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PI聯(lián)合CTA對腦出血血腫擴大及灌注的研究
本文關鍵詞:CTPI聯(lián)合CTA對腦出血血腫擴大及灌注的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腦出血 CT血管灌注 CT血管造影 灌注減低 灌注增高 九分法 點征 血腫擴大
【摘要】:研究一目的:應用CTA原始圖像“點征”結合“九分法”評分,探討“九分法”在預測血腫擴大及判斷臨床不良預后的效果。方法:選擇天津海濱人民醫(yī)院2014年1月—7月收治的79例自發(fā)性腦出血患者,結合影像學CTA原始圖像中“點征”,按照“九分法”評分,“九分法”分值具體包括①華法林使用(是2分,否0分),②血腫體積(30ml評0分,30-60ml評1分,60ml評2分),③發(fā)病至首次行頭顱CT檢查時間(≤6h評2分,6h評0分),④CTA斑點征(無評0分,有評3分,無法檢查評1分),最高分9分,將患者分為兩組:0~3分組55例;4~9分組24例,1、進行比較兩組基線資料特征,2、進行比較兩組間30d NIHSS評分(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血腫擴大比例、外科手術干預比例、死亡比例的差異,3、明確“九分法”預測血腫擴大的陽性預測值(PPV)、陰性預測值(NPV)、敏感度、特異度。結果:1、與0~3組比較,4~9分組入院血壓、點征陽性率、血腫擴大、30d NIHSS評分、外科干預、90天病死率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1)。2、“九分法”預測血腫擴大陽性預測值(PPV)為50.0%,陰性預測值(NPV)為96.4%,敏感度85.7%,特異度81.5%。研究二目的:應用CT灌注成像(CTPI)聯(lián)合CT血管造影(CTA)影像學技術探討腦出血血腫周圍腦組織的血流動力學變化。方法:對天津海濱人民醫(yī)院2014年1月—12月收治85例經(jīng)過CT確診為幕上性腦出血的患者于發(fā)病1小時至2周內行CT灌注成像(CTperfusion,CTP)及CT血管造影(CTA)檢查,為減少動脈狹窄對腦灌注影響,通過CT血管造影(CTA)檢查排除顱內外大動脈狹窄患者(3例),其余82例,將腦灌注參數(shù)圖傳輸?shù)紺T Perfusion 3.0軟件進行人工處理,獲取腦血流量圖(cerebral blood flow,CBF圖)、腦血容量(cerebralblood volume,r CBV)、造影劑平均通過時間(mean transit time,MTT)及對比劑峰值時間(time-to-peak,TTP)參數(shù)圖。選取血腫最大層面,采用不規(guī)則形面積測量工具,手工方法設置ROI,在距血腫邊緣1cm范圍區(qū)(血腫周圍區(qū))腦組織不同位置分別放置4個ROI(取血腫前、后、內、外四個方向),測量每個ROI的r CBF、r CBV、MTT和TTP值;以腦中線為對稱鏡面,獲得對側半球鏡像ROI(避開動靜脈),逐次測量每個鏡像ROI的r CBF、r CBV、MTT和TTP值。再在血腫周圍同側半球距離血腫1~2cm范圍區(qū)(血腫外層區(qū))腦組織四個方向放置ROI,獲得相對r CBF、r CBV、MTT和TTP,觀察三種不同區(qū)域的局部腦血流量(region cerebral blood flow,CBF)、腦血容量(region cerebral bloodvolume,CBV)、平均通過時間(meantrans i t time,MTT)變化,1、進行比較分析患者血腫周圍區(qū)與鏡像區(qū)、同側血腫外層區(qū)的r CBV、r CBF、MTT、TTP指標差異是否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2、進一步進行亞組分析:以血腫周圍r CBV與鏡像側對比是否增高進行亞組分析,即r CBV降低組及r CBV增高組,兩組分別進行組內對比血腫周圍區(qū)域與鏡像區(qū)域、血腫周圍區(qū)域與同側血腫遠隔外層區(qū)域r CBF、MTT、TTP是否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并判斷血腫周圍局部是否存在不同的灌注類型。結果:1、血腫周圍區(qū)與對側鏡像區(qū)對比r CBV、r CBF均明顯下降,MTT、TTP變化無統(tǒng)計學意義。(分別為T=3.49,P0.01;T=4.31,P0.01;T=1.05,P0.05;T=0.65,P0.05),血腫周圍區(qū)與同側血腫外層區(qū)對比r CBV、r CBF均明顯下降,MTT、TTP變化無統(tǒng)計學意義。(分別為T=3.61,P0.01;T=4.59,P0.01;T=1.54,P0.05;T=1.68,P0.05)。2、以血腫周圍r CBV與鏡像側對比是否增高進行亞組分析:(1)血腫周圍區(qū)r CBV降低組腦出血CTPI研究:①血腫周圍組織r CBF較對側鏡像區(qū)均明顯下降,MTT、TTP明顯延長,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分別為T=11.38,P0.01;T=2.53,P0.05;T=2.09,P0.05);②血腫周圍組織r CBF較同側血腫外層區(qū)均明顯下降,MTT、TTP明顯延長,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分別為T=9.72,P0.01;T=3.54,P0.01;T=3.71,P0.01)③血腫周圍組織前后ROI的r CBF較內外ROI均明顯下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MTT及TTP無統(tǒng)計學意義。(分別為T=4.13,P0.01;T=0.804,P0.05;T=1.44,P0.05)。(2)血腫周圍區(qū)r CBV增高組腦出血CTPI研究①血腫周圍組織較同側血腫外層區(qū)r CBF均明顯升高,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MTT及TTP無統(tǒng)計學意義。(分別為T=2.017,P0.05;T=1.371,P0.05,T=0.317,P0.05)②血腫周圍組織較對側鏡像區(qū)r CBF明顯升高,TTP明顯縮短,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MTT無統(tǒng)計學意義。(分別為T=2.085,P0.05;T=1.374,P0.05,T=2.008,P0.05)③血腫周圍組織內外ROI較前后ROI的r CBF明顯增加,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MTT及TTP無統(tǒng)計學意義。(分別為T=2.202,P0.05;T=0.073,P0.05,T=0.802,P0.05)結論:1、以結合影像學CTA原始圖像“點征”及危險因素形成的“九分法”能夠有效預測血腫擴大并判斷臨床不良臨床預后,其中4~9分組在血腫擴大、30d NIHSS評分、外科干預、90天病死率均較0~3分組明顯升高,在臨床中應結合“九分法”對腦出血患者進行區(qū)分,個體化治療。2、腦出血患者血腫周圍局部較對側鏡像區(qū)及同側遠隔外層區(qū),均出現(xiàn)明顯低血流灌注,r CBV、r CBF均明顯下降,提示出現(xiàn)局部缺血半暗帶,與國內外文獻報道相符合。3、腦出血血腫周圍灌注狀態(tài)可能包括兩種類型,即灌注減低型和灌注增高型,血腫周圍亦存在r CBV增高、r CBF明顯升高的局部血流高灌注的表現(xiàn),可能與血腫周圍血管異常擴張有關。4、腦出血血腫周圍兩種灌注類型血腫內外區(qū)均較血腫上下區(qū)灌注高,考慮可能和腦解剖結構如腦室緩沖有關。5、由于腦出血血腫周圍灌注增高型的病例數(shù)少,可能出現(xiàn)統(tǒng)計學偏差,需要繼續(xù)擴大樣本量研究,并分析造成灌注不同的相關因素及臨床轉歸,為進一步臨床治療提供指導。
【關鍵詞】:腦出血 CT血管灌注 CT血管造影 灌注減低 灌注增高 九分法 點征 血腫擴大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743
【目錄】: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0
- 縮略語/符號說明10-13
- 前言13-17
- 研究現(xiàn)狀、成果13-15
- 研究目的、方法15-17
- 一、“九分法”預測血腫擴大及臨床不良預后的效果17-26
- 1.1 對象和方法17-18
- 1.1.1 材料17
- 1.1.2 研究方法17-18
- 1.1.3 統(tǒng)計學方法18
- 1.2 研究結果18-20
- 1.2.1 2組臨床資料、基礎資料比較18-20
- 1.2.2 2組試驗結果比較20
- 1.2.3 “點征”預測血腫擴大臨床效果20
- 1.3 討論20-25
- 1.3.1 腦出血損傷機制20-22
- 1.3.2 腦出血目前的治療局限22-23
- 1.3.3 頭頸CT血管造影(CTA)技術23-24
- 1.3.4“點征”預測血腫擴大及不良預后的效果24-25
- 1.3.5“九分法”的技術25
- 1.4 小結25-26
- 二、腦出血周圍組織CTPI檢查影像學灌注研究26-54
- 2.1 對象和方法26-28
- 2.1.1 材料26
- 2.1.2 影像學方法26-27
- 2.1.3 影像學圖像處理方法及參數(shù)27
- 2.1.4 統(tǒng)計學分析方法27
- 2.1.5 基線資料27
- 2.1.6 血腫周圍組織灌注與鏡像側及同側外層區(qū)灌注對比27-28
- 2.2 分組研究28-44
- 2.2.1 rCBV降低組研究結果29-30
- 2.2.2 圖示30-37
- 2.2.3 rCBV增高組研究結果37-38
- 2.2.4 圖示38-44
- 2.3 討論44-52
- 2.3.1 腦出血灌注損傷44
- 2.3.2 腦出血血腫周圍缺血半暗帶44-46
- 2.3.3頭頸血管狹窄對腦灌注影響46-48
- 2.3.4 頭頸部血管CTA血管狹窄的診斷標準48
- 2.3.5 SPECT、MRI、PET、Xenon-CT優(yōu)缺點48-49
- 2.3.6 CT灌注成像技術(CTPI)概念、原理49-50
- 2.3.7 CTPI研究腦出血血腫周圍血流灌注的變化及高灌注狀態(tài)50-52
- 2.4 小結52-54
- 結論54-55
- 參考文獻55-60
- 發(fā)表論文和參加科研情況說明60-61
- 綜述61-71
- 綜述參考文獻67-71
- 致謝7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萍;顱內出血血腫擴大與相關因素的研究[J];醫(yī)學綜述;2003年01期
2 智睿;陳東;丁朝兵;;呋塞米試驗預測高血壓腦出血血腫擴大的臨床價值[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08年07期
3 秦玉瀚;;高血壓腦出血張力型血腫的臨床分析[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9年11期
4 孫會秀;;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腫擴大的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年24期
5 王瓊濤;王漢平;;高血壓所致小量幕上腦出血患者早期血腫擴大的危險因素分析[J];醫(yī)學研究生學報;2012年07期
6 汪大慶;張強;孫文偉;;高血壓腦出血血腫早期擴大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1年35期
7 李少卿;;顱內動脈瘤破裂血腫57例報告[J];國外醫(yī)學.神經(jīng)病學神經(jīng)外科學分冊;1988年02期
8 王艷;原發(fā)性高血壓性腦出血早期血腫擴大的研究[J];醫(yī)學綜述;2001年12期
9 熊明,胡國良,楊煉球,聶正夫;外傷性后顱窩血腫27例診療體會[J];醫(yī)學臨床研究;2004年06期
10 馬澤;;31例外傷性額葉血腫的手術治療[J];寧夏醫(yī)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尤占彪;郭全虎;;外傷性遲發(fā)性硬膜外血腫的臨床分析[A];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神經(jīng)外科醫(yī)師分會首屆全國代表大會論文匯編[C];2005年
2 朱煥春;林向東;;鉆孔抽吸引流術治療硬膜外小血腫25例體會[A];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神經(jīng)外科醫(yī)師分會首屆全國代表大會論文匯編[C];2005年
3 張峰林;田新華;黃延林;劉禹冰;張俊卿;楊芳裕;陳鍔;李泉清;陳陸馗;鄧志鴻;孫瑾;康俊龍;林曉寧;;竇匯區(qū)跨竇硬膜外血腫治療57例報告[A];2011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外科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4 竇林森;魏明;;高血壓腦出血血腫周圍水腫帶細胞凋亡變化探討[A];全國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心血管病及血瘀證高級論壇和研修班論文匯編[C];2004年
5 藍開平;;甘露醇在高血壓性腦出血早期治療對血腫擴大的影響[A];2011年浙江省神經(jīng)外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6 劉秋庭;涂鄂文;向光紅;易艷輝;王清勇;黃遠桃;;老年人高血壓性腦出血繼續(xù)出血134例臨床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神經(jīng)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7 劉家勝;史錫文;;外傷性遲發(fā)性硬膜外血腫的早期診斷與治療(附36例報告)[A];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神經(jīng)外科醫(yī)師分會第六屆全國代表大會論文匯編[C];2011年
8 俞文華;車志豪;張祖勇;許培源;陸鏞民;傅林;朱強;陳鋒;杜權;;進展性高血壓性腦出血發(fā)生時間及危險因素分析[A];2005年浙江省神經(jīng)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9 姚維成;薄勇力;孟慶海;;穿刺抽吸治療新生兒顱骨骨折引起的硬膜外血腫和骨膜下血腫[A];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外科學分會第九次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清華大學玉泉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四病區(qū) 劉偉國;腦出血的術式選擇[N];健康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鞏法桃;超早期強化降壓治療對腦出血血腫擴大、血漿MMP-9及神經(jīng)功能的影響[D];山東大學;2015年
2 陽清偉;腦出血血腫擴大相關因素的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燕;自發(fā)性腦出血急性期血腫擴大相關危險因素[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陳t,
本文編號:75923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shenjingyixue/759233.html