影響[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第十三屆全國腦血管病康復學術會議會議指南[C];2010年
3 吳德云;劉迎春;高宗恩;唐天萍;楊志杰;李敏;;腦卒中高危人群空腹血糖水平與頸動脈斑塊的相關性研究[A];山東省2013年神經內科學學術會議暨中國神經免疫大會2013論文匯編[C];2013年
4 張鵬飛;吳偉;張運;蘇海軍;姚桂華;張梅;;斑塊體積壓縮率用于頸動脈斑塊彈性力學特征評價和缺血性腦血管事件預測[A];第九屆全國超聲心動圖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5 宋達琳;康維強;滕金龍;李梅;;老年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頸動脈斑塊與循環(huán)標記物的相關性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八次全國老年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6 劉恒方;;頸動脈斑塊的相關基因研究進展[A];經濟策論(下)[C];2011年
7 張曉菁;黃品同;寇紅菊;田新橋;孫海燕;王小同;;立普妥對頸動脈斑塊生物力學影響的初步研究[A];第二屆長三角超聲醫(yī)學論壇暨2009年浙江省超聲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8 張曉菁;黃品同;寇紅菊;李世巖;;立普妥對頸動脈斑塊生物力學影響的初步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超聲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9 胡曉飛;金笑平;王鳳;倪紅;王靈芝;王皖芬;李衛(wèi)玲;朱敏;胡培陽;;基質金屬蛋白酶-7血清水平及其基因-181A/G多態(tài)性對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影響[A];2011年浙江省神經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10 王皖芬;金笑平;;基質金屬蛋白酶-8C-799T基因多態(tài)性與頸動脈斑塊易損性的關系[A];2011年浙江省神經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健康時報特約記者 詹建;頸動脈斑塊有中風危險[N];健康時報;2009年
2 華東醫(yī)院血管外科 崔佳森 副主任醫(yī)師;防治“小中風” 避免“大中風”[N];上海中醫(yī)藥報;2009年
3 ;女性每日三杯茶可防心梗中風[N];吉林農村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韓軼鵬;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血清炎性標志物與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相關研究[D];中國協和醫(yī)科大學;2010年
2 王慶軍;與不同臨床癥狀相關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高分辨MRI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11年
3 馬慧;長風社區(qū)中老年人群動脈粥樣硬化及相關因素分析[D];復旦大學;2012年
4 鞏祖順;動脈粥樣硬化中幾丁質酶3樣蛋白1的組織學表達及干預研究[D];山東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鄭香;高敏C反應蛋白濃度變化對頸動脈斑塊檢出率的影響[D];河北聯合大學;2014年
2 崔豹;高血壓患者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及血管重構磁共振成像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5年
3 張敏郁;3D-US與MRI定量分析頸動脈斑塊易損性的對比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5年
4 張超;腦微出血的危險因素分析及與缺血性腦血管病和頸動脈斑塊相關性的初步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5 羅靜;華東地區(qū)兩地農村居民吸煙和頸動脈斑塊的關系[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5年
6 姚彬;彌散加權成像在頸動脈斑塊內出血及頸部動脈夾層的應用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7 周磊;頸動脈斑塊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相關性的初步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8 成勇;不同類型的頸動脈斑塊易損性與基質金屬蛋白酶的相關性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6年
9 范曉娟;頸動脈斑塊的長軸與短軸力學特性及其對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預測價值[D];山東大學;2011年
10 張婧;頸動脈斑塊高分辨磁共振成像的臨床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79586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shenjingyixue/795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